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19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先用从美洲殖民地掠夺的白银从菲律宾马尼拉收购中国商船运来的产品,再用大帆船横渡太平洋,将这些商品运抵新西班牙殖民地的阿卡普尔科港。一部分商船将中国商品就地出售,再装上白银回到马尼拉,以再次购买中国商品,另一部分商船则将中国商品和美洲盛产的经济作物运回西班牙本土,在那里购得美洲殖民地需要的各种物资后再返回美洲。在整个贸易过程中,因为以马尼拉作为中转站,且以西班牙式大帆船作为运输工具,所以也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广绣大披肩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货物之一,欧洲人只知其来自集运地马尼拉,而不知其原产地,因而被称之为马尼拉大披肩。披肩的色调整体比较雅致,图案基本结构是外围一圈盘卷的蔓藤花枝纹样作为窄花边,它原是1617世纪英国刺绣的纹样。花边内具有中国传统的花鸟图案以及十字形状。中国披肩在19世纪成为西班牙女性民族服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至贵妇,下到雪茄厂女工,都以拥有一件来自中国的披肩为荣。

——摘编自蔡琴《全球贸易史上的“马尼拉披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形成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中叶,素有“航海家”之称的亨利王子在葡萄牙设立航海学校,培养航海人才,奖励航海事业,积极筹划开辟绕过非洲到东方的新航路。“他企图攫取香料贸易,他渴望传播基督教福音”。由于“欧洲市场对香料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埃及对于转口的东方货物征税很高,这种情况自然使发现一条直接通往东方的航路具有新的价值”。

——摘编自黄顺利《地理大发现与中国海洋观的演变》

材料二   15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海外扩张,首先意味着这场巨大的空间革命,同时意味着全球经济、政治及文化国际权力的中心已从伊斯兰世界移向基督教世界。

——石元蒙《中西文明的最初碰撞——葡萄牙人入居澳门与明政府对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对世界各地文明发展产生的影响。
2022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叶官员丘濬向皇帝上《大学衍义补》,其中对货币问题的专门论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货币现实的思考,折射出民间白银货币化的现实。15世纪末白银货币化在社会内部的膨胀,已促进了海外贸易和移民潮的出现,使得货币和财产进一步活跃起来,唤起了人们新的、更大的白银货币需求。16世纪初,是钱与银的最后较量达到白炽化的时期。嘉靖年间,白银在社会现实中已经占据主币的地位。在国内白银开采和供应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人们将寻求的视野投向海外是很正常的。隆庆初年,明朝不仅以法权形式确立了白银的主币地位,而且还在福建漳州开海和在广东澳门开港。同时明代的赋役改革虽然名称不一,内容也不完全一致,但是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折银征收作为最主要的一项改革内容,赋役折银是明代白银货币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摘编自万明《中国的“白银时代”与国家转型》

材料二   16世纪到17世纪上半叶,白银以史无前例的数量流入欧洲,金钱的强大作用支撑起了一个虚拟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交易手段是贵金属,共同纽带是信贷与信托。欧洲建立了海外商业帝国,从白银流动中汲取了能量,他们的资源更加充沛,竞争力更加活跃,金钱成了基督教世界的腐蚀剂。随着贵金属的大量涌入,人们对信贷的态度有所放宽,西欧和中欧部分地区金融的复杂程度不断加深,更重要的是,商业的交易成本下降了,运输变得更容易,借款变得更简单,但通货膨胀成了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

——摘编自马克·格里格拉斯《企鹅欧洲史1517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白银大量流入欧洲的原因及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白银货币化未能推动社会近代化转型的原因。
2022-05-23更新 | 340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新野县第一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中叶,在葡萄牙亲王亨利的组织下,葡萄牙人已航行了非洲大西洋海岸的一半路程。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航行到了非洲的最南端好望角。1497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东行,最终抵达印度西海岸,从而开辟了欧洲到印度的新航路。与葡萄牙人开辟东方新航路的同时,西班牙也在积极寻求通往东方的新航路。1492年,坚信“地圆学说”的哥伦布扬帆西航,开辟了欧洲通往美洲的新航路。1521年麦哲伦率西班牙船队最终完成了环球航行。

