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1 . 下图为《微州府通往各地路线图》。明代中期以来这类地图在安徽商人群体中广泛流传。这一现象表明当时当地
A.商帮活动重心开始南移B.重农抑商政策执行不力
C.率先冲破海禁政策束缚D.区域经济联系得到增强
2020-04-09更新 | 22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2020届高三大数据精准教学第一次统一监测历史试题
2 . 苏莱曼在《中国印度见闻录》中记载,唐末在广州从事贸易活动的中国境内的民族及其政权,利用唐内缩有效辖区之机,更加频繁地开展对唐官私贸易。该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民族间的贸易活动日渐兴盛B.唐政府实行内敛型的贸易政策
C.广州的民间贸易相对最频繁D.官方贸易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宋元丰年间,政府颁发了我国第一部外贸法规《市舶法》,它规定:外船入港后,市舶官员登舶验货,按比例抽取实物,以“贡品”交政府;“禁榷”物资由市舶司统购包销;“博易”物资由中外商人市价买卖,运销内地。这反映出当时
A.海上丝绸之路繁荣B.中外朝贡贸易体制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确立工商皆本思想
2020-03-20更新 | 1107次组卷 | 19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2020届高三3月网络自测文综历史试题
4 . 南宋高宗曾说:“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埠通货贿。”由此可知南宋时期
A.对外贸易讲求实际效益B.市舶之利成为主要财源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D.政府鼓励商人出海贸易
2020-02-25更新 | 206次组卷 | 6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强化训练(六)文综历史试题
5 . 中产阶级指的是那些在社会资源的占有上处在社会结构中间层的阶级,他们对推动社会进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怎样理解“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材料二   恩格斯在谈到商人时指出:“商人对于以前一切都停滞不变、可以说由于世袭而停滞不变的社会来说,是一个革命的要素”。春秋战国时期,“自由商人来到了这个世界,他应当是这个世界发生变革的起点”。

——《资本论》第三卷,第1019页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春秋战国时期“这个世界发生变革的”内容。

材料三   中国在宋代至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

材料四   徽商以儒商自居,经营致富后常常资助家人读书,据“中国第一状元县”《体宁县志》载:“明代徽州56万人口,书院多达54所。中国总计800多位状元中19位产生于休宁。”这些徽州人考取功名后,往往知恩图报,庇护徽商。

——摘编自纪录片《徽商》


(4)依据材料四分析与“状元”相关的选官制度是什么?请指出在这一制度影响下徽州人对经商、读书、做官三者之间关系上的认识。

材料五   至鸦片战争,这个古老的国度不情愿地敞开了大门,中国地域人才分布,也有了新的坐标系。……国学大师胡朴安评价说,“粤人好大喜新……有能以新学说、新主义相号召者,倡者一而和者千,数日之内,全省为之相应。”

——中国新闻网《聚焦科学桂冠“江浙现象”学者称仍能释放百年热量》


(5)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学大师胡朴安所说的这种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并用至少两个史实论证他所说的历史现象。
2020-02-05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三二诊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以后大量商品开始用银计价,嘉靖、万历年间的工资、田赋、 盐课、关税、官府收入、外贸交易都大量用银。这反映出
A.白银成为唯一流通的货币B.明代已经出现货币经济
C.银本位货币制度逐渐形成D.传统货币制度已经崩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明清松江府“大半植棉”,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而已”,苏杭、嘉湖之丝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供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这说明
A.农业已退居次要地位B.农村家庭的收益结构变化
C.资本主义已缓慢发展D.江南成为了全国经济中心
8 . 唐代宗大历二年五月,下了“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的诏令。唐德宗贞元四年二月,再次下诏:“京城内庄宅使界诸街坊墙,有破坏,宜令取两税钱和雇工匠修筑”。这从侧面反映了
A.坊市制度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B.城市市政建设工程破坏相当普遍
C.唐朝城市经济的发展D.市民与政府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随着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有民谚“苏湖熟,天下足”。但是到了17世纪后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区在发展棉织业的同时却成为缺粮区,18世纪苏州成为全国性的粮米贸易中心。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非农业人口比重的提高抑制了消费市场的扩大
B.民间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明清时期农业的衰退
C.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阻碍明清长途贸易的发展
D.明清经济的发展是人口压力下的一种经济变动
2019-11-1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三上学期零诊文科综合历史题
10 . 隋唐时期,重视家庭背景的门第观念十分流行,到宋期,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人们的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时人将这些变化概况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尚阀阅”。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制度的完善
B.宋朝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C.政权基础发生变化
D.宋朝抑商政策的松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