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17世纪开始,荷兰人来到亚洲并开辟了欧亚贸易和远东贸易。荷兰东印度公司凭借先进的航海技术及灵活的贸易方式,在早期远东贸易中成功地立足于亚洲市场。荷兰东印度公司还加强控制了东亚地区的日本和中国的贸易通道。1609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日本平户设立商馆,进一步扩充公司在亚洲的贸易网络。1641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占领马六甲后,将其作为贯通中国和日本的跳板,以扩大它在远东地区的贸易和掠夺范围,从而开辟经中国台湾至马六甲到达印度地区的贸易航线。

——摘编自李倩《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远东贸易研究》

材料二   17世纪,荷兰人在东南亚和东亚开展殖民扩张时期,在与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国争夺海上贸易权的同时,与穆斯林商人、日本海商、中国海商和东南亚本地王公等围绕东南亚和东亚的海上贸易权展开了激烈争夺。荷兰人力图排挤中国和日本海商,垄断东南亚的香料贸易,在远东地区建立起自己的殖民统治体系和海上贸易网络。

——摘编自许序雅《17世纪荷兰人与远东国家和海商争夺东南亚和东亚的海上贸易权》

材料三   17世纪初是荷兰进入东南亚开展海上贸易的最初阶段。1602年前,在隆塔尔岛、马班达群岛等地,荷兰人都建起了商馆。早在1598年就有不下5支远征队的22艘船只向东印度进发,到1601年共有1465艘荷兰船到东南亚进行贸易。此时,荷兰人也开始从事中国货物的转口贸易,即在东南亚购买中国货物,然后转销到国内,荷兰人经营下的东南亚与阿姆斯特丹的远程转口贸易发展十分迅速。

——摘编自赵文红《17世纪初期荷兰在东南亚的贸易成就》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荷兰人在东亚、东南亚贸易的活动对荷兰及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荷兰在东亚、东南亚进行的贸易在全球贸易发展中的地位及其原因。
2024-02-26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九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末的英国,越来越多曾被视为“奢侈”的商品和服务进入中等阶层生活,甚至社会下层也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到奢侈消费中来,奢侈消费日益成为“没完没了争论的话题”。在大讨论过程中,“有益的奢侈”理论承认在所有社会等级中追求生活舒适和便利,同购买生活必需品一样有益。曼德维尔(1670-1705)更是将这场大讨论推向了高峰,他将奢侈品宽泛地定义为“一切并不直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东西”,公开反驳所有对奢侈的指控,认为奢侈是一项公共福利,奢侈品能够满足人们追求快乐的心理需要,人们沉溺于奢侈品能够推动商业的扩展和穷人就业。这场大讨论使人们不再从道德角度来看奢侈消费的问题,开始关注中等阶层甚至劳工的消费动机和消费实践。大讨论也使人们意识到,奢侈消费为产品革新和时尚与设计的变化提供了大量机遇。

——摘编自李新宽《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大讨论》

材料二   近代中国,洋货凭借其质量与价格的吸引力,在市民追求社会地位与时尚潮流的过程中,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然而热衷于选购国货,并希望借此实现国强民富的观念也长期影响消费潮流。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积极举办国货展览会,并严令各省市总商会,国货商品必须冠以国货字样;社会上也出现了要求商店销售国货并禁售洋货的呼声;与此同时,中华总商会以及各地商会纷纷颁布有关国货销售的章程;当时的新闻媒体也在积极宣传国货;1932年,国民政府宣布将次年定为“国货年”。国货运动如火如荼的展开对普通民众的消费习惯与消费行为的转变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摘编自谭玉秀、范立君《消费行为下的家国情怀——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货运动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7-18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消费观念的转变及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20世纪30年代国货运动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近代英中消费观念转变进程中得到的启示。
2023-11-30更新 | 627次组卷 | 10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国主日学校运动英国的“主日学校"又称“星期日学校”,因只在星期日上课而得名,主要由教会和慈善机构兴办,是一种通常为贫民儿童提供教育的慈善学校,收费低廉甚至免费,教学内容以宗教道德教育为主,读、写、算等世俗教育为辅。

1780年,英国报界商人罗伯特雷克斯在家乡创办了一所主日学校,在其大力宣传下,主日学校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积极响应,各宗教教派、中产阶级、工人阶级甚至政府都参与其中,主日学校很快由地方扩展到了全国。到十九世纪中期,其规模达到顶峰。1870年《初等教育法》颁布后,伴随义务教育逐渐普及,主日学校日渐衰落。由于主日学校兴起后发展迅速,其数量之大、注册人数之多、影响之广在英国教育史上都绝无仅有,所以这一现象也被称为主日学校运动。

