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世界市场的拓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塞内加尔东南海面,有一个面积仅0.28平方公里的戈雷岛,历史上这里曾先后被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和法国人占领过。它是西非最大的避风港,因其距离北美大陆近而成为连接非洲、欧洲和美洲的交通枢丑。从15361848年,戈雷岛一直是非洲海岸最大的奴隶贸易中心,估计有100万至1200万非洲人从这里输出。岛上有多处炮台和一尊尊大炮以及100多座奴隶堡,奴隶堡上层为宽敞明亮的奴隶贩子住所,下层为阴暗潮湿的奴隶住所,这些奴隶被戴上手铐、脚镣,以防他们逃跑。在西印度岛屿,每年有数以百计的种植园主利用黑奴生产出棉花、糖等工业原料,而非洲遭受了结构性的破坏。北美弗吉尼亚州还率先确立了黑人“终生为奴”的法令,后来的生物界又得出种族差别的结论,这种余毒至今犹存。

——摘编自潘华琼《塞内加尔的戈雷岛和圣路易岛》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戈雷岛成为奴隶贸易中心的背景。
(2)据材料分析奴隶贸易产生的主要影响,并指出戈雷岛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
2022-05-07更新 | 22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届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17﹣18世纪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确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在议会与国王政府尖锐对峙时期,清教传教士号召人们支持议会,反对国王,到内战前夕,有人甚至公开煽动人们为了“上帝的事业”拿起武器,“把杀人之手伸向杀人者”。克伦威尔本人是个忠实的清教徒,在内战初期,国会军节节败退,克伦威尔写信给斯普林格爵士说:“我希望你对骑兵队长的人选必须慎重。对骑兵而言,素质要比数量更重要。如果你选择敬畏上帝的人当队长,那么全队中的忠实分子都会追随他”。

——白波《英雄史》

材料二   洛克认为,人们参加社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他们的财产,如果立法机关或君主任意侵犯人民的生命、权利和财富,这就违背了人们对他们的委托,人民就不再服从他们了,并且还要进行抵抗,推翻他们的统治,另立新的立法机关以谋求人们的安全和保障。这也就是洛克关于革命合理性的思想。

——吕世伦、谷春德《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

材料三   18世纪后期,黑奴贸易和奴隶制的继续存在势必直接妨碍自由雇佣劳动大军的形成。此外,奴隶由于失去自由,不但缺乏生产积极性,而且经常破坏工具、捣毁机器,因而生产效率极其低下。当时,从非洲输出一船棕榈油的利润已大大高于贩运一船黑奴。1772年,英国废奴主义者经过斗争,迫使英国最高法院宣布在国内废除奴隶制。

——陆致英《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历史、现实及未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英国内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指出克伦威尔在“内战”时期的治军之道。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洛克“革命合理性”思想所蕴含的政治理念,分析上述思想的历史价值。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非洲西海岸黑奴贸易的集散地,概括英国国内废除奴隶制的原因。
2022-03-06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天略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选考模拟(一)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 世纪中叶到 19 世纪中叶,英、印、中在贸易上出现了一种三角关系。1685 年,因清政府的解禁,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在广州开设商馆的权利。1689 年后中国茶叶输英数量骤然上升,而英国毛棉织品的销售却在中国遇到困难,东印度公司日益发现印度商品在中国市场上比英国商品更具有竞争力。18 世纪 30 年代,进入中国市场的印度棉花,给东印度公司带来 107%的毛利。但在国内,东印度公司还是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原因是这一贸易使英国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而英国却找不出可以平衡这一贸易的商品。

——摘编自李宽柏《鸦片战争前英、印、中三角贸易的形成》

材料二   英、印、中三角贸易充分体现世界经济发展的相关性,改变了中英两国命运:茶叶与英国工业革命相始终,鸦片则与 19 世纪中国的苦难相始终。茶叶贸易对英国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如茶叶税收是英国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垄断从中国进口茶叶是维持东印度公司和东方贸易的基础。从 19 世纪 20 年代开始,在印度输往中国的货物中,鸦片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重要的东西。鸦片在中国有很好的销路,保证了英国有足够的白银购买中国茶叶,而中国由茶叶所得外汇又全部流进了印度以购买鸦片。鸦片产量提高后, 原先准备输入中国的印度棉花大量运至英国。

——摘编自仲伟民《经济全球化与 19 世纪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扭转中英贸易逆差的措施,并分析“三角关系”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英、印、中三角贸易怎样改变了中英两国命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美国采取大规模农场农业,一般作物比如玉米、棉花、小麦、水稻、大豆的种植规模都在数千上万亩,经营者一般是家庭农场。这种农业模式产生的主要背景是
A.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开展B.欧洲国家对美洲的殖民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D.私有产权制度逐渐完善
2022-06-01更新 | 647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2届高考考前测试卷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复杂的历史环境下,正义需要仔细辨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593年,西班牙神学家维多利亚明确提出了反对否认异教徒在自然法上的一切权利并将其单独视为征服对象的观点。据此,他斥责当时的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的行为是掠夺行为。维多利亚还认为,自然法认可所有人的沟通和交流的权利,如果印第安人对这种权利加以否认或进行阻碍的话,或者,如果印第安人否认自己有接纳基督教传教士的义务的话、那么这些行为便构成了对其进行战争的正当理由。

