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青釉褐斑贴花椰枣纹瓷壶(出自印度尼西亚海域“黑石号”沉船)

遗址示意图
古岸陶为器。
高林尽一焚。
焰红湘浦口。
烟烛洞庭云。
迥野煤飞乱。
遥空爆响闻。
地形穿凿势。
恐到祝融坟。

—【唐】李群玉《石渚》

材料二   20世纪以来海内外相继发现大量中国彩瓷,按照考古行业的规定:有器物必须找到对应窑口,才能定论。50年代中期,湖南省文物管理部门在文物普查时,调查发现铜官瓦渣坪一带大批彩陶瓷堆积。经多次调查试掘,尘封1200多年的彩瓷器找到了真正的出生地(窑口)。关于长沙窑的名称,过去因未找到文献记载而称之为瓦渣坪窑、铜官窑或长沙窑。今发现《全唐诗》中湖南诗人李群玉所写《石渚》诗,他在诗中对长沙窑当时的生产场景做了详细的描述,诗中的“湘浦口”就是指今石渚湖的小河口与湘江之交汇处,正是历次发掘的主区。

——摘编自长沙窑课题组《长沙窑》等


(1)材料一是研究唐代长沙铜官窑的相关史料,请分别指出①②③三则史料的类型,并简述唐代制瓷业在技术创新和对外贸易上的贡献。
(2)史学家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主张“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印证补充。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考古学家在“长沙窑”研究过程中如何运用二重证据法?
2021-02-14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史料来源广泛,正确使用史料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杜甫的诗有“诗史”之称。《春望》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材料二:宋代铸造铜钱和铁钱的数量相当大。据《宋史食货志钱币》记载:“皇祐中,饶、池、江、建、韶五州铸钱百四十六万缗”,“江、池、饶州,建宁府四监,岁铸钱百三十四万缗,充上供;衡、舒、严、鄂、韶、梧州六监,岁铸钱百五十六万缗,充逐路支用。”

材料三:(鲁提辖)便去身边摸出五两来银子,放在桌上,看着史进道:“洒家今日不曾多带得些出来;你有银子,借些与俺,洒家明日便送还你。”史进道:“直甚么,要哥哥还!”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

——摘编自《水浒传》

材料四: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了金缕玉衣,也就是诸侯王墓出现了只有皇帝才能穿的殓服--金缕玉衣,由此,得出“地方权力威胁到中央权力”的结论。

材料五:卢兆荫先生指出“根据卫宏《汉旧仪》载,不仅皇帝的‘玉襦’‘玉柙’(按即‘玉衣’)缝以黄金缕,而且王侯的‘玉匣’(按即‘玉衣’)也是‘缀以黄金缕为之’”。他根据考古发现,认为东汉时期才形成严格的玉衣分级使用制度。此外,考古发现的西汉中晚期诸侯王及王后墓中,出土了许多金缕玉衣残片,可见在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之后,诸侯王也是可以使用金缕玉衣入葬的。因此,刘胜所处的西汉中期并未形成严格的玉衣使用等级制度,其死后使用“金缕玉衣”并不违制,因而不能说明“地方权力威胁到中央权力”。


(1)联系《春望》简要分析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诗在题材方面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三判断,宋代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主要货币是铜(铁)钱还是白银?简要说明理由。
(3)结合材料四、材料五,说说在运用史料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021-01-19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宜兴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3 . 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下面是有关扬州的几组材料,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古今图书集成》记载,隋炀帝开邗沟,“……海潮内于邗沟,过茱萸湾,北至邵伯堰,汤汤焕焕,无溢滞之患”。杜甫《后出塞》诗云“渔阳豪侠地,击古鼓吹笙竽。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洪迈《容斋随笔》记载“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州为一而蜀次之也”。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扬州繁荣的原因。

材料二   五代以后,扬州一度衰落。明朝时,扬州再度兴起。孔尚任诗云:“东南繁华扬州起,水陆物力盛罗绮”。乾隆时期的《淮安府志》记载“扬州繁华以盐盛”。“四方豪商大贾,鳞集麇至,侨寄户居者不下数十万”。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扬州经济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   王育民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论》谈到:道光四年(1824年)以后,运河上的运输货物已有很大变化,漕运完全被海运取代。19世纪末以来,运河航运更加衰落。至此,扬州工商凋敝。


(3)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和如图,分析近代扬州衰落的原因。
2021-01-23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南片)普通中学2016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4 . 经济发展社会变化

材料一   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全国越来越需要南方的供给。宋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已用于航海。宋朝在沿海海港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这样海外丝绸贸易出现进一步繁荣。当时的海港因此而繁荣起来,以扬州、泉州和广州为最,这也促使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地区大力发展蚕丝生产。

——摘编自刘治娟著《丝绸的历史: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彩带》


(1)依据材料,说明宋代海路丝绸贸易兴盛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二   明代流经山东境内的运河会通河段疏浚通航,加之商业发达的大环境。晋商和徽商进入该区域来开拓市场。他们在运河区域的活动,刺激了当地人的经商热情。儒生们也纷纷降尊加入到经商行列。运河通畅以后,社会风尚习俗为之大变。人们的生活日益华丽奢华。据万历《藤县志》记载,当时藤县民众“闾阎服饰,恣所美好,益僭滥”.乾隆《临清州志》记载临清风气是“士女嬉游,故户列珠玑,家称歌舞,饮食燕乐,极耳目之欢。”

