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社会经济。

材料一   (东京)朱雀门外……以南东西两教坊,铩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摘编自【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   马端临在《文献通考》指出,“古人之立法,恶商贾之趋末而欲抑之;后人之立法,妒商贾之获利而欲分之。”与前朝相比,宋代不仅有完善的征税管理机构、遍布全国的征税网点,而且形成了完善的商税法律体系;宋朝政府设立非常多的经济部门参与市场管理,包括市舶司、盐井监、酒务(酿酒厂)造船务、纺织院、染院、磨坊、茶磨等,具有金融功能的经济部门就有榷货务、便钱务、交子务、市易务、检校库、抵当所等。

——摘编自王红雷《宋代商税征收管理制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有何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商业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在国家经济思想和经济职能方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2 . 下图反映唐代:


唐代墓葬出土的波斯、阿拉伯、东罗马金银币图
A.中外经济贸易繁荣B.货币体系多元
C.朝贡贸易发达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2022-01-03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区县普通高中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下表展示了北宋税收发展变化情况,此变化反映出北宋
A.城市经駅能增强B.农业生产的严重衰退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D.经济对农业依赖下降
2021-11-20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城区普高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宋代文献记载“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南宋学者叶绍翁也提到当时“男女婚嫁必择富民,以利其奁聘之多”。当时,即使是寡妇,若携带的奁产丰厚,娶之者仍旧趋之若鹜。这一现象
A.是小农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B.是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的结果
C.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D.体现了社会门第观念的弱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世纪初,中国已经拥有世界上若干最大的城市,可被称为当时最为城市化的社会。这些城市并不享有也不寻求政治“自治”,但它们在大一统的政治构架中实际上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我管理空间。明清时代的中国城市延续着这些方面发展,城市化持续进行,但城市化进程主要发生在城市层级结构的低端。不同地域的人群被卷入到国内长途贸易的活动之中,由此形成了帝国内部的侨居人口。这些人口的频繁交往给城市带来了更为多元的人口结构,也为城市文化的种种创新作出了贡献。结构复杂的城市社会和城市经济也带来了大规模的私有和半公共性质的社团建构的浪潮,极大地增强了市民进行自我管理的能力,并最终使城市人口产生了一种与帝国政府相疏离的感觉。

——摘编自罗威廉《近代早期的中国城市化》

材料二   11世纪开始兴起的欧洲中世纪城市,有着与古典城市极其不同的特质。古典城市大多只是人文地理意义上的人口聚居地,中世纪的欧洲城市则不一样,它同时又是一种社会共同体,城市市民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城市共同体是典型的公社制度。它是地缘共同体,成员多系移民,血缘关系退而为次。把他们结合起来的纽带是一纸契约:封建主赐予的特许状,亦即市民共同遵守的城市章程。市民们共同享有在本城经营工商业的权利,并得到城市的保护。伯尔曼认为,中世纪城市是具有独立性、自治性和整体性的共同体。中世纪城市作为一种共同体,构成欧洲政治结构中的一种主体单位,代表本城及市民利益,并非上级政治权力的代表,对下(市民)负责而不对上(领主)负责。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明清时期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并对中国近代早期的城市化予以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欧洲城市体制的主要特点并分析中世纪欧洲城市体制对近代欧洲产生的影响。
6 . 宋代瓷器较前代更加丰富,有碗、盘、碟、洗、盏、托、瓶、壶、罐、钵、尊、盆、渣斗、炉、枕等。工匠们利用粗细、横直、长短、弯曲不同的外部轮廓线,组合成不同形体,它们有的匀称秀美,有的轻盈俏丽。这反映出宋代瓷器
A.生产工序较复杂B.主要服务于下层民众
C.商品化程度较高D.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
2021-07-20更新 | 467次组卷 | 16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区县普通高中联合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如图为宋代茶饮图。该图可以用来印证当时
A.坊市制度日趋成熟B.自然经济持续繁荣
C.抑商政策有所放松D.商品经济获得发展
8 . 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材料二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市”的发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发展反映了宋代政府对商业的政策有何调整。
2021-06-19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16世纪,松江的棉布在全中国打开销路,徽州商人汇集到棉布生产地,他们携带资本,参与了从棉花到织布的生产全过程。这一材料反映
A.晋商的勃兴B.徽商的崛起
C.粤商的发展D.闽商的衰落
10 . 战国初年李悝为魏相,颁行“尽地力”的教令,指出治田勤谨还是不勤谨,每亩将增产或减产三斗,在方圆百里可垦田600亩的范围内,粮食总产的增减幅度为20%。荀子也认为,如好好种田,可以亩产“数盆”,等于一年收获两次,潜力很大。这表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重视
A.扩大耕地面积B.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C.增加从业人口D.总结精耕细作经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