材料二   下面图一:193955日,日本朝日新闻报道日本海军航空兵对重庆实施轰炸(炫耀战果)。日本陆海军曾多次对重庆等其他不设防城市进行大规模空袭,造成大量平民死亡。

下面图二:日本政府招募少年飞行兵的广告。画面背景是1942年,美军杜立特飞行队在对东京实施首次轰炸时,轰炸机扫射中曾经杀害过儿童。


根据当时国际法,在明确知道目标为学童和平民的情况下仍然实施射击的话,那么学童的死亡便不能被视为附带损失,反而甚至可以以故意无区别攻击构成战争罪为由追究相关行为人的责任。

——上述材料摘编自加藤信行、植木俊哉等编著《图解国际法》


(1)概括材料一中维多利亚的观点并予以评价。
(2)依据材料二,提炼当时国际法关于战争罪的定义,并据此分别评判日本战争宣传。
6 . 中国苦力贸易和非洲黑奴贸易,同属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对落后国家和地区人口掠夺的行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的黑奴贸易,主要发生在16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初。都铎王朝时期,女王伊丽莎白大力支持和参与这项罪恶活动。1672年,英国政府为了更好地组织黑奴贸易,给“皇家非洲公司”颁发了特许状。但随着中小新兴港口商人和殖民地种植园主的强烈反对,英国政府在1698年取消垄断,实行黑奴自由贸易。据统计,在整个奴隶贸易年代里,英国从非洲运走的奴隶数目,是其余各国总和的四倍。利物浦每年从奴隶贸易中平均获纯利30万英镑,布里斯托尔在18世纪因黑奴贸易发展成为英国第二大城市。

——摘编自陈紫华《英国的黑奴贸易》

材料二   中国封建社会的没落加上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造成了大量的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续增条约》规定:“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毫无禁阻。”一般来说,苦力是签有契约的,尽管绝大部分是被迫签约的,在形式上它是“合法”的。苦力船上的超载和缺粮缺水以及对苦力的虐待一点也不亚于贩奴船。苦力贸易的猖獗期是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末,这期间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参与了这一血腥的贸易,获取了高额利润。据统计,在近代历史上,西方列强以契约华工的形式掠走1000多万中国人。

——摘编自张忠祥《中国苦力贸易与非洲黑奴贸易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黑奴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相比黑奴贸易,中国苦力贸易有何不同并分析其猖獗的背景。
2022-08-14更新 | 315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近代国家海洋规约的变迁

人类的活动从陆地逐步走向海洋。人类的海洋权益观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缓和西班牙、葡萄牙之间日益尖锐的海上矛盾,1493年,在教皇亚历山大六世斡旋下,两国接受教廷仲裁:划出一条称为“教皇子午线”的分界线,这条由西班牙、葡萄牙和教廷三方裁定,划分西、葡两国海上势力范围的分界线,开创了近代国家海洋规约的先河。各国法学家对此展开激烈论辩,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在其《海上自由论》(1609年出版)中,严厉抨击葡萄牙等老牌殖民国家对贸易与航路的垄断,提出了著名的“公海自由”思想,时至今天,已成为国际法一项基本原则。17世纪开始,各国对划分领海与公海的探索与实践,推动了相应的海洋法的发展。荷兰法学家宾刻舒克指出:领海界限应当是以领海国家火炮射程所及范围为限。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全球公认的确定领海宽度的衡量标准。此后300年里,伴随火炮射程不断提高,各国逐渐将领海宽度向外延伸。1958年,联合国第一次海洋法会议召开,先后通过四个公约。但当时发达国家主导了会议。1960年第二次国际海洋法会议因发达国家与广大亚非拉国家激烈分歧,没有达成任何协议。在第三世界国家兴起捍卫海洋权益运动的背景下,直到1982年,119个国家才签署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约重申了传统的自由航行与领海主权原则,对领海主权争端、海上天然资源管理、海洋污染处理等关键问题具有指导和裁定作用。

