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宋朝开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宋代政府在对农业与商品经济关系的处理上出现了许多与历朝的不同之处。唐朝的“坊市制度”在宋代被取消,此举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情况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国家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因而商业的发展只能对统治者有利,而不会影响其统治地位。宋代仍然把农业放在经济发展首位并注意改进农业生产工具,奖励垦荒,因此,至天圣年间(1023~1033年)农业得到很大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手工业的兴旺,造船的发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这时指南针已普遍用于航海。造纸、雕版印刷、火药均已出现。此外,纺织、制瓷、矿冾等各部门都有显著发展,各业作坊规模之大,超越前代。

——摘编自邓晓影《宋代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的提高》

材料二:到了晚明时期,由于玉米和番薯等新的粮食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粮食生产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由于经济效益可观,种棉和养蚕更是蔚然成风。各地商品的种类比以往更丰富,而这又进一步促使工商业专业市镇的大量兴起。如松江,是明代最著名的棉纺织业中心,有众多手工业专业市镇和商品集散地,其中朱泾镇“四乡盛产棉花,乡人精于纺织,所产标布质地精细”。随着经营范围的扩大、资本的增多、竞争的激烈,开始产生了一批商业集团,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商帮。其中最著名的是徽商,不仅人数多,而且资本雄厚,经营多种行业。在明清之前,人们都以习儒或做官为一生的奋斗目标。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四民观”和“工商皆本”思想的出现,许多文人学士也开始加入到从商队伍中,“弃儒就贾”成为当时的风气。但是商业化的发展也进一步刺激了社会的世俗化,社会的商业化使人心趋于机械、变诈,人们唯利是图。

——摘编自陈君齐洋锟《晚明的商业发展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明商业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2021-12-25更新 | 443次组卷 | 15卷引用:广西南宁市宾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明代中叶至清末(16世纪至20世纪初),是我国传统农业文明的最后发展阶段。我国传统农业文明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超越前代的辉煌成就,并出现了某些新的规模和因素。据记载,明初全国人口有6000万左右,到明末没有多大变化,到了乾隆六年(1741)全国人口为1.5亿左右,而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便增加到3亿,五十年间翻了一番。这一时期,耕地大量拓展,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产量有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中出现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的分离,一批不仅出租土地,还采用招募雇工,自己直接经营的“经营地主”出现,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向地主租赁土地后,再雇工经营的“佃富农”,到清代,地主自己经营的方式有所减少,而“佃富农”经营方式则有较大发展。从明代后期开始,手工业中,建立在契约关系上的雇佣关系大量出现,到了清代,这种雇佣制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大量临时待雇的机工,成为这种雇佣制的保证。由明中期到清代,在全国范围出现了一大批以商品经济活动为主的商业城镇,江南地区更有大量的中小市镇,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迅速发展起来。同时,国内贸易发达,海外贸易也有着相当程度的发展。明前期,政府是这些贸易的主体,而到明中期以后,自由的民间贸易迅速发展,且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明中期以后货币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通行千余年的以铜钱纸钞为主的货币制度,逐渐为白银为主的货币制度所取代,这种货币制度的改变,反过来大大地促进了国内外商品贸易的发展。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我国传统农业文明发展的新规模、新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规模和新因素产生的原因。
2022-04-07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宾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而且也是亚洲和世界的商业中心之一。宋代时,政府实行恤商政策,商人们甚至可以自由地选择交易的时间和地点,交易的场所大大增加。唐朝以长安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辐射全国的交通网络,还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建立了国际性的水陆交通通道,从而促进了中国和欧亚非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交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国内市场的联通,也大大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从而使对外贸易的税收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的财源。商业资本的扩大和商品交换的频繁,从而使货币铸造量猛增,于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北宋时期应运而生。

——摘编自《商品经济与唐宋之际社会变革》

材料二   最繁华的江南地区形成了五大工业区,即松江的棉纺织业、苏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苏、松、嘉、杭、湖五府还有若干新城镇兴起,如苏州的盛泽镇、震泽镇,杭州的唐栖镇,都是丝织品及其原料的著名产地。正统元年(1436年),鉴于社会上“钱贱而不便大用”“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的客观事实,明英宗下令“弛用银之禁”,于是“朝野率皆用银”。

——摘编自滕新才《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二重性质诱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有什么新发展。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闽人经商见于史书记载是从南朝末期开始的,除进行国内商业活动外,还与日本有定期的商贸和海船往来。明清时期,闽商成为与晋商、徽商齐名的十大商帮之一,闽南商帮往往凭借家族的势力行商,并积极争取得到官方和乡族势力的支持,不同地区的商人经营有所侧重,如泉州商人大多经营茶叶,龙海商人大多经营纸箱,惠安商人大多经营中药材……民国时期,福建籍侨商弘扬中华精神,为辛亥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抗日战争中,许多闽商深明民族大义,急难同仇,倾家捐钱捐物。

——摘编自李史《求实变通,以商为荣——明清时期福建商帮》

材料二   近二十年来,许多海外华商回闽投资,带回许多外界商业经验和经营理念。有了海外闽商的大力配合,不少“本土派”闽商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资本积累,在国内外市场上迅速崛起,带动晋江“中国鞋都”、德化“中国瓷都”、安溪“中国茶都”的兴起。晋江更是创造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晋江模式”,培育出“安踏”“劲霸”“柒牌”“雅客”“七匹狼”等全国知名的品牌。闽商在福建省内崛起后,很快向内地寻求发展空间,近年来在省外投资扩张速度加快。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省外投资兴业的福建人人数超过250万,已在20多个省、市、自治区成立百余家商会组织。闽商中的“泉州军团”有70多万人外出经商办企业,在外企业年销售总额已达1600亿元,相当于在外再造了一个泉州市场。

——摘编自廖新平《中国传统十大商帮的兴衰分析与闽商可持续发展》(2007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福建商帮的特点,并分析闽商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现代闽商发展的原因,并谈谈闽商发展对我国当今经济发展的启示。
2021-05-11更新 | 17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2021届高三4月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宋代开始,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引发的地区间的商品流通,越来越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商品流通和销售过程来看,流通性商业、批发性商业和零售性商业互相结合,使城市商业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如北宋开封“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皆羹店、分茶等”,一应俱全,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的生活。在宋代,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农村向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劳动力等;同时,城市手工业发展成为城市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农村输出更多的手工业品和加工品。此外,商品流通规模大幅度增长。这不仅表现为行商贸易额的扩大;还体现于大量商业市镇,不定期市场集会的星罗棋布。

——摘编自丁雅《从<夷坚志>看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二   中国古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有工商业自身的特殊结构的原因,也有来自农业经济的抵制和排斥,更有来自国家政权的限制和扼杀。其中最根本、最主要的是自然经济形式和国家政权力量的限制,而且尤以政权力量的限制为盛。由于这两种因素的强力阻制,手工业生产和商品货币交换关系始终难以得到发展和壮大。而自然经济和国家政权其所以能够以绝对的压倒的力量,阻碍和限制手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其总根源就在于中国古代完全一体化的社会总体结构形式。

——摘编自郑世明《中国古代工商业的停滞性及其原因》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