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明朝,汉江改道,陕西省的商人乘船顺流而下,将货物贩运于汉正街中转,汉口之名可以说是因陕西商贩而得名,即汉水入长江口。明朝末年,成为天下四大名镇之一。 这一现象反映了
A.长途贩运提高商人的社会地位B.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C.城市规模的扩大推动商业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明朝万历以来,松江地区就有男子以缝袜、制鞋为生的。太仓城中,有许多男子靠操轧花生活。温州地区,除妇女勤于纺织外,许多纺织品是出于男子之手。这种现象表明
A.传统社会分工变化B.租佃关系日渐发展
C.工商市镇普遍兴起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手工业发达,特别是煤炭的大量使用,导致空气污染。宋代生齿日繁,对土地、林木资源难免出现过度开发之趋势,这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与生态破坏。宋代设有专门的环境保护部门——虞部,聘请通晓农林知识者担任“农师”,为民众种植作物、林木提供技术指导。朝廷还制订一系列涉及生态保护的法令,如宋太祖曾下诏,“令民二月至九月无得采捕虫鱼,弹射飞鸟,有司岁申明之”。宋政府对绿化尤其重视,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朝廷任命谢德权领护汴河,在京师河段“植树数千万(株),以固堤岸”,促进了汴京沿河商业环境的改善。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   英国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国家……企业生产和利润的最大化成为支配企业的法则。如何解决生产越多环境污染越严重的难题,英国人在立法上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规定,使企业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议会的立法行动也促使了政府从指导思想上由原来被动的自由放任转变为在法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干预。……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在英国环境治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还有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社会各个群体的不懈努力,最终所有的努力使人们重新获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别概括古代中国宋朝和近代英国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宋朝与近代英国在环境保护措施方面的相同之处,并分析环保措施对各自经济发展的影响。
4 . 唐代社会有着丰富的契约实践,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契约观念与文化。民间百姓普遍热衷采取“契约”这一形式来完成交易,形成了国家法与民间法相结合的双重制度体系。唐朝重视契约的这一现象
A.根植于中国久远的历史传统B.是小农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
C.是唐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D.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西汉前期,社会活跃着许多大盐铁商,他们资金雄厚,生产规模庞大,有的冶铁商同时役使上千人的劳动力。西汉中期以后,这些商人转而把资金投入农业,扩大地产。这一变化
A.体现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B.反映了政府宽松的商业政策
C.强化了自耕农的存在基础D.有助于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沿海走私的现象在整个明代一直存在,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形态这反映出当时
1民间商人出远洋。载货径赴日本和东南亚各国贩卖。
2沿海官兵私自造人或役使军士带货到国外从事走私贸易。
3出使外国的官员载运私货或夹带商人至国外走私。
4沿海民众与海盗勾结向国外贩卖商品。

A.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B.海禁政策未真正实行
C.海外贸易的范围扩大D.传统手工业优势明显
7 . “洋船石”是澳门著名古迹。妈阁庙的一块巨石上面刻有一艘古代海船,为明万历年间(1573~1619)闽籍富贾所刻(参见如图)。船的桅杆上挂着一面写有“利涉大川”的幡旗(此语说明在大海上贸易利润丰厚,无往不利)。对“洋船石”的诠释最准确的是
A.澳门以海上贸易而兴B.明朝已放弃闭关政策
C.传统文化促澳门勃兴D.闽粤间长途贩运发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北宋真宗统治时期,朝廷采取减免败役,重视农业、平抑粮价、修改商税等措施,使朝廷的收入、耕地面积,户口数量,人均财富均出现大幅增长,史称“咸平之治”。这一“治世”局面出现得益于
A.政府经济治理模式的调整B.工商业市镇的迅速兴起
C.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施行D.解决西北边境隐患的实效
2020-04-11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2020届高三大数据精准教学第一次统一监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据如表可知,与宋代比较,明代前期、中期的江南地区

A.政局动荡促使钱币大幅贬值B.民众收入减少导致生活困苦
C.商业贸易发展相对缺乏活力D.白银大量流入影响经济秩序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前期有大量的“窖内多埋谷,寻常愿米贵”的农民,也有“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的贫困户,“如此硬穷汉,村村一两枚”。一个雇工一年平均能获得十二石的粮食收入,加上妇女的家庭副业收入,养活一个五口之家,即使不是衣食有余,也能维持日常生活用度。宗族和社邑等民间组织提高了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唐初全国平均每个家庭可养活4口人,到了755年,已能养活6口人。

——摘编自张安福《唐代农民家庭经济研究》

材料二   到1800年,咖啡、茶、糖这些外来物成为类国人喜爱的食物。喝咖啡、饮茶的习俗得到普及。烤面包曾长期是家务劳动的主要内容,19世纪中期,肯特等郡已将这项技术遗忘。1850年,家内酿酒立业量只占酒类总产量的1/7.大量进口小麦和冷冻肉使得物价下降,到19世纪70年代末,工人食品支出下降了30%,肉类成为了劳工阶层的日常食物。罐头技术和保鲜技术延长了食物保存时间,一些原本奢侈的食品也走入寻常百姓家。受益于大规模批量生产,面包牛奶等的消费量增加,英国人的生活正变得越来越好。

——摘编自奇波拉《欧洲经济史(第3卷)》等

材料三       l979年初,南海县委号召一年分地区先富起来。这一年,南海全县人均收入超220元,出现了一大批“冒尖队”。1980年1月,南海县委书记梁广大到南沙大队“贺富”。此举一出,南海全县铁起“学富、比富、赶富”热潮,潮动珠三角。“梁胆大”的声名远近传播。1981年8月,《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南海经济,并配发社论《像南海那样把农村搞活变富》。

——摘编自《佛山改革开放文史资料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前期农村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人经济生活的变化,并指出这些变化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海人民致富探索的历史意义。
2020-04-09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2020届高三大数据精准教学第一次统一监测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