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3 道试题
1 . 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材料二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关扑:赌博游戏四鼓:古代一更一鼓,四鼓是四更后半夜两点左右)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材料三   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

——《明神宗实录》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市”的发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发展反映了宋代政府对商业的政策有何调整?
(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2017-05-04更新 | 251次组卷 | 17卷引用:2014-2015学年湖北襄阳市四校高一下期期中历史试卷

2 .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

——《墨子》

(1)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其特点是什么?

材料二、、嘉靖以后,苏州堪称天下第一雄郡。在周围长达40里的城区内,东部是以手工业生产为主的手工业区,西部是以商业为主的商贸区。在东区,“半城大约机户所居”,这里“比屋皆工织作”,“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构成了一个丝织商品生产的新天地。

(2)材料二中的“新天地”是指什么?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苏州出现这种“新天地”的原因。

材料三:

今夜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宋王安石《商感》

(3)从材料中你能看出哪些历史信息?(归纳为三点)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唐宋政府依旧实行什么经济政策?

材料四::“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五:“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4)从材料四到材料五反映了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六:因清政府担心“洋船至宁波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粤省之澳门矣”。故于乾隆二十二年下令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贸易。乾隆五十七年,英国派使团来中国,要求建立“充分的外交关系”。英使所提出的要求,遭到拒绝。乾隆帝在给英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梁廷楠《粤海关志》

(5)材料说明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上实行的是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实施这一政策的原因。(归纳为三点)

2017-04-14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高一3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历史(文)试卷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以海外之有余,补内地之不足,内地无足轻重之物,载之番境皆为珍品。是以沿海居民操作小巧技艺及女工针绣,皆于洋船行销,岁收入番岛银洋货物百十万入我中土……

——《中国古代经济史纲》


材料二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享饥寒寥劫为非之患。

《论南洋事宜》


材料三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沿海对外贸易的有益之处。
(2)根据材料三的政策归纳其危害,你怎样评价这一政策
2017-07-13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材料一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27

材料二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竖桩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12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中现象出现的原因。

(2)材料二中反映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2017-09-02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太仆寺旗宝昌一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元年)令滨海民悉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于是麾兵拆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材料二(康熙五十五年下诏)海外有吕宋、葛喇巴等处,常留汉人,自明以来有之,此即海贼之薮也……东洋可使贸易,若南洋,商船不可令往。

——《清圣祖实录》

材料三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窘迫)。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清】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

(1)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的主要目的。这里的“海禁”与材料一中的“海禁”有什么不同?

(3)据材料三,指出“开海”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海禁”政策对中国社会长远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由“开海”与“海禁”的反复,指出清朝统治者政治决策上的根本出发点。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时声威远播,其富甲天下吸引着远近各国商人纷至沓来。由于海上交通空前发达,历代政府高度重视海外贸易,而陆路交通又时常受到西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和控制。因此,这一时期,海外贸易逐渐取代陆路贸易而居主要地位,这便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格局。

材料二   清初,清政府采取闭关政策,限制海外贸易。康熙在位时,曾一度开放漳州、澳门、宁波等少数港口,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又趋繁盛。到乾隆、嘉庆年间,面对美国等国殖民者在沿海的非法活动,对外通商只限定在广州一处,清政府又一次将海外贸易封闭起来。

——摘编自李世龙《试论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时期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7 . 观察下图,并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根据图一说明唐朝对外交流的主要特征。归纳上述特征产生的主要影响。
(2)图二反映了清朝面临怎样的周边形势?分析导致这种形势形成的主要原因。清朝政府应对这种形势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是否有效?为什么?
(3)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哪些趋势?
2014-10-29更新 | 20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河北保定市高阳中学高三上期第七次周练历史试卷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古有四民:日士、日农、日工、日商。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即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若能其一,则仰以事父母,俯以育妻子,而终身之事毕矣。
——南宋《嘉定赤城志》
归纳并评述材料中的经济思想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3-01-18更新 | 3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湖南省衡阳八中高三第三次教育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9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各题:
材料一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蓄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西汉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涂者,盖皆本也。
——明末清初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 (1661年)法兰西“始有船只赴中国之广州,但贸易额甚微。”
——《中国对外关系简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封建时代怎样的基本经济思想? 如何评价这一基本经济思想?
(2)归纳材料二中的经济思想,这一思想产生于怎样的历史条件下?
(3) 试分析材料三中“贸易额甚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010-05-17更新 | 4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河南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防备沿海奸民与倭寇勾结,朱元璋下令“片板不得下海”,禁绝了民间一切的海外贸易。在严厉海禁的政策下,民间私人海外贸易被视为非法行径,被迫走上畸形发展的道路,即被迫转入走私和武装走私。隆庆皇帝(明穆宗)被迫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清朝初期政府延续明朝的对外政策,对海外贸易严加限制。康熙时期,自开海禁之后,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回来者不过十之五六,不少人留居南洋。清政府认为“数千人聚集海上,不可不加意防范”,且南洋各国历来是“海贼之渊薮”,因此于康熙五十六年复行南洋海禁。南洋海禁之后,本来一度繁荣的对外贸易,又复委顿。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重商主义是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在英国占支配地位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者认为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是国家致富的有效捷径。伊丽莎白一世执政时期,伍斯特1557年贫困人口比例为18%,诺威克1570年贫困人口比例为22%,与城市相比,农村人口的贫困现象更加严重。16、17世纪是欧洲民族国家兴起的重要时期,新兴的民族国家迅速转入了争霸战争之中,从16世纪后半期起,欧洲战火连绵。而此时的英国在欧洲诸国中显得弱小。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的英国,以国家的公共利益和绝对君权为最高利益,通过重商主义政策的推行,强力推动了本国经济和政治的近代转型,为英国民族国家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宫艳丽《论重商主义与英国民族国家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与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的不同,分析英国实行重商主义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海外贸易政策的理解。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