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工业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为《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份大事年表

1800--1850年欧洲蒸汽驱动工业能力急剧增长

1811--1813年英国动用1.2万军队镇压捣毁机器的暴民

1842年埃德文·查德威克的《劳动人口的卫生状况》详细披露了曼彻斯特糟糕的生活条件

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问世

1851年伦敦水晶宫举办首届世界博笕会

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问世

——摘编自(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二   下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一幅描绘英国工业城镇的围画


使用蒸汽机为动力的工厂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中反映的三种历史现象,并说明其内在联系。
(2)如果把材料二用于研究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请分析说明材料二的史料价值。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的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

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引者按: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

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

——摘编自马克垚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正式提出了“温室效应”。

——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


请问: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哪三个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三个因素是18世纪的英国分别通过哪些途径实现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蒸汽动力在英国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有哪些影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关茶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在食用茶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叶的药理功能。在汉代,日常饮茶不仅成为民间的生活习俗,更逐渐进入上层生活,就连贵族也将饮茶作为一种享受。成书于东汉的《神农食经》,对茶的功能和作用则转向精神层面,“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因契合当时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追求而进化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时尚。

——摘编自赵建建《茶文化起源初探》

材料二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积极意义。
2019-08-24更新 | 808次组卷 | 14卷引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学业诊断检测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50年—1900年世界人口估计数(单位:百万)

1650年1750年1850年1900年
人数占比(%)人数占比(%)人数占比(%)人数占比(%)
欧洲10018.314019.226622.740124.9
美国加拿大10.210.1262.3815.1
拉丁美洲122.2111.5332.8633.9
大洋洲20.420.320.260.4
非洲10018.39513.1958.11207.4
亚洲33060.647965.874963.993758.3
总数545100.0728100.01171100.01608100.0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上表能够反映世界人口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两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发生后,英国的国民收入由1801年的232百万英镑大幅增至1881年的1051百万英镑,增长了约3.5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重由1770年的45%大幅降至1881年的10.4%,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重在1770—188l年间大幅上升,由24%上升至37.6%,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重由1770年的31%上升至1881年的52.1%,超过了一半。

——摘编自许兵《工业革命与产业结构演变——一基于历史与逻辑的视角》

材料二   1851年英国女性人口为1070万人,其中参加工作的妇女有283万人,大多集中在纺织业、服装业、帮佣。另外,采矿业、金属业、造纸、印刷、食品、水泥、制砖、玻璃等行业也雇佣了一部分女工。不过,在产业部门工作的女工实际上并不多,约占该年有工作妇女总数的28.300,在英国女性人口中仅占7.6%左右。

——摘编自张云《从(南方与北方)出发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女性》

材料三   大批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以后,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却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来吸纳这些人口,导致失业现象极其严重。流入城市人口的激增,使得城市原有的住房不能满足需要,城市住房十分拥挤。由于城市居住条件太差,导致卫生环境十分恶劣,疾病到处流行。英国工业化初期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炭,煤烟尘和水蒸气的结合,这使伦敦成了世界著名的“雾都”。

——摘编自吴雪《回眸工业时代开端——浅析工业革命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的影响。
(2)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工业革命带给我们的启示。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格兰西北部大城市兴起的动力,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一现象对农村的影响。
材料二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
材料三 下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

天津华明镇                                             瑞士小村镇
(3)结合图中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
(4)综上,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2019-01-30更新 | 1362次组卷 | 2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内蒙古赤峰二中2018年青年教师解题大赛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表摘编自刘宗绪主编的《世界近代史》。由此表可见,当时
19世纪中期国际贸易部分情况统计表(单位:亿马克)
年份世界贸易总额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185014533.8152112.8
187037491.8454234
A.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B.欧美工业国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
C.欧美各国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D.英国对外贸易增速居于世界首位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应运而生。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代替了过去的工场手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等,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的复杂,因此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作为超大规模企业的垄断组织出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包括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两方面内容,简而言之,就是“一化三改”的内容。它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1956年国民收入中公有制经济占92.9%,这表明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主要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

——摘编自郭大钧《中国当代史》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说明两次工业革命使生产的组织形式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改”是哪三个方面的改造。概括“三改”的历史意义。
2017-10-19更新 | 611次组卷 | 30卷引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体育班)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扬州的区位条件十分优越,处于长江与运河“T”字型交汇处,沟通南北的运河要道和连接东西的长江是其生长发展的命脉所在。扬州居南北交通枢纽和明清两淮盐业中心的地位,使其成为沟通南北东西贸易的“四汇五达之衢”,成为长江下游地区最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之一。四方舟车、商贾荟萃,商业高度繁荣。不仅如此,运河还被赋予了更多的国家政治、军事功能,从唐朝开始,扬州就成为东南漕粮转运京师的咽喉,一直至清中叶。为了保证漕粮能顺利运达京师,历代王朝都加强对扬州的统治,并不惜巨资和代价对运河进行疏浚、整治,以保证国家命脉——运河的畅通,从而也确保了扬州在漕运中的咽喉地位和商业、贸易的繁荣。

——何一民《中国传统工商业城市在近代的衰落以苏州、杭州、扬州为例》

材料二   曼彻斯特的真正崛起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事。18世纪80年代第一家棉纺织厂在曼彻斯特诞生。到1830年,曼彻斯特的棉纺织厂已达99家。自1780年后的四十年中,拥有全国棉纺织工业的四分之一;也是原棉和棉纱的贸易中心。1830年建成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最早被清政府派赴欧洲考察的官员斌椿在《乘槎笔记》(1866年)中写道:“此地人民五十万。街市繁盛,为英国第二埠头。中华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所织之布,发于各路售卖……往织布大行(指工厂)遍览。楼五重,上下数百间。工匠计三千人,女多于男。棉花包至此开始。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织机万张,刻不停梭。每机二三张以一人司之。计自木棉出包时,至纺织染成,不逾晷刻,亦神速哉?”那时的曼彻斯特已从旧集镇发展为英国有数的大城市和世界棉纺工业之都。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扬州和近代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古代中国扬州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扬州“衰”和曼彻斯特“兴”的原因。
10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1年,英国海军大臣约翰·费希尔爵士在写给友人的信中写道,石油燃料绝对会彻底改变海洋战略。这是“唤醒英国”的机会!他坚信,海战的未来以及对海洋的控制将从煤炭向石油转移。

同年,在海军部的帮助下,英国商人诺克斯·达西从波斯国王那里获得了为期60年的在波斯帝国全境勘探、获得、开采、开发、运输和销售天然气、石油、沥青和石蜡等产品的特属专有权利。它在全球层面的意义,可以与哥伦布在1492年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相媲美。

——摘编自《丝绸之路——部全新的世界史》


解读材料,从“能源与国家的发展”或“能源与国际关系的变化”等角度,提炼一个与“能源”有关的观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