——摘编自李泉《中国运河文化及其特点》


(2)依据材料,概括运河通航给当地社会带来的变化及其原因。
2020-11-04更新 | 182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育英中学2020-2021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围住并与居民隔开,设有市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郑三百声,而众以散”

——《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四   《苏州府志》记载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所反映的我国古代的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基于材料二反映的现象,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
(4)材料四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5)综合以上问题,谈谈你对平衡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认识?
2021-08-3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名校联盟2014-2015学年高一下学期半期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欧洲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斯坦因西域考古记》记载“(汉朝)开始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万里长城向西边延长出去。古长城之向西延长最初的用意自然是保护新开通的中亚大道”。《汉书·西域传》记载“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古代驻在边境上的烽火台),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元年(公元84年)十一月,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商贾交易。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丝绸之路贸易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丝绸之路贸易政策的影响。
2020-12-24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在痕琊石碑文中明确写了“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汉代不准商人“衣丝乘车”“仕宦为吏”。但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引起不同社会阶层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化。拥有强大经济实力的商人们为谋求政治地位的改变,积极地向仕途迈进。宋徽宗宣和年间,茶商郑良“交结阉寺以进,至秘阁修撰广南转运”。朱熹之父朱冲“以常卖为业”而致富,“既拥多赀遂交结权要”。宋人笔记《萍州可谈》中记载: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

——何莉《唐宋商人社会地位变化研究》

材料二   在通商口岸地区,弃农弃学而经商逐渐成为风气。“同光以来,人心好利益甚,有在官而经营商业者,有罢官而改营商业者。”1864年,署上海道丁日昌就曾出示:茶商人等赶紧来沪开设茶栈,广为设法招徕,多多益善,以利商贾而裕国课。所有经过沿途地方,如遇茶商船只,妥为照料,毋得羁阻留难。”自咸丰、同治以后,在官方谕旨章奏中,就常把“商”与指称士大夫的“绅”并举为社会的有力阶层,无论何事,首先推列“绅商”以为倡导。有的商人还靠捐纳得到官职,成为集官、商、绅为一身的社会有力人物。

——夏晓萱《晚清通商口岸的变迁:以商人、女性及城市生活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国历史上商人谋求政治地位的手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近代中国商人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0-09-09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北名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8 . 中国古代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万历三十四年萧近高说:(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清代唐英在《陶冶图说》中也记载了当时的实况:景德镇袤延仅十余里……以陶来四方商贩,民窑二三百座,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万,籍此食者甚众。

材料二: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雍正


(1)材料一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制瓷部门的哪些特点?这能否说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
(2)明清时期阻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材料二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工商业关系的?这体现了古代统治者怎样的经济观念?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
2021-01-06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伊春林业管理局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的国家。到唐朝时,我国茶树栽培已扩展到长江流域及其南北各地,饮茶之风遍及全国。唐朝的茶文化包含了和谐、中庸的思想,强调饮茶自修内省和超然物外的审美境界追求。宋朝《东京梦华录》记载,“朱雀门外……东西两教坊(掌宫中教习音乐的官署),余皆居民或茶坊。”16世纪以后,中国茶叶传入欧洲,饮茶在欧洲成为一种时尚并逐步盛行。在英国的家庭中,“我把茶壶坐上了”是一句对忙碌一天,疲倦归家的主人极好的关切话语。18世纪末,输入欧洲的中国茶,除欧洲本地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1733年,荷兰在广州购买价值33万荷盾的茶叶,转手卖出后获利65万荷盾。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

——摘编自张福新《茶文化》

材料二   下面为近代前后中国茶叶产销情况统计表(单位:万担)。

时间产量内销外销
1832—1837年(平均)260.520060.5
1861年312.5202.5110
1871年409.5202.5207
1886年567.46205362.46

——据陈慈玉《近代中国茶业之发展》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饮茶之风兴盛的原因,并分析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以前)茶叶交易带来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以来中国茶叶销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更加严重,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脱离户籍到处流亡。……均田制遭到破坏,按丁征收的租庸调制也无法执行下去,导致国家财政税收大为减少。唐朝政府虽采取了各种措施,结果一切努力均告失败并造成了赋税制度进一步混乱,唐朝财政面临崩溃。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唐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实施“两税法”。规定:“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产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往而行商者,在所郡县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过十一月。其租庸杂役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即公元766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置赋、地两税以总之,以一其名,此外敛者,以枉法论”。“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

——根据税法资料整编

材料二 明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在全国推广实行新的税法"一条鞭法",据《明史》记载:合并赋役,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一起征收,同时将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将过去按户、丁出办徭役,改为据丁数和田粮摊派;赋役负担除政府需要征收米麦以外的,一律折收银两;农民及各种负担力役户可以出钱代役,力役由官府雇人承应;赋役征收由地方官吏直接办理,废除了原来通过粮长、里长办理征解赋役的“民收民解”制,改为“官收官解”制。

——根据税法资料整编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实施两税法的背景以及两税法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条鞭法的特点。
(3)根据以上两则材料概括我国古代赋税制度体现的演革趋势。演革的趋势体现怎样的时代特征。
2020-12-30更新 | 266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