——摘编自彭顺生《新航路开辟与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二   新航路的开辟是欧洲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历史产物,是应封建社会日趋衰落、资本主义开始兴起的时代要求,是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与发展对于扩大原料产地、市场以及交换手段的必然需要。新航路的开辟实现了欧洲人企盼已久的获得黄金和香料贸易的梦想。

——摘编自朱基富《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航路开辟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500年前后的世界里,欧洲人还看不出他们在未来的国际关系中独领风骚的前景。尽管欧洲人抱怨中世纪是“黑暗的一千年”,然而,正是中世纪的漫漫千年里,欧洲内部孕育和积淀了它走出中世纪的前提条件和必要准备。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一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探险活动——地理大发现开始了,世界逐渐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全球时代逐渐来临。而欧洲正是凭借这些因素逐渐确立了它在全球国家关系体系中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刘德斌《国际关系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6 . 阅设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中国人的衣被原料供应不再限于境内,而开始受到远离国境的异域的影响。“尽管中国几千年来都在种植棉花,但在1800年前其国内产量并不充足,因此中国人只能从印度进口原棉。三角体系开始兴旺起来:英国制造的货物卖到印度,印度棉花卖到中国,而中国的茶卖到英国。”从印度到中国,构建了繁忙的东方贸易图。

——摘编自郭卫东《论16-19世纪中叶国际贸易中的东方货品》

材料二 抵史料记载:16-18世纪,中国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约有236种之多,其中手工业品有137种,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又以生丝、丝织品为大宗,其次是瓷器和茶叶等。而在这个时期,欧美各个国家由于“价格革命”的冲击,加上多战乱、灾荒、瘟疫流行,经济日益萧条,各类商品极为匮乏。所以,这些国家根本没有什么民生产品可以打进中国市场。它们只好携带大量银子来中国购买货物返回国内倾销,所谓夷船“所载货物无几,大半均属番银”。

——摘编自黄启臣《中国在贸易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6-18世纪东方贸易圈的特点及形成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6-18世纪东方贸易圈形成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7 . 城市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文明的要素和重要载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发展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历史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西欧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易活动频繁,西欧中世纪的城市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以工商业为主体的城市市民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了更好地在城市里自由地进行商业贸易活动,他们反对名目繁多的封建性商品流通税以及一整套的封建枷锁,因此,这就迫使他们要与封建主们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西欧有很多城市还举行过暴动要求获得城市的自主权。……这些权利主要包括: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争取自治权的主要原因和方式。

材料二   在中世纪晚期的西欧,国王通过慷慨颁授城市特许状甚至以各种手段吸引手工业者和商人到自己的领地建立城市,这些城市和商人成为国王的长期盟友。……随着城市的兴起,社会对教育提出新的需求,社会上出现一股“教育热”,各级教育在规模上都有所扩大。

