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文明兴衰论的提出是在美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之时,当时企业家与扩张主义者都已认识到,“我们生活在合并的时代”“联合才能生存”。于是,企业家实现联合,建立托拉斯,扩张主义者则把工业联合视作国家联合的榜样。把西方文明分成两种不同文明(海洋文明与陆上文明)与鼓吹海洋文明的英美实行联合反映了合并时代国际关系的特征。当时, 不论在英国或美国,都出现了英美联合的要求。

在扩张主义者心目中,美西战争的胜利是建立太平洋文明的契机。当美西战争的第一个战事——马尼拉海战胜利的消息传到美国时,朝野一片欢呼声。杜威的亚洲舰队被喻为“‘五月花’号,一个新文明的先驱与动力”。麦金莱总统在占领菲律宾时,强调了美国对落后民族负有的使命。他说,“不管我们的国旗在什么地方飘扬……那总是出于人道的缘故与文明的推进。” 共和党参议员奥维尔·普拉特也支持美国权力伸进东方。他看到了两种文明在中国的竞争: “又一个巨大的世界文明浪潮将向中国扩展。那意味着什么?那将是什么样的文明,俄德法?还是确实由美国领导的英语民族的文明?”在扩展文明的口号下,美国加紧向中国扩张的步伐。

——据李庆余《19世纪末美国扩张主义思潮论析 ——兼评“门户开放”史学》


(1)根据材料,指出美国发动美西战争的思想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简析美西战争的影响。
2020-05-19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2020届高三5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3 . 1922年,英国通过了史蒂文森法,在英属马来亚和锡兰控制橡胶产量,超过规定产量将提高税收;美国对此有组织地反对。这表明美国
A.国内经济消费不足B.工业受损最为严重
C.预感经济危机到来D.倡导自由贸易政策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南方在公元前已经种植甘蔗和制造蔗糖浆。战国诗人屈原在《楚辞》中就有“有柘浆些”之句,柘浆即甘蔗汁。《新唐书》记载唐太宗派专使到印度学习熬糖法。当时制糖规模有限,产量不高,尚属名贵产品,供少数官僚士大夫享用。宋时掌握了熬制成白色透明的白砂糖和冰糖,即所谓糖霜的技术。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分别叙述了甘蔗移栽技术,并画出了榨蔗汁和熬糖设备。清中期以后,糖品消费逐渐进入日常生活中。清人李调元《粤东笔记》载,此时糖最白者“售于东西二洋,称为洋糖,次者售于天下。”

——摘编自《清代台湾制糖业的发展》等

材料二   台湾大规模种植甘蔗,榨制蔗糖始于十七世纪上半期。1624年荷兰人占据台湾后,在台湾南部实行贷款、货种等手段推进蔗植业,台湾成为荷属东印度公司产糖的重要基地之一。明末清初,天灾人祸使无数贫民流亡至台,多以从事农业为生,甘蔗的种植面积继续扩大。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利用天时地利发展蔗植业。1683年康熙统一台湾后,闽粤等省先进的制蔗糖技术工具很快传入台湾。为追求经济利益,台湾农民大面积种植甘蔗。甘蔗的广泛种植带动了台湾制糖业的兴起。清代后期,台糖是台湾外销的主要商品,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清代台湾制糖业的发展》等

材料三   近代以来,欧洲甜菜糖业迅速崛起,在20世纪初已占据世界糖品生产总量的半壁江山。古巴、爪哇等地的甘蔗糖业也空前发展,直接左右着北美及东亚糖品市场的走势。受其影响,东亚传统甘蔗糖业大国——中国主导的前近代东亚糖业旧格局解体,传统的手工制糖技术也逐渐衰落。

——摘编自《中国糖业史研究的新开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大陆地区制糖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之际台湾地区制糖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制糖业衰落的启示。
5 . 1803年,英国开始研发蒸汽机车,但还没有试制成功,美国就于1807年成功试航了蒸汽轮船。欧洲人发明了电的理论,但美国的爱迪生和贝尔等人对之理解最透彻。这种现象
A.说明美国有崛起的技术条件B.使美国成为19世纪的霸主
C.推动美国率先实现了工业化D.表明科学加快转化为技术
6 .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一些超大企业在设立自己的科研机构和信息网络的同时,还派出大量人员收集信息和推销产品,使生产与市场需求配合更密切。由此可以说明垄断组织
A.加剧了国际市场的竞争B.使企业生产的计划性增强
C.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D.克服了自由放任政策弊端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世纪末,美国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泰罗提出科学管理理论体系,认为应科学地研究工人的生产过程,依据研究出的“标准操作方法”制定生产规程及劳动定额;科学地挑选和培训工人;实行差别工资制;实行职能式管理等。这一理论体系的推行
A.不利于缓解劳资双方矛盾B.使工人的生活得到根本改善
C.提高了社会生产的计划性D.适应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8 . 从1870年到1913年,德国工业生产增长4.6倍,英国仅1.3倍,法国为1.6倍。1870~1913年,各国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总额的比重,英国从30%下降到14%,法国从10%下降为6%,德国则从13%上升到16%。形成这种结果的重要因素是
A.民主政治的发展程度B.电气革命开展的先后
C.先进科技的利用程度D.工业发展速度的快慢
9 . 在欧洲,很久以来,农民和工人就在踢足球,粗野的比赛中流血甚至死亡数见不鲜。19世纪末以来,西方足球赛开始严格组织起来。英国足球协会制定并统一了比赛规则。英超决赛的观众人数在1901年达到10万人。这可以用来说明
A.观赏性体育运动以营利为目的B.公众参与政治的热情消退
C.经济发展推动了休闲方式变革D.社会的贫富差距逐步缩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890年,美国参议院通过了《谢尔曼法案》,规定:“ 任何契约以托拉斯或其他形式的联合、共谋用来限制州际间或与外国间的贸易均为非法”“任何人与他人联合、共谋用来限制州际间或与外国间的商业行为均为犯罪行为”。该法案的出台
A.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B.旨在抑制生产资料过度集中现象:
C.克服了长期私人生产的无计划性D.保障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有序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