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元明三朝的人口或户数不仅在数量上呈现出增减起伏之态势,而且在地域分布上也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两宋户数及人口多集中于浙江、江西、四川、福建四省;元代户数及人口多分布在江西、浙江、江苏、福建四省;明代户数及人口多分布在浙江、江西、江苏三省。在此基础上考察宋元明三朝词人分布,宋词作者多分布在南方的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四省;元词同之;明词作者则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四省市。其中,明代家族词人群体环太湖流域分布,遍及江浙沪皖四省,且以江浙两省居多。

——摘编自武楠楠《宋元明三朝词人数量及地域分布的统计分析》

材料二   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女性文学世家。一家之中祖孙、母女、婆媳、姊妹、姑嫂、妯娌等均系诗人、词人、文学家,这种现象在江南地区尤为多见。明清之前,女性创作只限诗词文赋。明清时期,女性作家于诗、词、文、赋、散曲、戏剧、弹词、小说,以及文学评论多种文学体裁均有成功的尝试和写作。她们不再局限于同性之间的交流,冲破“男女授受不亲”的藩篱,大胆与男性文人接触,以此来提高自己。她们否定“内言不出于阃(内室)”的传统观念,开始编选、出版女性诗文总集、选集、别集,并自著诗话、诗评,以扩大女性文学在全社会的影响。

——摘编自郭延礼《明清女性文学的繁荣及其主要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明三朝词人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女性文学的特点并说明其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 白居易诗《朱陈村》描写了唐代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扎扎,牛驴走芸芸。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入俗纯。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材料四 亚当·斯密曾说:“中国历来是世界上最富,也是一个最肥沃、耕耘最得法、最勤奋而人口最众多的国家……然而,马可·波罗在500年前游历这国的记述,与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可能迟在当日之前,这国法律与组织系统容许她聚集财富的最高程度业已到达。”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小农经济的特征。
(3)据材料二、三,指出小农经济对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起到的作用。
(4)材料四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传统经济存在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2022-07-22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元市宝轮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代,地主经济的剥削形式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是土地永佃权的出现和雇佣关系的发展。永佃权是佃农在按租约交租的前提下,永久租种某块土地的权利,地主出卖转让土地,不影响佃农继续租种。这种权利称永佃权,也叫田面权。在实行永佃制的情况下,土地的耕作权和所有权分离了。具有田面权的佃农,不但可以长期使用这块土地,并且有将田面权出卖、抵押和典当的自由。但佃农必须依约向地主缴租,租额较一般的土地为轻。有田面权的土地,地主一般不能撤佃,如过了一定的期限(比如说三年)不缴租,地主就可以抽回土地,佃农的田面权也就不能保持了。

材料二   明清时候,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和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比前削弱,地主雇用农民种田的情形已比较常见。小说《醒世恒言》第二十九卷《卢太学诗酒傲公侯》中说:“那卢柟田产广多,除了家人,雇工的也有整百,每岁十二月中,预发来岁工资,到了是日,众长工一齐进去领银。”能雇“整百”雇工的,自然是大地主。当时,有一二百亩土地雇三、五个雇工的地主是比较多的。雇工有长工(即长年)和短工(即忙工)的不同。长工受雇的时间比较长,比如在半年或一年以上;短工则只在农忙受雇一个短时间。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学院合编《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土地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土地制度变化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茶从“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至今,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商朝以前,茶被视为珍物。六朝时期,我国佛教盛行,茶与佛教产生互动,促进了茶文化的萌芽。唐朝时期,茶叶品种更加多样,产量也更高。同时随着茶叶贸易活动不断完善,大众饮茶习惯逐渐形成。唐代大量与茶相关的作品出现,如茶诗、茶画等。世界上第一部专门写茶叶的著作《茶经》出现,其内容丰富,包含生物学、生态学、制茶学、分类学及数理学等一系列学科知识,还包括当时盛行的一些关于茶文化的传说、史记资料、诗词歌赋等。

——摘编自郝祁花《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内涵研究》

材料二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艾伦·麦克法兰,【英】艾丽斯·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并分析英国社会饮茶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积极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御制诗》中有“间年外城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说:“彼等以为苟不如此,则恐外人之交际频繁。又碍于安谧。而各界人等之服从上命,以维持皇威于不坠,乃中国政府唯一不易之格言。”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初)恭亲王和文样首先认识到中西方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可以通过谨慎的外交得到很大的好处。他们强烈地感到,西方列强通常能够信守条约。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时期的对外政策,并概括其原因。
(2)材料二反映的清朝统治者对外态度是什么?他们在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对外政策变化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易州高陌社,有节妇田催氏,偕媳王氏,青年失偶……是时,家益困,仅种旗庄田数亩,妇姑饮泣,贫不聊生,耕耘灌溉,力作躬亲……夜则茅屋青灯,机杼轧轧,朔风峭寒,十指冻裂,率以为常。每年租入如期纳课,恶衣粗食,有无不行,上慈下孝,一室愉如。

