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6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摘编自黄梅戏《天仙配·夫妻双双把家还》

材料二   郡城之东,皆习织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桥。什佰为伍,延颈而望,如流民相聚,粥后俱各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676引《苏州府志》

材料三   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黄遵宪《番客篇》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唱词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怎样的基本特点?
(2)材料二中“匠”与“主”之间的关系怎样?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关系”发展缓慢的政策原因。
(3)材料三黄遵宪诗中所说的“大错”指什么?从历史的角度看,它“错”在哪里?
2020-02-08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材料一   明代前期的政治家、经济学家邱浚在《大学衍义补》指出:“本朝制,铜钱、宝钞相兼行使,百年于兹,未之改也。然行之既久,意外弊生,钱之弊在于伪,钞之弊在于多。……所以通行钞法者,臣请稽古三币之法,以银为上币、钞为中币、钱为下币,以中下二币为公私通行之具,而一准上币以权之。”又说:“既定此制以后,钱多出钞以收钱,钞多则出钱以收钞,银之用非十两以上禁不许以交易,银之成色,以火试自者为准。宝钞铜钱,通行上下,而一权之以银,足国便民之法,盖亦庶凡焉。”

     ——摘编自杜车别《邱浚的思想》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曾于民国二十二年实行废两改元的措施,确立了银本位制,废除银两,改行银元,使银元成为统一流通的本位币。银元铸造权专属中央造币厂,每元重量为26.971克,成色为银占88%、铜占12%,每元含银23.4934克。废两改元的实施,统一了本位币,有利于国内经济贸易的发展,为进一步实行币制改革创造了条件。但是,废两改元后,辅币、纸币等货币仍未统一,货币制度仍然混乱,商品的正常流通和交易仍受到影响。因此,货币制度仍需要进一步改革。

       ——摘编自许涤新等《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货币使用方面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和明政府币制改革的共同点及启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时代的商人群体是富民阶层(没有政治特权,仅仅占有财富和拥有良好的文化教育,依然属于“民”的范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人群体不断增强的财富力量和社会影响推动着中国传统社会从豪民社会向富民社会转变,这从商人群体自身财富力量的发展和因商人而改变的诸多规制可充分体现。唐宋商人群体是在国家管制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这种官商模式在商品经济发展初期有利于商人财富迅速扩大,但也隐藏了严重的社会后患,那就是日益壮大的商人群体逐渐演变成为旧体制的忠实维护者而不是革命者。这也规定了中国古代的富民阶层不是向市民阶层转化,而是向士绅阶层转化,富民社会没有走向市民社会,而是走向了没落。

——摘编自张锦鹏、杜雪飞《商人群体:唐宋富民阶层的重要财富力量

材料二   “市民社会”一词最早出现在14世纪欧洲社会,是业已发达的“政治文明”社会的象征。从传统共同体到市民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市民社会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个体摆脱共同体的桎梏,个体价値在一定意义上得到承认,个体主体性得到一定程度的张扬,依据自身需要,凭借人的理性力量追求自身利益。其次,契约原则成为市民社会交往的普遍规范。…市民社会是以市场经济为典型特征的,每个人因为不同或者差异性才会产生交换的需要,进而演变为一种“契约意志”。…至此,市民社会实现了从“自然一致性的机械团结”向“自为的有机结合”的巨大转变

——摘编自杨生平、张晶晶《市民社会的正义悖论及其超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富民阶层形成的原因以及影响。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近代西方市民社会形成发展而中国古代富民社会未能走向市民社会的原因。
2019-04-29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山西省运城市2019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4月)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4 . 中产阶级指的是那些在社会资源的占有上处在社会结构中间层的阶级,他们对推动社会进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怎样理解“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材料二   恩格斯在谈到商人时指出:“商人对于以前一切都停滞不变、可以说由于世袭而停滞不变的社会来说,是一个革命的要素”。春秋战国时期,“自由商人来到了这个世界,他应当是这个世界发生变革的起点”。

——《资本论》第三卷,第1019页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春秋战国时期“这个世界发生变革的”内容。

材料三   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

材料四   徽商以儒商自居,经营致富后常常资助家人读书,据“中国第一状元县”《体宁县志》载:“明代徽州56万人口,书院多达54所。中国总计800多位状元中19位产生于休宁。”这些徽州人考取功名后,往往知恩图报,庇护徽商。

——摘编自纪录片《徽商》


(4)依据材料四分析与“状元”相关的选官制度是什么?请指出在这一制度影响下徽州人对经商、读书、做官三者之间关系上的认识。

材料五   至鸦片战争,这个古老的国度不情愿地敞开了大门,中国地域人才分布,也有了新的坐标系。……国学大师胡朴安评价说,“粤人好大喜新……有能以新学说、新主义相号召者,倡者一而和者千,数日之内,全省为之相应。”

——中国新闻网《聚焦科学桂冠“江浙现象”学者称仍能释放百年热量》


(5)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学大师胡朴安所说的这种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并用至少两个史实论证他所说的历史现象。
2020-02-05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三二诊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各题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文集》

