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原人口外迁和经济重心南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南宋民谚称“苏湖熟,天下足”。这可以说明
A.大城市的空前繁荣B.经济重心南移
C.南北经济差距缩小D.土地兼并严重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猛(前秦大将,辅佐苻坚统一北方)整齐风俗,政理称举,学校渐兴。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

——(唐)《晋书》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凡此十里(指都城洛阳城内10个商业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金银锦绣,奴婢缇衣。五味八珍,仆隶毕口。

——(北魏)《洛阳伽蓝记》

材料二   晋自过江,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凭照税),率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卖者三百,买者一百。无文券者,随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名为散估。历宋齐梁陈,如此以为常。

——(唐)《隋书》

材料三   唐宋时期城市发展变化的例证



材料四   唐中叶后出现了“扬一益二”的经济现象,宋朝则是“苏湖熟天下足”,到明清则更变为“湖广书天下足”,这反映了粮食生产重心有了一定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北朝(前秦和北魏)时期和东晋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说明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三,分析唐长安和宋东京城的异同。由此可见,城市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苏湖地区比湖广地区发达的原因?
2019-10-16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中卫市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唐代中后期,南方的制瓷、造船、纺织、冶铁业明显占优。北宋时,五大名窑仅有哥窑在南方;都城汴梁的锦院、河北定州的刻丝技术代表着当时丝织业的最高水平。这反映出北宋时
A.全国统一市场基本形成
B.手工业经济分布南北差距缩小
C.民营手工业渐成为主导
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发生逆转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北宋中期,科举考试中已出现所取之士南人多、北人少的情况。为此,司马光提出“逐路取人”之法,指出“国家科弟”应“均及中外”;欧阳修则针锋相对地提出应当“惟能是选”。双方论争反映的实质是
A.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
B.南北士人群体的诉求各异
C.科举选官程序不够规范
D.党派差异引发的政治纷争
6 . 下表为北宋时期被列入正史列传的人数统计表。该表说明
北宋北方人数(个)北方所占比例南方人数(个)南方所占比例
前期27884.5%5115.5%
中期27463.9%15536.1%
后期12140.3%17959.7%

A.地域是官员选拔的决定性因素
B.政治中心转移影响人才培养
C.正史列传作者偏袒南方士人
D.经济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7 . 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关于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
A.显示政府对南方农业生产的重视
B.水利工程大多位于人口迁出地区
C.可看出经济重心的转移
D.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的地方
8 . 宋高宗时,叶梦得上奏称:“朝廷见收买木棉、虔布万数不少”;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这表明了南宋时期
A.中原地区是最主要的棉花产区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棉花已经取代丝麻成为衣被原料
D.衣被的原料逐渐发生变化
9 . 明代士绅等读书人有免除徭役和少缴赋税的特权,许多地主将土地记在士绅名下,1567年仅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地就曾查出这种寄名土地将近200万商。这种状况
A.有利于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善
B.导致明朝廷调整了旧的赋税制度
C.表明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
D.一定程度上扼制了土地兼并发展
10 .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唐末以迄宋元时代盛产米粮的重要地区之一。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这表明
A.江南地区农业已经完全商品化
B.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和商业化
C.江南地区精耕细作技术的突破
D.江南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016-11-27更新 | 71次组卷 | 4卷引用:2017届宁夏银川第九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