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多数人并没有选择吃的权利。不过,这一情况随着人类社会步入近代而发生了巨大变化。

食物的大交换.

十五世纪末,新大陆被发现后,美洲特有的农作物被带到了欧洲。进而传播到非洲和亚洲。像玉米、土豆、红薯等作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与习惯,更成为人们在饥馑之年的教命口粮。到1800年左右.取材于美洲的蔗糖已经成为欧洲普通人的日常必需品。同时。旧大陆的一些农作物和家畜被欧洲人带到了美洲;不过,家畜的过快繁殖也引.

发了美洲的生态危机。.至少在欧洲,新旧大陆之间的食物大交换。间接促成了一个更为平等社会的出现。当然,欧洲这种平等的背后是上千万背井离乡的黑人奴隶的血泪史。

食物的工业化

工业化食品的出现,解决了食物的保存和运输两大问题。1835年、1871年.美国人雅各布·珀金斯和德国人卡尔·冯·林德在大西洋两岸先后发明了制冷机和冷冻机;同时,借助同时代铁路和航运技术的发展,大宗肉类食物的跨国和远洋运输不再是问题。大型屠宰厂、肉类加工厂.罐装食品厂纷纷建立,之前手工烹制食物的“温情脉脉”被标准化大规模生产所追求的效率和价值所取代。但总体而言,民众尤其日益扩大的社会中下层人士从食品的工业化中还是得到了好处,因为获得了更多吃的权利。

食物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今天,麦当劳金色拱门的标志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象征。西方食物在向全球挺进的同时,必须经历一个被“地方化”的过程。也就是必须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

如肯德基公司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口味.推出了粥、油条和大饼等产品。随着西方快餐和工业加工食物的传播,肥胖、心脏病、糖尿病等与不健康饮食有关的疾病也在扩散。一系列新的健康风险抵消了工业化食物的好处,也让人们开始警觉快餐和工业化食物的弊端。

——摘编自张旭鹛《舌尖上的世界——近代以来食物从区域到全球的传播》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近代以来食物的传播与人类社会发展”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任选一个历史时期或全面综合考察皆可,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 . “世界贸易的价值从1851年的64100万英镑上升到1880年的302400万英镑、1900年的404500万英镑和1913年的784000万英镑。”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文明进程的持续发展B.世界各文明地区开始融合
C.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D.东西方自由主义贸易政策的推行
2020-07-29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通高中联谊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联考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实际上欧洲的文艺复兴并不是以科学为向导的,其代表人物对美学和哲学精神的重视更甚于客观主义和怀疑主义。他们在不同程度上保留了中世纪的思想方式。他们继续崇尚和相信不可知和幻想的事物。他们仍然试图找到哲学家们所说的能将普通金属变成黄金的石头。他们继续相信占星术,并把它与天文学混为一谈。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反映出文艺复兴的侧重点在哪些领域?又有怎样的局限性?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二   最初,科学从矿山和工场那里汲取的东西要比后者从它那里得到的多得多。在早期阶段科学并不是经济生活的组成部分,因此对科学的利用也就是少量的、零星的——甚至在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叶工业革命的早期阶段也是如此。但是到19世纪末,形势发生了变化,科学不再处于从属的地位:它已经开始改造旧工业,甚至创造了新工业。

——同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学在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不同作用,并举出两例“全新工业”?

材料三   (90年代以来)可以说,谁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掌握了优势,谁就掌握了未来。

——路甬祥《全面认识科学的价值及其时代的特征》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观念形成的背景。综合材料一、二、三你得到哪些认识?
4 . 义利论是关于道德规范与物质利益的关系及人们如何对待两者关系的理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养之之道何也?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也。何谓饶之以财?人之情,不足于财,则贪鄙苟得,无所不至。先王知其如此,故其制禄,自庶人之在官者,其禄已足以代其耕矣。由此等而上之,每有加焉,使其足以养廉耻,而离于贪鄙之行……人情足于财而无礼以节之,则又放僻邪侈,无所不至。先王知其如此,故为之制度。婚丧、祭养、燕享之事,服食、器用之物,皆以命数为之节,而齐之以律度量衡之法。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万言书》
材料二 某历史兴趣小组以“近代中国义利观的演变”为课题收集的史料表

史料
观点评价



“夫士习之坏,向第阴背夫义以从利耳,今则显然逐利,并不知有义之名。民风之坏,向第尚力而未能重德耳,今则长幼无序,且并不知有贵贱之分。”(《筹办夷务始末》)
A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张之洞《劝学篇》)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工商业的近代化,但仍然没有突破封建地主阶级伦理思想体系的范畴。



