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江南市镇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一个个人口稠密、商店林立、经济繁华的市镇涌现。其中,专业市镇占绝大多数,如松江府的朱泾、枫泾。据清人记载,前明数百家布号,皆在松江枫泾、朱泾乐业,而染坊、踹坊、商贾悉从之。市镇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商业中心、工业中心,手工作坊主及其雇佣的工匠是其人口的重要部分。

       ——摘编自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

材料二   在强行进入的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上海等口岸城市的近代经济畸形发展,其与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日渐突出。有的口岸城市甚至超越集行政中心与经济中心于一体的传统城市。近代商办企业绝大多数集中于东部沿海,至1949年,东部沿海工业产值约占全国的702%。

       ——摘编自吴松弟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等

材料三   1978年,中共中央决定实行对外开放,1980年在广东、福建设立经济特区。此后,对外开放逐步深化。90年代初,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中央依然决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做出了以上海开发为标志的一系列深化对外开放的决策。上海日益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带动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的新飞跃。

       ——摘编自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江南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代以来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变化。
(3)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明代以来东部地区经济变化的原因。
2021-04-25更新 | 158次组卷 | 6卷引用:2021年1月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请根据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开封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勾栏瓦舍,热闹异常。皇城正南门(宣德门)南去的大道叫做御街,两边称御廊,准许商人买卖交易。御街南去过州桥,直至朱雀门,两边酒楼、饭店、香药铺、茶馆、商店夜市直到三更。自州桥东转为东大街,经相国寺前门至宋门,有鱼市、肉市、金银漆器铺等。自州桥西转为西大街,有珠玉铺、鲜果行等等。皇城外东南方向的十字街一带,铺席热闹,附近的潘楼街是大商人云集的场所。珍珠、匹帛、香药等铺席,“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严,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其中莲花棚、牡丹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这些瓦子中除做戏演出外,还有卖茶、卖画、卖故衣、卖饭以及算卦、赌博等等。

——摘编自《简明宋史》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棉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籽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三   “十三行”产生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广州,清政府出于自身的利益支持“十三行”的发展,颁布一系列特殊政策,为“十三行”行商走向鼎盛创造了制度优势,在中外贸易大增的环境下,行商以良好的商业精神、开放的心态等,在对外贸易不断增长中抓住机遇,实现了创造财富的梦想,成为了当时最富有的人。同时他们以开放、兼容的姿态面对世界,促进了中西文化、经济等交流,从某种意义上说,“十三行”推开了中国走向世界的一扇门,打开了世界透视中国的一扇窗。

——张剑《清代初期广州“十三行”鼎盛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京出现哪些“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2)根据材料二,归纳明朝中后期农业和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简评“十三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022-02-08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衡水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青釉褐斑贴花椰枣纹瓷壶(出自印度尼西亚海域“黑石号”沉船)

遗址示意图
古岸陶为器。
高林尽一焚。
焰红湘浦口。
烟烛洞庭云。
迥野煤飞乱。
遥空爆响闻。
地形穿凿势。
恐到祝融坟。

—【唐】李群玉《石渚》

材料二   20世纪以来海内外相继发现大量中国彩瓷,按照考古行业的规定:有器物必须找到对应窑口,才能定论。50年代中期,湖南省文物管理部门在文物普查时,调查发现铜官瓦渣坪一带大批彩陶瓷堆积。经多次调查试掘,尘封1200多年的彩瓷器找到了真正的出生地(窑口)。关于长沙窑的名称,过去因未找到文献记载而称之为瓦渣坪窑、铜官窑或长沙窑。今发现《全唐诗》中湖南诗人李群玉所写《石渚》诗,他在诗中对长沙窑当时的生产场景做了详细的描述,诗中的“湘浦口”就是指今石渚湖的小河口与湘江之交汇处,正是历次发掘的主区。

——摘编自长沙窑课题组《长沙窑》等


(1)材料一是研究唐代长沙铜官窑的相关史料,请分别指出①②③三则史料的类型,并简述唐代制瓷业在技术创新和对外贸易上的贡献。
(2)史学家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主张“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印证补充。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考古学家在“长沙窑”研究过程中如何运用二重证据法?
2021-02-14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时,民间出现“苏常(泛指苏南一带)熟,天下足”的谚语,也作“苏湖(湖,指湖州,在太湖流域)熟,天下足”。此谚语反映的是南宋时期该地农业生产发展较快,所产粮食甚多,除满足本地需要外,还运销广大地区。明代中期以后,洞庭湖南北和四川等地粮食生产发展较快,谷米沿水路集中于汉口、岳阳、长沙等城市。清康熙帝曾说:“谚云:湖广熟,天下足。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乾隆时期,又有“湖南熟,天下足”的谚语。这表明湖南在清代盛期已成为主要商品粮产地之一。

——摘编自何盛明《财经大辞典》

材料二   19365月,粤汉铁路全线通车。此后,南北交通局面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湖南经粤汉铁路输往广州的物产大大增多,而不是像以往那样输往汉口再转运至各地或海外,湘粤之间的经济联系空前增强。除湘米运粤外,湖南所产之桐油、茶油、茶叶、矿砂等也开始经粤汉铁路直接运往广州出口,相比原先经上海走海路可缩短一大半路程,故节省的运费颇为可观。据记载,“湖南的矿产物多已改由铁路运至广州、香港,而关于改善各种采掘的机械,也由香港、广州输入”;铁路开通后,每月有10个车皮装运生猪、谷米等农副产品发往广州销售。