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较大的发展。

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引多数游民无产者。“外国商品来得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市镇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
2020-04-23更新 | 2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主观题专项突破十年分类-专题04特点、特征类主观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业谚语和诗歌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诗歌: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夏日田园杂兴》)谚语:三分种来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

材料二   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材料三

时间(年)

圈地法案(条)

圈占面积(万英亩)

1700-1760

208

34

1761-1796

1482

298

1797-1820

1727

331

……自亨利七世以来,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是由资本主义生产这样毫无怜惜地处理各种传统的农业关系。从这一点看,英国要算世界上最革命的国家。它越过自由农民土地占有制而直接实现资本主义农场主的大土地占有制,这无疑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摘编自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


(1)材料一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哪些特点?
(2)材料二表明近代中国农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指出其实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马克思称英国是“世界上最革命的国家”的理解。
2020-04-23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中国古代消费观念伴随中国社会发展状况而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将节俭视为必修美德,《尚书.君陈》曰:“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左传.宣公十二年》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隋朝王通在《关郎》中也提到“不勤不俭,无以为人上也”,历代先贤都将能否做到节俭视为个人乃至国家成败的大事。而古代社会生产水平低下,人们的认识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因而主要从道德伦理、国泰民安方面来阐释节俭,将其作为修身之本、治国之策。

——摘编自徐姣《中国传统节俭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材料二   明代中后期,由于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变动、物质财富的增加等多种原因,消费呈现新的特点:消费由俭约趋向奢靡;上层社会显示较强的消费导向;不同地区、阶层的消费有明显差异性;社会消费观出现若干显著的变化。万历时期王士性认为消费趋奢有利于就业,“然西湖业已为游地,则细民所藉为利,日不止千金,有司时禁之,固以易俗,但渔者、舟者、戏者、市者、酤者咸失其本业,反不便于此辈也。”鼓励财富“固将有以用之也”,人们拥有财富后要进行消费。奢靡能使天下财富的一部分流向民众,对调整社会财富的分配有益。唐伯虎感慨道:“眼前富贵一枰棋,身后功名半张纸。抒发了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情怀。袁中道认为吃喝玩乐是人生要务,“物欲”是人之常情,追求及时消费和享受生活。

——摘编自张邦建《明代中后期消费的特点及消费观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消费观念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中期后消费观念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2020-04-22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线上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8 . 从古至今,政府与社会精英对于社会和谐的思考或实践从未中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论语􀅱季氏》

材料二   秦汉以来,地主侵占土地主要以“势”夺之,并与佃农形成了一种主从、良贱的关系.到明清时期,更多的土地兼并以经济手段实现,当时缙绅富商积累的巨额资金,最有利的出路即“唯是买田广土”.在土地经营活动中,雇工虽得到了更多的使用,但多数地主仍选择租佃方式.在这种关系下,“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佃农也有了一定的承退佃自由.􀆻􀆻取得佃权的农户可以将土地转租他人,地主不得干涉佃权转让.

——摘编自耿元骊《帝制时代中国土地制度研究》

材料三   孙中山始终把“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作为最高理想,毕生致力于此.他的“大同”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民生主义”主张里.在他看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

——刘雅丽《略论孙中山的大同思想、道德观与和谐社会》

材料四   实践证明,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

——2014年《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观点,并指出孔子思想观点的政治意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土地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的来源,并简评孙中山“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观点.
(4)根据材料四,指出政府在民生方面的新举措,并概括它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关系.
2020-02-04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期推行两税法:以国寒时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时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畜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斌不加欲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一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2020-04-22更新 | 30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主观题专项突破十年分类-专题03作用、影响、意义类主观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许多证据证明,丝绸之路在商朝就已存在。比如,在商朝的妇好墓中发现了一些玉器,经鉴定是和田玉、昆仑玉等。汉武帝时,迫于匈奴的军事压力,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虽历经千辛万苦,但张骞没有完成汉武帝交给他的使命。尽管如此,他的亲身见闻,引起了汉武帝的巨大兴趣。第二次奉命出使西域时,张骞带了很多副使,浩浩荡荡几百人,并携带了大量的礼品。汉武帝认为自己是天下共主、最高统治者,所以要吸引西域各国到中原来,就需要带很多礼品,其中就包括大量的丝绸。随着张骞和副使们的出使,大批中亚国家和当地的民族都体会到丝绸的美丽,同时又通过商人扩大了与中亚、西亚的丝绸贸易。

——摘编自刘伟《改变世界经济地理的一带一路》

材料二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欧洲人开辟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绕道非洲南端到达印度的新航线以及第一次环球航行的成功,历史上习惯称之为“地理大发现”。葡萄牙以当时不到一百万的人口,在几十年间奇迹般崛起,成为西欧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一度与西班牙瓜分了整个地球。……葡萄牙16世纪控制了跨越半个地球的商业航线,打破了阿拉伯人和意大利商人对印度洋的传统垄断,垄断了世界上的香料、食糖、黑奴贸易,成为世界性的商业帝国,欧洲的贸易中心也从意大利转移到了葡萄牙(它的邻国西班牙也因美洲的黄金、白银而强大起来)。

——摘编自唐晋《大国崛起》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形成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航路开辟与丝绸之路形成的不同,并简析其世界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