“故天演之道,不以浅夫、昏子之利为利矣,亦不以溪刻自敦、滥施妄与者之义为义,以其无所利也。庶几义利合,民乐从善,而治化之进不远欤。”(严复《天演论》)
B

材料三 约翰·D·洛克菲勒(1839-1937年)的创业史年表(部分)
1870年 创建了标准石油公司。
1879年 通过暗中以低于票面价值的价格、许以回扣或别的企业不曾给予的好处等手段,形成了遍及全美的标准石油托拉斯。
1890年 公司已经控制了全美的大多数石油企业,也控制了全世界石油工业70%以上的市场。
1892年 创办芝加哥大学,开历史上独家对一所大学捐款之最。
1902年 建立教育总会,是一战前最大的、有系统地资助黑人教育的组织。
1911年 美国最高法院裁定标准石油公司违反了《反托拉斯法》,并将它拆分为34家新公司。
1913年 创建洛克菲勒基金会,其宗旨是促进“知识的获得和传播、预防和缓解痛苦、促进一切使人类进步的因素,以此来造福美国和各国人民,推进文明”。
——据CCTV节目组
《公司的力量》、资中筠
《财富的归宿》等

漫画(创作于1903年)

(1)依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对义利关系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义利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2)材料二的观点折射出近代中国人对“义与利”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参考材料二中评价洋务派观点的方法,选择顽固派或维新派的观点进行评价。
(3)据材料三,指出洛克菲勒创业史的突出特点。并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解读漫画的寓意。
2016-12-13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高三高考二轮总复习高考命题常考题型历史试卷5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工业革命开始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的完全形成,这个过程打破了世界各地的封闭孤立状态,一方面推进了世界经济与文化交流,但另一方面带来的却是一个极其不平等和不均衡的世界经济与政治秩序。这一秩序主导了18世纪以来的全球治理模式,并把资本输出和对外战争以政治的面貌显示出来,使得国际政治充满了谎言、暴力和霸权主义。同时,也因资本主义自身矛盾和危机的加深,资本主义全球治理模式向以社会公平原则主导的世界经济与政治新秩序转变。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逐利原则主导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内外运行逻辑。

——摘编自冯莉、肖巍《资本、战争与全球治理》

材料二   中国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要求打造一个体现“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的正是中国这个具有原创性古老文明国家,把发展自己与发展人类文明和谐地统一起来的、惠济天下的大国胸怀和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理论创新是它的整体思维,不仅超越了西方选举驱动的政党政治的局部和短期利益观,而且还具有人类社会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整体合力。而中国将现阶段世界发展大势和自身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交织一处,更是扩大中国与世界各国利益汇合的全方位的战略发展愿景。它旨在推进各国经济全方位互联互通和良性互动,减少全球发展不平等和不平衡的现象,使得世界各国人民都有机会来享受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和好处,展现出中国向人类文明提出的一个永久性道德价值和终极关怀。

——摘编自蔡亮《试析国际秩序的转型与中国全球治理观的树立》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以前的全球治理模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全球治理模式的认识。
2020-03-06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2020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某同学在阅读课文和相关史料后,整理了一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比重的表格,并对这一时期后发型国家现代化发展的规律拟了一份提纲。以下是提纲的一部分,请你帮他完成空缺的部分。
主要工业国家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
时 间
英 国
法 国
德 国
美 国
1870年
32
10
13
23
1896—1900年
20
7
17
30
1913年
14
6
16
36


——根据宋则行等主编《世界经济史(上卷)》整理
后发型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启示
启示一:                ①                     
史实:
1)1865年,南北战争以联邦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2)               ②                    
启示二:                    ③                       
史实:
1)                                ④                                    
2)在机械制造和化工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诞生了电气工业和化学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
启示三:……
2016-11-18更新 | 52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测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据统计,印度原棉的出口价值从1849年的1000万卢比上升到1913年的4.1亿卢比;黄麻的出口量由1830年的500吨上升至1909年的76.5万吨;茶叶的出口由1854年的50万镑提高到1900年的1.92亿镑;小麦、油籽、皮革的出口量都有大幅度增长。这表明印度
A.农业经济结构日趋合理B.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高
C.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D.农业日益依赖世界市场
8 . 19世纪5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电梯,电梯的使用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的一个住宅项目首次使用了钢筋混凝土技术,用钢筋混凝土铸造的高层住宅,能更高效地利用土地,提高居住面积。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工业革命催生了新的价值理念B.经济布局得以优化
C.科技进步助推生活方式的革新D.社会结构发生巨变
2020-02-20更新 | 176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20届高三12月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9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驱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英国繁荣的经济以各种方式促进了英国的海外事业……使英国殖民者和商人胜过他们的竞争者。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 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上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
——《十三行史料展》
材料三

(1)材料一中“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其猛冲的经济活力是指什么?”为此其“民族君主国”开展了什么活动?
(2)依据材料一、二简要概括导致十三行兴盛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图片反映了什么重大事件?与材料一、二之间有何联系?分析材料三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起了怎样推动作用?
10 . 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垄断的本质是
A.自由竞争的结果
B.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C.价值规律的体现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2019-09-27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昌平临川育人学校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