——据刘戟锋等著《海洋纪事》整理


(1)据材料梳理近代国家海洋规约形成的四个阶段。(配伍)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
A.提出公海自由理论   B.各国进行公海领海划分的实践尝试
C.国际协调形成世界性海洋规约   D.早期殖民国家协商划分势力范围
(2)你认为近代国家海洋规约的演变受到了哪些时代环境的影响?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近代国家海洋规约的演变?
2021-12-19更新 | 134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1—1914年,欧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社会领域进行了广泛的调整。以英国为例,当政者通过改革扩大了民主范围,缓解了工人阶级的不满情绪。除俄国外,欧美其他国家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扩大了民主。为了应付社会生活的复杂化所带来的新问题,英美两国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美国还开展了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或加强官僚制度。1871年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内也进行了调整。比如英国,它在1870年以前实行的是经济上的放任政策,随着社会经济上的不平等加剧,统治集团改变了过去的自由放任政策,开始对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美法德诸国也推行工人福利政策,尽管背景因国而异,但无一例外,这些国家的劳工立法都是在资本主义框架内实施的。

——摘编自刘祚昌《1871—1914年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社会调整》

材料二   到1900年,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可以提及“世界文明”。尽管所有国家在语言、文化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还保持着相当大的差异,但都不由自主地被拖入一个世界经济和世界市场之中。政治和经济的现代性的标志,如现代科学、机械工业、现代交通、工业组织等,无论在何处都非常相似。但并非各个民族都能以平等关系参与这场全球性发展,欧洲人攫取了最大的利益。在其他地方,部落社会及固有的旧文化开始土崩瓦解。科学的思想到处改变着旧有的思想方法,就像当年在欧洲发生过的那样。

——摘编自(美)乔·科尔顿   劳埃德·克莱默《现代世界史:1870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71-1914年间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和社会领域所进行的调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世界文明”产生的历史背景并谈谈你对这种“世界文明”的认识。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东印度公司"东印度"是对包括今天的印度、印尼、缅甸等国在内的东南亚地区的通称。1719世纪,英国、荷兰、瑞典等国都曾成立过东印度公司。

材料一   (东印度公司)是一个具有法人和政治地位的团体,在任何时候都是以伦敦公司和印度总督的名义在印度群岛进行贸易。他们及其后继者在法律上都有权拥有、购买、接收和保留土地、租金、特权、自由、管辖权、特许经营权以及任何种类的财产继承权。

东印度公司及其后继者有权在15年的任期内,享有完全独占东印度贸易的自由和特权,可以自由在东印度的所有岛屿、港口、城市、城镇进行贸易。

——摘译自《伊丽莎白女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的特许证》(16001231日)

材料二   瑞典东印度公司于1732年成立。同年派出第艘商船前往广州从事对华贸易。船上首席大班科林·坎贝尔同时兼任瑞典国干派往中国的全权代表。坎贝尔的日记记录了在广州贸易期间的所有事务。以下是其日记摘录∶当欧洲商人行事与中国法律或者官员命令相违背,中国官府不会顾及其身份,不管是官员还是水手。中国官员很快就找到他所属船只的大班,迫使他们交一笔钱财抵罪,否则就会把他们赶出商馆或者关入监牢,直至支付了这笔费用。如果他们无法顺利联络到大班的话,中国官员们也有更常用的办法。即逼迫船的保商支付这笔钱,否则把保商关到监牢里,直到给了钱为止。

材料三   约翰·密尔是19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经济学家,18231858年曾在东印度公司任职。后期随着职位跃升,他一度制定和决策了殖民地印度的相关政策。密尔认为印度处于文明发展的较低阶段,东印度公司的殖民统治给印度人民带来更多的善;东印度公司的统治比所有印度人自己的政府要好的多。

——耿兆锐《约翰·密尔与英国东印度公司》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英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特许证的背景。
(2)提取材料二相关信息,说明科林·坎贝尔的日记对研究18世纪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史料价值。
(3)你如何看待约翰·密尔对东印度公司殖民统治的评价?
2022-01-20更新 | 425次组卷 | 9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关于“近代前夜”的中国,人们有着这样的思考

观点一1500~1763年是人类历史上一个较为关键的时期。南北美洲和东欧(与西伯利亚一起)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商品,而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并愈益倾全力于工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全球的政治和文化关系也随之形成,西欧国家开始强行入侵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国家。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的内部瓦解力和外来冲击力交织在一起,在严峻的形势下,中国进入了近代历史的前夜。
观点二1750年中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相对份额为32.8%,1800年为33.3%,中国经济并不落后于世界,还颇具实力。中国的衰落是随着西方列强的崛起和强势入侵而来,政府的丧权辱国使危机和变局陡然地出现,中国逐步地陷入了贫困的陷阱。
观点三一个大帝国安于现状,孤立于世界,最终又在与新世界的殊死决斗中死去,内在的不思进取才是真正衰退的原因。当时的中国人认为自己居于世界的中央,他们的光辉普照周边,西方人的思变之切与中国人耽于现状是当时两个世界之间强烈的对照。即使陈腐世界代表着道义,现代社会代表贱买贵卖的特权,也改变不了这场离奇的悲剧。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你对中国“近代前夜”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