——据武寅《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2)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城市在中世纪晚期逐渐发展为现代社会的胚细胞。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材料三   新航路开辟后,原有的商品如粮食、白糖、香料都有大的增加;同时一些新商品也出现在欧洲市场上,例如美洲的烟草、可可,非洲的咖啡,中国的茶叶。一方面是许多商业金融机构的建立,有信贷机构、殖民贸易股份公司、交易所等。……买空卖空、形同赌博,经商者突然暴富、顷刻破产的事例司空见惯。中世纪兴旺发达的地中海贸易成为昨日黄花,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的商业地位一落千丈……而里斯本、伦敦、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成为重要的国际商业都市…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在经济领域发生了哪些革命性的变革?“里斯本、伦敦、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成为重要的国际商业都市”对欧洲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历史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492年后,当欧洲船只将成千上万的物种运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园时,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了碰撞与融合。有学者将其称为“哥伦布大交换”,正是它让意大利有了西红柿,美利坚有了橙子,瑞士有了巧克力,泰国有了辣椒。毫无意外,哥伦布的远航确实引起了生态大爆炸,就像它在经济领域引起的震荡一样,这是塑造现代世界的众多事件之一。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人口迁徙。16世纪初、第一批奴隶从非洲被直接运往美洲,万恶的黑奴贸易开始,持续时间长达三四百年。……1680-1775年英国人向美洲各殖民地共输送黑奴300多万名,获利极为丰厚。黑奴贸易还是支撑当时世界上最活跃的大西洋贸易体系的基础。统计显示,1709-1787年间,英国从事海外贸易的船只增加了4倍,开往非洲的船只增长了11倍。造船业的发展、运往非洲交换黑奴的枪支、小商品的日益增多,引起连锁反应,促进了其他制造业的发展。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等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随着“欧洲船只”一起进入美洲且极大地影响了美洲经济生活的两种主要粮食作物。列举“商业革命"的具体表现,以佐证“哥伦布的远航"在欧洲城“经济领域引起的震荡”。
(2)资本主义的发展掩盖不了奴隶贸易的罪恶。根据材料二,概括17-18世纪黑奴贸易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结合所学,分析“万恶的黑奴贸易开始”的原因。
2022-01-12更新 | 3651次组卷 | 29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后人在讲到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这段历史时,往往都注重讲政治大势,军事攻防,历史学家们很少有人关注到这场发生在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城的惨烈大疫。明末大鼠疫开始于崇祯六年(1633年),地点是山西。崇祯十四年(1641年),鼠疫传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有一个统计数字,这场大疫夺走20万北京人的性命,而北京城当时的人口,估计在80万到100万,也就是说,每四到五个北京人中,就死掉一人。明末大鼠疫流行与当时气候异常、灾害频发紧密相连。明朝末期是气象学上所谓的“小冰河时期”,这一时期中国遭到了持续干旱和低温的侵袭。史载,万历十年、十五年、四十五年,都曾发生瘟疫,也都是大旱之年。崇祯十四年之后,是连续四年的大旱,瘟疫也一直延续到明朝的灭亡之后。旱灾发生后,灾民们会四散逃荒,使得瘟疫也随之四处扩散,而像北京这样的都城,一旦感染瘟疫,又会随着它向外辐射的条条官道,把病菌传到帝国的四面八方。这还是在不打仗的情况下。一旦旱灾、瘟疫和战争同时出现的时候——这正是明朝末年的情形——这个社会就开始崩溃了。

——摘编自曹树基、李玉尚《鼠疫: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 印第安人原来的人数在2000万左右。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没有接触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

——贾雷德·戴蒙德(美)《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的命运》

材料三 日本侵华期间,在中国北方哈尔滨建立起庞大的细菌武器研制基地,由臭名昭著的731部队在平房“死亡工厂”使用大量中国人、苏联人、蒙古人、朝鲜人等做极期残酷的人体试验,研制出鼠疫、霍乱、伤寒、炭疽、赤痢等多种细菌武器……据统计,中国南方浙江、江西、湖南、云南、广东、广西等省区因日军细菌战攻击而死亡的人口约30万。若这“30万人”的死亡数字获国内外学界公认,那便又是一个“南京大屠杀”。

——陈致远《侵华日军在中同南方实施的细菌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大鼠疫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一下新航路开辟后旧大陆病菌在美洲传播与日本侵华期间开展细菌战导致的病菌传播有何异同?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病菌传播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1415世纪,资本主义已经出现在意大利沿海城市,这个时期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都鲜明地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如文艺复兴初期“三杰”之一的彼特拉克就在作品中写道:“你就应该是你自己的主宰”“我只是凡人,我只希望得到人世间的幸福”。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初,文艺复兴开始在西班牙和英国等国盛行,特别是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达到它的顶峰。人的伟大和卓越在莎士比亚的笔下得到最崇高的颂扬:“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摘编自徐新《西方文化史》等

材料二   从15世纪的最后几十年起,欧洲人开始拓展他们已知世界的前沿。向外拓展的理由是复杂的:寻找新的商业航线以及对冒险的追求……也是知性文化(它使文艺复兴显得非同寻常)变化的产物。阅读希腊文和学习古代科学及数学课本能力的恢复,激发了人们对宇宙和地球问题的新的大讨论。这些讨论使人意识到;不仅东方-中国、日本和盛产香料的岛国的财富可以通过西向航行而得到,而且其间的距离也可以被测算出来。最终,他们在大洋的另一边找到了无以计数的财富。

-摘编自[美]玛格丽特·I.金《欧洲文艺复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写出文艺复兴的先驱,比较初期“三杰”与莎士比亚歌颂人性的不同表现形式。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15世纪欧洲最早“拓展他们已知世界”前沿的两个国家。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人”的价值观,请分析新“商业航线”的开辟对文艺复兴时期“人”的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2021-01-09更新 | 3662次组卷 | 29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