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市场的拓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塞内加尔东南海面,有一个面积仅0.28平方公里的戈雷岛,历史上这里曾先后被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和法国人占领过。它是西非最大的避风港,因其距离北美大陆近而成为连接非洲、欧洲和美洲的交通枢丑。从15361848年,戈雷岛一直是非洲海岸最大的奴隶贸易中心,估计有100万至1200万非洲人从这里输出。岛上有多处炮台和一尊尊大炮以及100多座奴隶堡,奴隶堡上层为宽敞明亮的奴隶贩子住所,下层为阴暗潮湿的奴隶住所,这些奴隶被戴上手铐、脚镣,以防他们逃跑。在西印度岛屿,每年有数以百计的种植园主利用黑奴生产出棉花、糖等工业原料,而非洲遭受了结构性的破坏。北美弗吉尼亚州还率先确立了黑人“终生为奴”的法令,后来的生物界又得出种族差别的结论,这种余毒至今犹存。

——摘编自潘华琼《塞内加尔的戈雷岛和圣路易岛》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戈雷岛成为奴隶贸易中心的背景。
(2)据材料分析奴隶贸易产生的主要影响,并指出戈雷岛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
2022-05-07更新 | 21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届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17﹣18世纪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确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在议会与国王政府尖锐对峙时期,清教传教士号召人们支持议会,反对国王,到内战前夕,有人甚至公开煽动人们为了“上帝的事业”拿起武器,“把杀人之手伸向杀人者”。克伦威尔本人是个忠实的清教徒,在内战初期,国会军节节败退,克伦威尔写信给斯普林格爵士说:“我希望你对骑兵队长的人选必须慎重。对骑兵而言,素质要比数量更重要。如果你选择敬畏上帝的人当队长,那么全队中的忠实分子都会追随他”。

——白波《英雄史》

材料二   洛克认为,人们参加社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他们的财产,如果立法机关或君主任意侵犯人民的生命、权利和财富,这就违背了人们对他们的委托,人民就不再服从他们了,并且还要进行抵抗,推翻他们的统治,另立新的立法机关以谋求人们的安全和保障。这也就是洛克关于革命合理性的思想。

——吕世伦、谷春德《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

材料三   18世纪后期,黑奴贸易和奴隶制的继续存在势必直接妨碍自由雇佣劳动大军的形成。此外,奴隶由于失去自由,不但缺乏生产积极性,而且经常破坏工具、捣毁机器,因而生产效率极其低下。当时,从非洲输出一船棕榈油的利润已大大高于贩运一船黑奴。1772年,英国废奴主义者经过斗争,迫使英国最高法院宣布在国内废除奴隶制。

——陆致英《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历史、现实及未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英国内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指出克伦威尔在“内战”时期的治军之道。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洛克“革命合理性”思想所蕴含的政治理念,分析上述思想的历史价值。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非洲西海岸黑奴贸易的集散地,概括英国国内废除奴隶制的原因。
2022-03-06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天略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选考模拟(一)历史试题
3 . 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与瓦解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的发展,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文明的漩涡里了”。随着列强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1)根据所学知识和提示,完成下列填充。
①欧洲殖民者侵入非洲:“柏林会议”
②工业革命
③暴力掠夺,资本原始积累
④西班牙主要在美洲建立自己的殖民地
⑤资本输出,瓜分世界
⑥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二战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1945年6月通过的《联合国宪章》强调,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

二战后,英帝国很快解体。法国也不得不承认印度支那、阿尔及利亚等法属殖民地独立。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隆重举行,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背景。

材料二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表


——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并分析1500-1850年人口移入与移出的原因。

材料三   《大清律例》规定,凡国人在蕃托故不归,复偷漏私回者,一经拿获,即行正法。据估计,19世纪上半叶出国华工约为32万人,从1850年到1875年间,出国华工人数猛增到128万人。1893年,清廷准驻英大使薛福成《请解除海禁招徕华民疏》,谕令“嗣后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暂,婚娶生息,概准由使臣领事馆给予护照。任其回国治生置业,并听随时经商出洋,毋得仍前籍端讹索”。长达200多年的海禁条例从此废除。