——摘编自张卫东《粤汉铁路与近代区域经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宋至明清时期,南方主要粮食产区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粤汉铁路全线通车对当时湖南地区经济的影响。
2021-04-1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御街南往,过州桥,两边多饮食店;东去东角楼,“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门面广阔,每一交易动即千万”;东区,有瓦子;东十字大街为“鬼市子”“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摘编自侯家驹《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16世纪,江南市镇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一个个人口稠密、商店林立、经济繁华的市镇涌现。其中,专业市镇占绝大多数,如松江府的朱泾、枫泾。据清人记载,“前明数百家布号,皆在松江枫泾、朱泾乐业,而染坊、路坊、商贯悉从之”。市镇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商业中心、工业中心,手工作坊主及其雇佣的工匠是其人口的重要部分。

——摘编自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特点。
2021-04-12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南充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具的发展变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趋势,分析其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作用。

材料二   新石器时代,关中平原和中原地区已出现农耕活动。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商鞅变法奖励农垦的政策,增加了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量,关中平原由此最早获得“天府”的誉称。郑国渠建成,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据司马迁记载,秦汉时关中财赋占天下十之六。

东汉末年以来,中原战乱,人民“避地江南甚众”,带去了先进的技术。使江南地区成为农业发达区。安史之乱发生后,中原人口又大批南迁。韩愈说:“当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宋朝时出现的“苏湖熟,天下足”的现象。

进入明代后,原先曾经以天下粮仓闻名的苏州、湖州及其周边地区,“地窄人稠,民间多以育蚕为业,田地大半植桑,民之米谷向藉(凭借)外江商贩接济。”长江中游的湖广地区作为“天下粮仓”成为定局,所产粮食沿着长江而下,源源不断供应江浙各地。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产粮中心的,两次变迁,并分别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人张迁,贩售漆油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成为大地主。《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瀚的祖先在(明朝)成化末年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3)材料三中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几种?这几种经济活动对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2021-04-08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四友斋丛说》记载:“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者,又十之ニ三矣。

材料二 《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油漆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居为大地主。又有苏州王宪,出身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

材料三 《郑氏规范》介绍,大地主郑氏家族的条规规定:“佃人用货币折租。”

材料四 《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翰的祖先在成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下一机,人争绸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ニ十余张。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末”指什么?“游手趁食者”指的是什么人?
(2)材料中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几种?上述经济活动对明朝社会经济发展各有什么影响?
(3)哪一种经济活动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为什么?
2022-01-12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下面是有关扬州的几组材料,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今图书集成》记载,隋炀帝开邗沟,“……海潮内于邗沟,过茱萸湾,北至邵伯堰,汤汤焕焕,无溢滞之患”。杜甫《后出塞》诗云“渔阳豪侠地,击古鼓吹笙竽。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洪迈《容斋随笔》记载“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州为一而蜀次之也”。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扬州繁荣的原因。

材料二   五代以后,扬州一度衰落。明朝时,扬州再度兴起。孔尚任诗云:“东南繁华扬州起,水陆物力盛罗绮”。乾隆时期的《淮安府志》记载“扬州繁华以盐盛”。“四方豪商大贾,鳞集麇至,侨寄户居者不下数十万”。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扬州经济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   王育民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论》谈到:道光四年(1824年)以后,运河上的运输货物已有很大变化,漕运完全被海运取代。19世纪末以来,运河航运更加衰落。至此,扬州工商凋敝。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和如图,分析近代扬州衰落的原因。
2021-01-2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南片)普通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长安人口“不啻百万”。城市呈棋盘状布局,由11条南北大街和14条东西大街分割而成。城内拥有108个坊,坊以外有东、西两市……全国和外国的商人,从四面八方汇聚京都,兴贩贸易。关于两市的行业,仅见于历史记载的就有:铁行、内行、笔行、大衣行……波斯邸等等。长安东市有“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西市唐肆则“如东市”。

——摘编自子墨《唐代工商业的繁荣与商业城市的崛起》

材料二 据周邦彦《汴都赋》记载,宋京城汴梁市场上有“安邑之枣,江陵之橘,陈夏之漆,齐鲁之麻……无所不有,不可殚记”。宋代的早市“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至天明,羊头、肚肺……螃蟹、蛤蜊之类讫,方有诸手作人上市,买卖零碎作料,然后饮食上市”。在潘楼东十字大街,“每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领袜之类,至晓乃散,谓之鬼市子”。

——摘编自罗吉义《宋代商业的发展和商业政策》

材料三 这场发生在11—13世纪的近代化变革,毫无疑问,并非由西方输入……而是基于中国文明自身的积累和演进,基于中国历史内在的发展动力而形成的。

——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长安城市商业繁荣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长安城相比,宋代汴梁城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3)材料是如何定位宋代经济和社会变化的?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雍正皇帝

材料三 《苏州府志》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状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账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清稗类钞》记载:“(账房)散放丝经,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

《凤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账房为生。”


(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材料二中雍正帝的观点对材料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2)材料三主要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反映的本质是什么?
2021-03-09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3月半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