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朝初期开放的对外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就是“兼收并蓄”。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还是对外交往等方面,始终贯彻这一“兼收并蓄”的思想,表现出一个强大的并且有着领先于世界其他各国文明的帝国的胸襟。这不仅给唐王朝本身带来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利益,而且对以后的中国的历朝历代及世界各国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张瑞涛《唐朝初期的对外政策及其影响》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清王朝“贵华贱夷”,闭关锁国,与周边国家维持着长期的和平。当时,清朝认为中国是优越和强大的,是世界的中心,四周的藩属邻国以至海外列国是落后野蛮的,应该向中国朝拜进贡。自中外通商以后,清统治者视来华的西人为非我族类的野蛮人,认为应严格加以防范。在这种意识支配下,19世纪初的清朝基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仍留广州一口对外贸易,并不拒绝与各国交往,只是强调对方必须承认中国为天朝上国,追求名义上的藩属朝贡关系,重视名分礼仪等细节。

——据陈小军《简论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及特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初年与清朝前期对外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唐朝初年与清朝前期对外政策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
2 . 秦汉、隋唐、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时期,都曾出现过盛世局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功绩并不因之而湮灭,不出10年之内一个新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400年。汉朝在公元前后各经历约200年,全盛时管辖的人口约6000万,足可与罗马帝国相比拟,就是从所控制地域和存在的时间上讲,两个帝国也可以相提并论,只是中国方面内在的凝聚力,非西方所能望其项背。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下图为陕西乾县唐朝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部分)。大唐盛世,四海升平,万国来朝。该壁画展现了三名唐朝官员(左)在接见使节时的“大国外交”场景,这些使节可能来自东罗马帝国、日本(或新罗)和唐朝东北少数民族地区,他们在向唐朝的代表表达敬意。


材料三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明初统治者进行一系列改革,大大强化了皇权。明朝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君主专制,并对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进行有效的管辖。

——部编(五·四学制)《中国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
(2)材料二描绘了大唐盛世,四海升平,万国来朝的辉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是如何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贞观之治)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明初统治者“大大强化了皇权”的措施。
(4)“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5)1684年,清朝设置的什么机构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前期,僧律禁止僧尼畜奴婢、田宅以及资产。僧侣不能从事土地垦殖,尼女亦不得从事纺织。正是基于不耕不织的惯例,多数情况下寺院被排除在世俗税收体制之外,皇寺、功德寺等还享有更多的经济、政治特权。社会中的投机阶层利用寺院特权,将自己的田产以布施的形式寄名于寺进行逃税。在国家税役负担沉重之时,大量贫苦民户便会选择携田入寺,向寺院提供劳动并交纳租金,这显然是要低于世俗课敛的。唐武宗会昌灭佛之后,寺院原有的经济体系被打破,崇尚自给自足,农禅结合的禅宗重新崛起并成为佛教发展的主流。禅宗倡导的禅林经济成为寺院自我供养的主要方式,将农业作为寺院自我供养的途径,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禅宗的田地主要以自己开垦为主,而且建寺与垦殖区域多处于山地丘陵之间,受地形影响,呈现出分布散、规模小且交通不便的特点,这与前期寺院连田阡陌,尽占膏腴形成巨大反差,禅林经济终结了此前寺院作为大土地所有者与国家争利博弈的时代。

——摘编自景旭、孟娟《唐朝寺院与国家之间的田地博弈》


(1)根据材料,概括会昌灭佛前后寺院经济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禅林经济发展的历史作用。
2022-04-27更新 | 552次组卷 | 9卷引用: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2022-2023学年纲要上课时练习+单元测试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宋之变

材料一

状况

时间

北方农田水利工程

南方农田水利工程

全国农田水利工程总数

数量

占全国比例(%)

数量

占全国比例(%)

唐代前期

88

68.2

41

31.8

129

唐代后期

31

27.7

81

72.3

112

——据程民生《中国北方经济史》

材料二

时间

区域

隋大业五年

(609)前后

唐天宝年间

(742-755)

唐元和年间

(806-820)

全国总户数(户)

8907546

8955370

2746150

北方户数所占比例(%)

75.8

54.9

29.4

南方户数所占比例(%)

24.2

45.1

70.6

——据梁庚尧《中国社会史》

材料三

时间

区域

北宋元丰三年

(1080)

南宋淳熙十四年

(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

元至顺元年

(1330)

全国总户数(户)

16570474

19166001

13711174

北方户数所占比例(%)

30.6

35.4

18.9

南方户数所占比例(%)

69.4

64.6

81.1

——据梁庚尧《中国社会史》


(1)指出材料一反映出的现象并分析其影响。
(2)据表材料二、材料三分别指出隋唐、宋元时期人口南北分布的特点,并说明影响隋唐至宋元时期人口数量及分布的因素。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建国伊始,大量官田的存在,导致洪武以来就产生了所谓“江南重赋”的问题,而且这些税负大多落在小农头上。地主豪绅大肆兼并官田,并采取“以官作民”的伎俩,使“田居富室,粮坐下户”。江南财富再分配矛盾逐步激化。明宣德四年(9年),宣常下诏江南官田改料减征,每亩减十之二三至周忱为江南巡抚时,实行“里甲锥”制度,把原本应接户征收的里甲费用“十之二三”抑之于田粮,并征收白银。摊丁入地折银征收的改革,封建国家对人手控制已无关紧要,万历以后各地里甲大多转变为以“缉捕奸盗”为主要职责的保甲。改革使大批劳动力人手从非生产性徭役劳作中解脱出来,转向生产劳动。改革中“富商大贾……赀或累万计,而竟以无田幸免(徭役)”,商人遂不再买田。资本因而向城镇集中,产生了一批富商大贾,群体性经商成风,出现了徽商、晋商。粤商等资本雄厚的商帮。他们从事棉,丝织品和盐等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在国内形成了江南,珠江三角洲,华北等经贸区。海禁的局部开放,外商纷纷来华贸易,“白银大量涌入,通过丝银外贸结构,完成了与世界的链接”。