——摘编自刘华《评1868年中美<蒲安臣条约>_以华工出国及华侨保护问题为视角》等


(4)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促成中国海外移民增长的原因。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5世纪末开始,为了寻求海外财富,西欧国家的航海家和商人纷纷扬帆远航,陆续开辟了通往世界各地的新航路。从此,世界各地孤立发展的状态被打破,联系日益密切。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展开了激烈的贸易竞争和殖民地争夺,攫取了大量财富,推动了西欧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而后在欧美各国出现。凭借工业革命产生的巨大生产力,资产阶级建立了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②

材料二 ……这三大经济支柱,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②

材料三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的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差、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②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因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济支柱。
(3)根据材料三,分析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应该如何应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上,中东、东亚、南亚、美洲、古希腊等古老的文明都创造了各自的时间体系,这些各不相同的时间体系,其适用范围与这些文明存在的空间范围大体上是一致的。这意味着,一旦人类文明分散发展的局面被打破,那么,来自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群就很难守着各自所熟悉的时间观念和规则长期维持交往。为此,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时历法进行改革,创立格列高利历(即俗称的阳历)。到18世纪中叶,欧洲各国基本上采用格列高利历。到19世纪末,格列高利历已成为基督教世界的历法,并且通行于美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欧洲殖民地。

与历法和纪年方式的传播不同,国际通用的计时方式则是在19世纪由主导全球化的一些国家共同制定并建议各国遵守的时间标准,他们选择以经过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作为全世界的本初子午线,从而为各国计算经度和时间确立了世界通用的标准。

——摘编自俞金尧、洪庆明《全球化进程中的时间标准化》

材料二清末,很多知识分子提出了革新纪年方式的方案,对象征皇权的年号纪年方式发起了挑战,并围绕着采用何种纪年方式展开了论争。1895年公车上书之后,康有为发表《孔子纪年说》,主张与世界接轨,采用“孔子纪年”以“起人信仰之心”。1903年,革命党人刘师培发表了《黄帝纪年说》一文,特别强调“黄帝纪年”对于汉民族保持“特立之性质”的重要作用。此外,还有知识分子提出了“耶稣纪年”“西周共和元年纪年”“秦始皇纪年”等纪年变革方案。民国建立后,孙中山通电全国使用阳历,1912年元旦开始正式使用公元纪年。这也为清末激烈的纪年论争画上了句号。

——摘编自朱文哲《清末“纪年”论争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至19世纪全球时间标准化进程的特点及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清末民初纪年论争的背景,并对这场论争加以简要评价。

2017-06-16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17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文综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古今中外,对海洋的重视和利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世界海权兴衰交替5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然而其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则截然不同。有的国家通过发展海权实现了国家长久的强盛;有的国家则惨遭失败乃至国运衰落;有的国家的海权保持了长久的存在,有的则很快完成了从崛起到衰落的蜕变;还有的国家的海权追求一方面促进了国家崛起,但过度追求又埋下了国家衰落的根。同样的海权追求导致了国运盛衰久暂的天壤之别,其根无疑值得进行深刻反思。
——刘中民《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历史反思》
(1)控制和利用海洋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17世纪前后东西方国家是如何追求海权的?由此造成的历史命运有何不同?
(2)鸦片战争后,中国海权逐步丧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中国政府为改变这种命运曾做出过怎样的努力?
(3)新时期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海权及海洋的和平利用与开发,请简要分析其国内外背景。
(4)综合上述资料,谈谈各国对海权不同追求给我们带的深刻反思。
7 . 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各国之间的联系不断扩大、日益频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大致可以看出全球化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这一阶段大致是以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三阶段是美国和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取代英国成为主导全球化大趋势的两大核心;第四阶段是从海湾战争开始,前苏联解体,美国开始独自引领全球化潮流,即开始努力构建一个美国模式的全球社会。

──自海军《火预言:2049年的世界》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货值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其中,茶叶最为明显。1886年以前,出口货物中茶叶占第一位。此后,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日本茶叶的排挤,数量日减。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三 下图是反映英国1903年关税改革的漫画。(注:中间的树代表英国的自由贸易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为什么把“1492年看作是全球化的开始”?在全球化第二阶段,推动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大规模向全球殖民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进行关税改革的背景。漫画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改革主张?
(4)结合史实说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之间在经济上是怎样“相互关联和渗透”的。
2011-05-17更新 | 3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福建省莆田市高三适应性练习文综历史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 世纪中叶到 19 世纪中叶,英、印、中在贸易上出现了一种三角关系。1685 年,因清政府的解禁,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在广州开设商馆的权利。1689 年后中国茶叶输英数量骤然上升,而英国毛棉织品的销售却在中国遇到困难,东印度公司日益发现印度商品在中国市场上比英国商品更具有竞争力。18 世纪 30 年代,进入中国市场的印度棉花,给东印度公司带来 107%的毛利。但在国内,东印度公司还是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原因是这一贸易使英国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而英国却找不出可以平衡这一贸易的商品。