——摘编自陈翠翠《试论1780—1870年的英国主日学校》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英国主日学校运动”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欧洲世界中心地位的确立1619世纪,科学革命、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赋予欧洲发展巨大的推动,为欧洲世界霸权提供了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基础。19世纪的相对和平为西欧发展提供了国际环境。欧洲资本和技术输出给世界经济以有力推动。美国和英国自治领已经欧化,俄日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欧洲全球霸权时代的终结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结束了欧洲全球霸权时代。失去了大量海外投资;工业破坏严重,海外市场由于美洲和亚洲的竞争不断萎缩。美国变成债权国,掌握了世界黄金储备40%以上。
多极结构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构建起重新分割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第一个涵盖全球大国的多极体系,呈现出以英、法、美、日、苏等国际行为体为代表的多极结构,并留有欧洲大国均势的痕迹。
两极格局的形成雅尔塔体系不是冷战,是保持合作。但是美苏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必然产生对抗,导致两国对外政策转向,脱离大国合作。冷战在政策的对立中爆发,由此形成了美苏两大集团,两极格局逐渐定型。
两极格局孕育的多极化趋势随着冷战的发展,西方集团逐渐分化,社会主义阵营分裂,第三世界力量不断壮大。两极格局动摇,欧洲、日本、中国等力量中心不断成长,多极化趋势开始显现。
冷战后“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1991年,苏联作为超级大国坍塌消失,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国际关系两极格局彻底崩溃。它在带来国际力量对比失衡、世界局势出现新的动荡的同时,也带来了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的结束。

—— 摘编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


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或一条以上信息,围绕着世界格局的演变发展,拟定一个主题,并就所拟主题展开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2-06-28更新 | 318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2022年秋季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01(山东专用)-新高考地区专用-2022年秋季高三历史开学摸底考试卷(多卷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正德十六年(1522年)七月,有葡萄牙船只来到广东,自称“佛朗机国接济使臣衣粮者,请以所赏番物如例抽分”。葡萄牙使团到达后,满刺加(马六甲)使臣抵京,请求中国帮他们收复被葡萄牙占领的地区。对此,礼部提出三点意见:

第一,佛郎机不是朝贡藩属,“又侵夺邻封,犷悍违法”,此次以接济为名,“抉货通市",心怀叵测,“疑有窥伺”“宜救镇巡等官亟逐之,毋令入境”;

第二,严格执行勘合贸易的有关规定,如期朝贡者“抽分如例”,“不资勘合及非期而以货至者”,皆为谢绝;

第三,对于满刺加的救援要求,请交兵部讨论。

兵部则提出两点意见:

第一,请朝廷以救书的形式谴责佛郎机的非法行径,令其归还满刺加疆土,同时谕令退罗等国从“救患恤邻”的道义原则出发,协助满刺加复国;

第二,对广东方面“闻夷变不早奏闻”的巡海、备倭等官,逮问治罪。礼部、兵部的处理意见,嘉靖皇帝全予采纳。

——摘编自庞乃明《正嘉之际明朝对葫外交之确定》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朝政府对外交往的特点。
(2)请你对明朝政府关于葡萄牙政策做出合理解释。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前期,政府逐步接纳妇女进入文官行列。但在很长时期内,广大妇女不能进入重要岗位,只能担任抄写、打字和收发之类的工作,多数是临时雇员,而且受到年龄和婚姻限制,同工不得同酬。面对种种不合理现象,英国文官界妇女在社会进步势力的声援下,长期坚持斗争。1919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任何人不应因性别或已婚而被剥夺担任文官的资格。两年后财政部又首先制定接纳妇女担任文官的实施细则,允准妇女参加文官考试,平等竞争各类文官职位,但同时又规定女文官候选人必须是单身女子,一旦结婚必须辞职。正因为如此,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仍然只有少数妇女能获此幸。部分妇女进入高级文官阶层,则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1870年英国枢密院《文官制度改革命》颁布后人数变化情况

文官人数文官人数
1881508391914280900
1891792411922317721
19011164131939387400
19111723521943710400

——资料来源:G.德鲁雷和T.布切尔:《现代文官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以来英国妇女在入职文官职位方面发生的变化并简要分析产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导致文官人数不断增多的主要因素并对“文官人数不断增多”这一现象进行简要评价。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大西洋一印度洋一太平洋新航线的开辟,促使以中国为中心的瓷器贸易体系从区域走向全球的重要转折。下袁“沉船数量及来源地统计”,见证了当时远洋贸易的繁荣。

沉船数量及来源地统计(单位:艘)

沉船编年中国东南亚葡萄牙荷兰西班牙其他总计
第一期:15世纪末期至16世纪60年代38200013
第二期:16世纪70和80年代53306017
第三期:16世纪90年代至17世纪40年代4011145135
第四期:17世纪90年代至18世纪20年代311111017
总计1512172512182

