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到隋唐,均田制绵延了300多年,保留了大量的国有小农,但这一制度到唐中叶已经崩溃。宋代不立田制,国家不再干涉土地财产关系的变化,结果是租佃关系盛行,成为主导的土地经营形式。宋代佃户人身自由,法律上也和主人有基本的平等地位……地租形式主要是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整个产量的多少而波动,所以地主还对土地的经营加以干预。而定额租则佃农可完全自主经营……有人估计,宋代的亩产量比唐代要提高1.5倍。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鱼鳞册始行于洪武二十年。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先是,诏天下编黄册,以户为主,详具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之数为四柱式。而鱼鳞图册以土田为主,诸原坂、坟衍、下湿、沃瘠、沙卤之别毕具。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据史载:“(明末清初)吾邑地产木棉,行于浙西诸郡,纺绩成布,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以济。”“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织者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外,未卒岁,室庐已空矣。其衣食全恃此。”故一旦商贩阻塞,棉花和棉布滞销,农民经济的运转就会出现危机。

——郑学檬《简明中国经济通史》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到宋朝农民身份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分析明代黄册、鱼鳞图册的历史作用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宋至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
2022-03-23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白塔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407年,匈奴族首领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在无定河以北、黑水以南修筑都城(统万城)。赫连勃勃曾叹曰:“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岭以北,大河以南,未有若此之善者也。”北魏灭夏以后,这里成为牧场,唐初为农业区,唐末以后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底沙泛起成流沙。至北宋末,这里已是一片沙漠(今毛乌素沙漠)。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隋至宋初统万城地区人口统计略表

时间户数口数
1167358365
唐中期1263563175
北宋初期21386106930

——摘编自《隋书》《旧唐书》《太平换寰宇记》等

材料三19世纪中后期,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疾病的流行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应,一方面是工人阶级的反抗斗争,要求改善自己的生存现状和生活环境,因此,环境问题引发成为了社会问题;另一方面,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因此一批社会热心人士开始在民间展开各种调查,呼吁政府特别是议会进行干预,解决环境污染和疾病流行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议会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环境调查,并在了解和掌握了大量材料与数据的基础上,通过了多部法律,试图从立法上来寻求解决途径。…英国通过近100年左右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又恢复了过去的田园风光,过去污染最为严重的泰晤士河也变得水静河清,伦敦也彻底摘掉了“雾都”的帽子,重现蓝天白云,成为环境治理成功的典型。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统万城自建城至北宋末年发展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导致材料一中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导致英国出现严重环境污染的原因和推动英国环境污染治理的有利因素。

2017-04-15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全国耕地面
积(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总面积
北方
南方
春秋战国
91(全国)
614.8
2.3


94%
秦汉
117(全国)
1 048.35
5.72


94%
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 215(南方)
1 167.7
3.85
1.925
1.925
90%
隋唐
124(北方) 328(南方)
1 450.92
6.42
3.21
3.21
90%


材料二: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2)依据材料二,分别归纳陈亮的观点和黄宗羲的观点。
(3)有人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之间的关系?
(4) 依据材料三反映出当时中国政府实行什么对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对外政策?
2017-08-07更新 | 20次组卷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新安多大族,而其在山谷之间,无平原旷野可为耕田。故虽士大夫之家,以畜贾游于四方。倚顿之盐……珠玑、犀象、玳瑁(海龟)、果布之珍,下至卖浆、贩脂之业。天下都会所在,连屋列肆,秉坚策肥(坐牢固的车,驾肥壮的马),被绮毂(丝绸用车装),拥赵女……多新安人也。
-----《震川先生集》
材料二 商居四民之末,徽俗殊不然。歙之业鹾(盐)于淮南北者,多缙绅巨族……且名贤才士,往往出于其间,则固商而兼士矣。浙鹾更有商籍,岁科两试,每试徽商额取生员五十名,杭州府学二十名……自国初以来,徽商之名闻天下,非盗虚声,亦以其人具干才、饶利济、实多所建树耳。故每逢翠华(指封建官僚)巡幸,晋秩(进献财物)邀荣,夫岂幸致哉。
-----《歙事闲谭》
材料三 君姓吴氏,名荣……其与乡邦交也,往往周人之急,赈人之乏……先是嘉靖甲中,户部奉恩例召义民输粟以救灾……君如例入粟……岁甲辰、乙巳连凶歉,都移文府县谕富民出银分赈饥户,君即应召,盖性乐于施,非假以荣名 也。
-----《古歙岩镇镇东嗥头吴氏族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徽商兴起的主要原因。概括徽商经营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徽商兴盛的政治性因素,并分析导致这一因素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徽商在社会责任方面的作为及其积极作用。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商业发展在社会生活、思想和文学领域产生的主要影响。
2016-11-27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湖北荆州中学高一下3月段考历史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夷货非衣食所急,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材料二 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互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者,集一银公司,棉铁为主要……凡有一地一矿一事视为可经营者……详确其预算,等差其年度,支配其用数,程序其设施,检核其成绩,而又势以平等资本,公开昭布其条件,而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
——《张季子九录•实业录》
材料三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吸收消化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做贡献。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外方面的主张有何不同?各出于何种考虑?
(2)材料三与材料二的主张看似相同,但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这一本质差异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4)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开发浦东的设想。但却难以实现,而在20世纪末却喜获成功,造成这两种命运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2016-11-18更新 | 9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广东省湛江一中高三第一学期十月测试文综历史部分
6 . 商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兴衰对中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而。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然新安人衣食甚菲啬,薄糜盐齑,欣然一饱矣。惟娶妾、宿妓、争讼,则挥金如土。
——(明)谢肇淛《五杂俎》
材料二 山右积习,重利之念,甚至重名。子弟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                                      ——刘建生《晋商研究》
材料三 夫人毕事儒不效,则弛儒而张贾;既侧身飨其利矣,及为子孙计,宁弛贾而张儒,一弛一张,迭相为用,不万钟则千驷,犹之转毂相巡,岂其单厚计然乎哉!
——汪道昆《太函集》
材料四 中国的儒教和道教不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精神上的动因,反而有碍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韦伯《中国的宗教:儒教和道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新安”、“山右”分别代表什么?说明新安、山右大贾的区别。
(2)据材料二、三,指出山右、新安商人价值追求的区别,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新安商人价值取向的因素。
(3)你是否赞同材料四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2015-11-13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江苏徐州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上农》