——摘编自李宽柏《鸦片战争前英、印、中三角贸易的形成》

材料二   英、印、中三角贸易充分体现世界经济发展的相关性,改变了中英两国命运:茶叶与英国工业革命相始终,鸦片则与 19 世纪中国的苦难相始终。茶叶贸易对英国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如茶叶税收是英国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垄断从中国进口茶叶是维持东印度公司和东方贸易的基础。从 19 世纪 20 年代开始,在印度输往中国的货物中,鸦片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重要的东西。鸦片在中国有很好的销路,保证了英国有足够的白银购买中国茶叶,而中国由茶叶所得外汇又全部流进了印度以购买鸦片。鸦片产量提高后, 原先准备输入中国的印度棉花大量运至英国。

——摘编自仲伟民《经济全球化与 19 世纪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扭转中英贸易逆差的措施,并分析“三角关系”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英、印、中三角贸易怎样改变了中英两国命运?
9 . 在复杂的历史环境下,正义需要仔细辨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593年,西班牙神学家维多利亚明确提出了反对否认异教徒在自然法上的一切权利并将其单独视为征服对象的观点。据此,他斥责当时的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的行为是掠夺行为。维多利亚还认为,自然法认可所有人的沟通和交流的权利,如果印第安人对这种权利加以否认或进行阻碍的话,或者,如果印第安人否认自己有接纳基督教传教士的义务的话、那么这些行为便构成了对其进行战争的正当理由。

材料二   下面图一:193955日,日本朝日新闻报道日本海军航空兵对重庆实施轰炸(炫耀战果)。日本陆海军曾多次对重庆等其他不设防城市进行大规模空袭,造成大量平民死亡。

下面图二:日本政府招募少年飞行兵的广告。画面背景是1942年,美军杜立特飞行队在对东京实施首次轰炸时,轰炸机扫射中曾经杀害过儿童。


根据当时国际法,在明确知道目标为学童和平民的情况下仍然实施射击的话,那么学童的死亡便不能被视为附带损失,反而甚至可以以故意无区别攻击构成战争罪为由追究相关行为人的责任。

——上述材料摘编自加藤信行、植木俊哉等编著《图解国际法》


(1)概括材料一中维多利亚的观点并予以评价。
(2)依据材料二,提炼当时国际法关于战争罪的定义,并据此分别评判日本战争宣传。
10 . 中国苦力贸易和非洲黑奴贸易,同属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落后国家和地区人口掠夺的行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的黑奴贸易,主要发生在16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初。都铎王朝时期,女王伊丽莎白大力支持和参与这项罪恶活动。1672年,英国政府为了更好地组织黑奴贸易,给“皇家非洲公司”颁发了特许状。但随着中小新兴港口商人和殖民地种植园主的强烈反对,英国政府在1698年取消垄断,实行黑奴自由贸易。据统计,在整个奴隶贸易年代里,英国从非洲运走的奴隶数目,是其余各国总和的四倍。利物浦每年从奴隶贸易中平均获纯利30万英镑,布里斯托尔在18世纪因黑奴贸易发展成为英国第二大城市。

——摘编自陈紫华《英国的黑奴贸易》

材料二   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加上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造成了大量的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续增条约》规定:“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毫无禁阻。”一般来说,苦力是签有契约的,尽管绝大部分是被迫签约的,在形式上它是“合法”的。苦力船上的超载和缺粮缺水以及对苦力的虐待一点也不亚于贩奴船。苦力贸易的猖獗期是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末,这期间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参与了这一血腥的贸易,获取了高额利润。据统计,在近代历史上,西方列强以契约华工的形式掠走1000多万中国人。

——摘编自张忠祥《中国苦力贸易与非洲黑奴贸易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黑奴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相比黑奴贸易,中国苦力贸易有何不同并分析其猖獗的背景。
2022-08-14更新 | 313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