——摘编自唐文基(明代赋役制度改革和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赋役制度改革首先从江南开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赋役制度改革对江南社会转型的影响。
2022-04-15更新 | 232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选必一同步练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改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有多个,比如徐闻(今广东湛江市徐闻县)、合浦(今广西合浦)、广州、泉州、宁波等,但史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港口则是徐闻。汉武帝曾派人招募海员从徐闻、合浦港出海,经过日南(今越南)沿海岸线西行,到达黄支国(今印度境内)、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随船带去的主要有丝绸和黄金等物。这些丝绸再通过印度转销到中亚、西亚和地中海各国。

——摘编自《早期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繁荣兴盛,但唐宋之后,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据费正清《剑桥中国古代史》等整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时空大挪移”的主要因素。
2022-04-08更新 | 198次组卷 | 15卷引用: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时训练-2020-2021学年【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财神信仰形成较迟。主要在民间流行。明朝,从吴中(今江苏扬州)一带开始,形成了每年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习俗。不同的地区崇拜的对象不同,导致担任财神爷的角色纷杂,最普遍崇拜的是“正财神”赵公明和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和利市仙官姚少司。另有“文财神”比干和范蠡,关公被人们尊为武财神,“准财神”是刘海蟾,港澳台地区祭祀财帛星君李诡祖。还有的地区把“太白金星”等供奉为财神。这些财神都是公平、正直、忠义之士,自然不会保佑人们去发不义之财。

——摘编自《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财神崇拜》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需要黄金来扩充资本,社会上层需要用黄金来增加收入,购买更多的奢侈品。但当时的西欧黄金严重缺乏。《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流传后,欧洲人一直把东方,包括中国,看成是黄金遍地的“人间天堂”,欧洲有很多人沉迷于“寻金热”之中,上自国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渴望去东方实现黄金梦。

——摘编自孙梅《关于新航路开辟经济原因的困惑》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财神崇拜”和欧洲“寻金热”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财神崇拜”和欧洲“寻金热”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差异及其原因。
2022-04-03更新 | 214次组卷 | 34卷引用:【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 新航路开辟(练习)

8 . 材料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朝由盛唐进入中唐。战争顿繁户籍制度遭到破坏,”民富者多丁,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唐德宗建中元年推行杨炎创立的两税法,两税法不以人丁为本,而以资产为差,资产多者税重、原来不承担租赁庸调义务的不课户一律纳税,实现了部分摊丁入亩。开征盐税、茶税、酒税、矿产税、工商管理税和交易税这五种工商税,这些税收在德宗建中年间在平定藩镇之乱的关键时刻起到重要作用。为了保证新的财政经济政策的贯彻执行,改革财政经济管理体制形成了财政三司领导下的地方理院制,负责对地方财政税收的监督检查工作,确立了“上供、送使、留州”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但政治腐败;藩镇割据制约了财政经济改革的作用。

——摘编自刘太祥《试论中唐财政经济改革的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唐财政税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唐财政税收改革的影响。
9 . 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图


宋代人才部分地区分布变化简表

关中区(二路)江北区(十路)四川区(四路)江南区(八路)
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
宋初至澶谰之盟
(公元9601004
3735.2433038.93617.31406.28
澧渊之盟至绍兴和议
(公元10041140
4139.0539046.048139.1392341.39
绍兴和议至宋末
(公元11401279
2725.71127159043.48116752.33
总计1051008471002071002230100

——肖化忠《宋代人才的地域分布及其规律》

材料二   以宋仁宗一朝为例,出类拔萃、彪炳史册的人不下数十人,为历朝历代所罕见。其中,最著名的有晏殊、范仲淹、韩琦、富弼、文彦博、欧阳修、包拯、张方平、司马光、王安石、曾巩、刘攽、刘恕、蔡襄、苏轼、苏辙、苏颂、沈括等。他们当中既有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有才能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犯颜直谏、风节凛然的谏臣。

——何忠礼《科举改革与宋代人才的辈出》

材料三   人才问题历来为政治家和思想家所重视,但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在中国古代出现了“论德而定次,是能而授官”“学行兼优”“治天下以人才为本,求材以教导为先导”“欲木之常茂者,必培其根”“半部论语治天下”等观念,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黄启昌《中国古代人才统计中的价值取向》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代人才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古代人才的价值取向。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0年,福建官员杨捷等人为缓解百姓生活压力、防止敌对情绪再次高涨,上琉请求开海贸易,同年,金门、厦门、铜山、海坛四岛率先开海,之后整个海禁政策随之松动。1683年,郑氏反清力量覆灭,1684年清政府正式废除海禁政策,大量中国商船出海贸易,海外商船也纷纷来华,刺激了国内经济的增长,中外交往也随之增多,清朝国力进一步提高。

材料二   1684年海禁政策废除后,众多沿海华人到东南亚的吕宋、马六甲等地进行贸易,并逐渐定居于此,这些海外华人中包括部分明末反清移民和从台湾出逃的郑氏后人。康熙帝在得知这一情况后,逐步禁止内地人民前往南洋。1717南洋禁海令出台,禁止沿海地区的人民前往东南亚、南亚等南洋海域进行贸易。

——以上均摘编自王玉婷《康熙年间的海禁政策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废除海禁政策的背景和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康熙帝时期海外政策变化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