材料二   在东亚和东南亚海域,荷兰一方面持续围攻西班牙、葡萄牙的贸易据点和商船,另一方面也积极谋求与中国、日本开展贸易活动。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家公开向市场募集资金的“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经营荷兰在亚洲地区贸易活动。为了更安全、更便捷地开展荷中贸易,荷兰东印度公司还于1611年开辟了从好望角向南靠近南极圈航行,然后沿澳大利亚西海岸北上巴达维亚的新航线。

       ——摘编自魏峻《16—17世纪的瓷器贸易全球化:以沉船资料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中国海上贸易主导权的变化及其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沉船编年中第三期和第四期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沉船数量的变化及其折射出的历史变迁。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荷兰在17世纪活动东南业地区贸易主导权的原因及其启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1000年以前,印度次大陆、秘鲁海岸和东非独立发展为棉花种植和纺织技术中心,史称“棉花部落”。棉花种植与加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并在区域范围内进行商贸流通。15世纪末新航线开辟以来,精美的印度棉布大规模地进入欧洲市场,并用以交换非洲劳动力以供应美洲种植园的需要。18世纪,英国逐渐成为世界棉花帝国的中心,技术革新使纺纱工厂的生产效率大增。为解决原棉的供应问题,在印度、非洲等传统供应地的基础上,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棉花种植出现爆炸式的增长,更多的非洲人被戴上镣铐、装进船舱,在逼迫下清理土地、播种和收获“白色黄金”。与此同时,在世界市场上,英国棉纺织品迅速取代印度棉纺织品,印度大量传统织工破产并被迫另谋生计。

材料二   从美国内战结束到20世纪中叶,第三个“棉花帝国”应运而生。在新一轮的“多元统合”中,棉花帝国将空间范围延伸到印度、埃及、巴西等全球南方的乡村地带,那里的乡村人口变成了种棉人口。新棉花帝国不再像工业资本主义时代那样只有一个中心,而是一个多国竞争的松散体系。殖民地棉花象征着强大的民族国家与强大的国家工业的共生。这一观念也为后“崛起”的国家所接受。俄国和日本在加入帝国主义的行列之后,也力图摆脱“对原材料的依赖”的困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棉花部落”和18世纪“棉花帝国”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三个“棉花帝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奴隶贸易与西方近代化]

材料一   15世纪40年代初,葡萄牙探险队将10名非洲黑人劫掠到欧洲,由此揭开了近代史上非洲奴隶贸易的序幕。继而西班牙人、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英属北美大陆人、北欧人以及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的人都参加了奴隶贸易活动。为了进一步推动跨大西洋奴隶贸易,一些欧洲国家政府通过立法,向公民发放奴隶探险特许状并对奴隶贸易征税,跨越国际和国内边界的奴隶贸易都被合法化了。从1514年到1866年总计36106次航行中,大约有2133万名非洲奴隶从非洲上船,大约有1066.5万人活着抵达美洲,将近1000万名奴隶在运输过程中死亡。跨大西洋奴隶贸易不仅给被强迫劫掠到其他地区的黑人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苦难,而且也造成了近代以来欧美国家种族主义思想长期流行。

材料二   19世纪,有着400多年历史的跨大西洋奴隶贸易在国际社会通过双边和多边条约被废除。英国议会于1807年3月25日通过的《废除黑奴贸易法》被公认为国际社会废除奴隶贸易事业的开端。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废除有着多方面的原园,既有经济和政治因素,也有人道主义或道德因素(由宗教团体发起和推动的大众废奴运动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还有黑人奴隶反抗和起义的因素。废除奴隶贸易是国际社会第一个重大的人道成就。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龚刃韧《论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废除及其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跨大西洋奴隶贸易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跨大西洋奴隶贸易被废除的原因。
2022-10-13更新 | 216次组卷 | 2卷引用:历史-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广东专用)
10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下图是班超出使西域的路线图,那时东汉的首都已经是洛阳了。 从洛阳一直向西,就到了敦煌,出阳关,沿塔里木盆地的南缘西行,可以到鄯善、于阗、疏勒,再沿塔里木盆地北缘折回东行,可以到龟兹、伊吾卢等地。


班超出使西域

——张信刚《丝路文明十五讲》

材料二   由于欧洲人从1450年至 1650年的航海,世界被水远地改变了。与其说这些接触所带来的意义在于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不如说在很大程度上建立了持久联系,即这些航海者使世界上以前相互孤立的人类之间的接触成为可能。与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文化相沟通、相妥协,这开始在西方文明中成为一个持久的、吸引人的问题。大部分欧洲人仍然保留着对他们文化优越性的自信,但现实开始逐步瓦解那种自信,并且,经济全球化深深地改变了西方文化本身。西方人开始面对理解“其他"文化的问题,并且在这当中改变了他们自己。西方开始不再意味着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通过皈依基督教获得西方语言和传播西方技术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输出到了世界各地。

——摘编自《西方世界:碰撞与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与西域联系加强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与世界上其他文化沟通、妥协的主要途径以及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碰撞的意义。
2022-09-07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