材料二   《春秋.谷梁传》:“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国语.齐语》:“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清净优越之地);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上》:“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日士,辟土殖谷日农,作巧成器日工,通财鬻货日商。”西汉刘安《淮南子·齐俗训》:“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商与商言数。”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民俗》:“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

材料三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明代王阳明《节庵方公墓表》:“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焉,以求尽其心。”。

材料四   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明代伍袁萃《林居漫录前集》:“(明朝中晚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历史学家余英时认为,15世纪以后的明朝,“士农工商”的传统秩序逐渐变成了“士商工农”。

材料五   光绪二十八年,中国首个商会正式成立。同年,清政府设立商部。次年一月商部奏准颁行《商会简明章程》,规定“凡属商务繁富之区,不论系会垣,系城埠,宜设商务总…….”至宣统三年计有商务总会五十余所,商务分会八十余所。……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商会法》,同年全国各地正式组织的商会达1242个,会员在24.5万人以上。清末,商会曾发动或参与抵制美货、收回利权和国会请愿运动。武昌起义爆发后,南方诸省商会大都赞成革命共和。新中国成立后,另组工商业联合会,旧商会始告解散。

——摘编自朱汉国、马世力主编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


(1)提炼材料一强调的基本经济原则,简述统治者强调这一原则的初衷。
(2)从材料二的多种史料看,我国古代的“四民”有哪些方面的区分?指出这种区分的本质。
(3)分别概括材料三中司马迁、王阳明对“四民”及其从业的看法。
(4)阅读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归纳两条明朝商人社会地位提升的原因。
(5)阅读材料五并结合所学,指出步入近代后中国商业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列出一例商人或商会为近代前期中国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史实。
2020-08-14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理解

材料一

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19世纪晚期)“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治者多无事投票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所以然者,外国用机器,故工致而价廉,且亦成功:中国用人工,故工笨而价贵,且成功亦难。华人生计,皆为所夺矣。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并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前期中国人为应对此问题所作的努力。
2020-09-1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苏州……桑麻遍野,茧丝棉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缯布者,必走浙之东也。

——张瀚《松窗梦语》

材料二:毅庵祖,家道中微,以酤酒为业。……因罢酤酒业,购机一张,织诸色贮巾(帛),备极精工。每下一机,人争鬻之。计获利五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商贾所货者,常满屋外,尚不能应。自是家业大饶。

——张瀚《松窗梦语》

材料三:迨至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四: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二三矣。

——何良浚《四有斋丛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当时苏州经济的什么特色?
(2)指出材料二中毅庵祖的身份,分析其“家业大饶”的原因。
(3)以上材料反映了明代中后期我国出现了哪些重要的经济现象?
2019-08-19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中学2018-2019高一3月周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商书

明代刊印《一统路程图记》共辑录水陆路引(路程指引)144条,还涉及水马驿站、行程里距、山川险夷、沿途物产风情、名胜古迹等多方面内容。
明代刊印《三台万用正宗·商旅门》强调商人要讲求诚信,童叟无欺;商业经营要合乎规范,要有官府核准的票引,“必须合契”,“公道随乡”;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戒骄戒奢,勤俭朴素。
乾隆后期刊印《商贾便览》《算法摘要》篇讲授算盘定式、变算口诀等常规的算法知识外,还另有钱钞名数、丈尺、斤两、等与经商直接相关的算法知识,口诀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辨银要谱》篇除了有各成色银的鉴别口诀之外,还对可能掺假银的各种银色,予以详细介绍;对十足成色银的特征也有详细说明。
《工商切要》篇:“习商贾者,其仁、义、礼、智、信,皆当教之焉,则及成自然生财有道矣。……虽能生财,断无从道而来,君子不足尚也”。
乾隆后期手抄本《生意世事初阶》书前序中指出“出而欲国,与入而居家,无不以理财急务”,表达了手抄此书的直接动机,是为了将此抄本寄给远在他地的“儿曹”、“子侄”,鼓励他们学习“挟本居寄,无微不入”的经商本领。


明朝后期,由商人编撰的大批传授商业知识的出版物——商书开始出现,乾隆年间发行量剧增。依据表格概括明清商书的主要内容,概述商书反映的明清社会状况。
2020-06-05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北京市大兴区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