——乾隆《易州志》卷十六《艺文》

材料二   乾隆五十二年,皇帝写了这样一首诗:“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

——《乾隆御制诗》五集卷二十八、丁未二《上元灯词》

材料三   “据丁云高供……是乾隆四十四年上与姐夫胡宗义到休宁,合伙租这山场……胡宗义在左祝源等处搭棚开垦,小的在这吕洞汰等处搭棚兴种,两棚相隔二里多远。这冯建周、郑昆山、储玉章、汪南山、陈文翰、冯朝佐、丁添南、郑添光、钱国丰、钱柱丰、纪秀升、何永盛都是小的雇请耕种之人……每人每年工钱四两、六两不等。”

——乾隆四十七年九月二十三日安徽巡抚萨载题本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形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基本特征。
(2)材料二中涉及的中国古代经济政策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乾隆皇帝做此决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农业发展的新特点。
2021-05-07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尚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理)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青釉褐斑贴花椰枣纹瓷壶(出自印度尼西亚海域“黑石号”沉船)

遗址示意图
古岸陶为器。
高林尽一焚。
焰红湘浦口。
烟烛洞庭云。
迥野煤飞乱。
遥空爆响闻。
地形穿凿势。
恐到祝融坟。

—【唐】李群玉《石渚》

材料二   20世纪以来海内外相继发现大量中国彩瓷,按照考古行业的规定:有器物必须找到对应窑口,才能定论。50年代中期,湖南省文物管理部门在文物普查时,调查发现铜官瓦渣坪一带大批彩陶瓷堆积。经多次调查试掘,尘封1200多年的彩瓷器找到了真正的出生地(窑口)。关于长沙窑的名称,过去因未找到文献记载而称之为瓦渣坪窑、铜官窑或长沙窑。今发现《全唐诗》中湖南诗人李群玉所写《石渚》诗,他在诗中对长沙窑当时的生产场景做了详细的描述,诗中的“湘浦口”就是指今石渚湖的小河口与湘江之交汇处,正是历次发掘的主区。

——摘编自长沙窑课题组《长沙窑》等


(1)材料一是研究唐代长沙铜官窑的相关史料,请分别指出①②③三则史料的类型,并简述唐代制瓷业在技术创新和对外贸易上的贡献。
(2)史学家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主张“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印证补充。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考古学家在“长沙窑”研究过程中如何运用二重证据法?
2021-02-14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必须社会地控制自然力,善于利用它,并依人手的劳作,大规模地占有它或驯服它。这种必要在产业史上,有最决定的作用。例如:埃及、朗巴底、荷兰等处的治水工作。印度与波斯的治水工作,也是如此。这些国家借人工运河所行的灌溉,不仅供土地以不可缺少的水,并在淤泥的形式上,由山上流下矿物性肥料。阿拉伯人统治下的西班牙与西西里的产业繁荣的秘密,就是在灌溉工事上面。”

——《资本论》第1卷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丰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 白居易诗《朱陈村》描写了唐代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氤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请回答:
(1)战国、秦汉时期的中国统治者在“控制自然力”方面非常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并说明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自然经济的特征。
(3)根据材料二指出自然经济对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起到的作用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御制诗》中有“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说:“彼等以为苟不如此,则恐外人之交际频繁,又碍于安谧,而各界人等之服从上命,以维持皇威于不坠,乃中国政府唯一不易之格言。”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初)恭亲王和文祥首先认识到中西方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可以通过谨慎的外交得到很大的好处。他们强烈地感到,西方列强通常能够信守条约。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材料三   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费正清
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民族危机角度评论,侧重于侵略的负面影响。从南和从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实实在在地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越来越紧地掐住江河日下的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中国近代史》

到了19世纪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从近代化角度评论,侧重于侵略的正面作用。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剑桥晚清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时期的对外政策,并概括其原因。
(2)材料二反映的清朝统治者对外态度是什么?他们在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021-01-29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考古资料证实,当时(西汉)铁工具的种类几乎应有尽有,仅铁农具就有十多个种类;以铁犁的使用来说,出土铁犁的地区已遍布鲁、豫、辽、陕、甘、苏、川、蒙、贵、闽、粤、桂等12个省区。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公元31年)迁南阳太守,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成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而建功多,百姓便之。                       

——《后汉书·杜诗传》

材料三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汉代农业、手工业生产各有什么特点?两者之间有何关系?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明清时期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还出现了哪些新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