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9 道试题
1 . 近代以来,中国的留学教育在思想启蒙、人才培养、社会变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以来留学生情况统计表

时期留学方向和群体人数留学生代表学习内容结果
1872—1881留美幼童学生群120人唐绍仪、詹天佑等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仍兼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共选派四批,因守旧势力阻挠,其中绝大多数未完成学业而被撤回国。
1894—1911留日学生推算当22000人以上黄兴、宋教仁、陈独秀、李大钊等以读速成科和普科为主。多学政治专业,习军事者也不少,学习理工科者较少。由于不少留日学生在新思想的影响下,成立了“排满反清”为目标的革命团体,清政府开始调整流入政策。

——据周棉著《近代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形成、发展、影响之分析与今后趋势之展望》


(1)依据材料和所学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对这一时期的留学情况进行简要解读。

材料二   1992年8月政府制定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工作方针。1996年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负责中国公民出国留学和外国公民来华留学的组织、资助和管理工作。截止2006年9月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共派出各类留学人员26658人,回国率达到97.16%,留学归国人员和在外留学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在各个行业和工作岗位为我国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蒋凯《近代以来中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变迁》


(2)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现阶段留学迅速发展的原因。
2020-04-27更新 | 85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2 . 武汉作为中国的中部重镇,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1861年3月起,在老汉口镇的下游沿长江先后开辟了汉口英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和汉口日租界五国租界,设置工部局、巡捕房、领事法院(庭)等管理机构。

张之洞,1889年督鄂,时年52岁。(1907年离任,任湖广总督长达十九年)。

1890年,成立湖北铁政局,奏请朝廷,定名为“汉阳铁厂”。1892年主持创办汉阳兵工厂,1894年建成。

1906年,汉口至北京正阳门全长1200余公里的芦汉铁路通车,并改称京汉铁路。该铁路80%的轨道用的是汉阳铁厂的产品。多家国内外船运公司以汉口为中心开辟长江航线,使武汉自古以来的水运优势跃上一个新的台阶。19世纪末,汉口成为国内最大的米谷集散中心。汉口进出口额从张之洞当政前的百万两左右到1904年突破1亿两大关,一时有了“东方芝加哥”的称号。

1911年武汉中大型官办民办企业28家,资本额达1724万元,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居第二位。

武汉地区出现的算学学堂、矿务学堂、自强学堂、湖北武备学堂、湖北农务学堂、湖北工艺学堂、湖北师范学堂、两湖总师范学堂、女子师范学堂等等,涵盖了普通教育、军事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等多个领域。

1896年起编练湖北新军,到1905年,已编成陆军第八镇1万多人、暂编第二十一混成协5000余人。

1911年,武昌首义,宣布脱离清朝,建立政权。

1917年,中国政府收回汉口德租界。

1925年,中国政府收回汉口俄租界。

1926年,北伐军攻占武汉三镇,1927年初,国民政府自广州迁至武汉。1月5日,数十万群众冲击了汉口英租界,3月15日,国民政府正式收回该租界。


武汉三镇的近代化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缩影。依据材料,概括清末民初武汉三镇近代化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020-04-15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2020届高三4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伴随着对广大亚非拉地区的掠夺,同时也促使这些地区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迦马和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他们虽是留在国内港口的商人,但他们“负责建立了很多殖民地,……维持了殖民地的供给,……开辟了新的市场,找到了新的土地,使整个欧洲富裕起来。……”

——转引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


(1)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请回答欧洲的海外扩张对欧洲及世界的影响。

罪恶的黑奴贸易又称“三角贸易”,它是欧洲殖民扩张的有力见证。



(2)依据上述地图描述“三角贸易”的过程。
(3)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列强通过什么形式向海外进行扩张?产生了什么影响?
(4)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促使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2020-04-06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南片)2012-2013学年高二11月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4 . 世界博览会是人类的盛会,它汇集人类文明之大成,同时也展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阅读下列有关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资料一1851年5月1日,首届综合类世界博览会在伦敦水晶宫隆重开幕。在160天的展期中,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士约630万人次参观。

参观者最感兴趣的是不同的机器发明。人们目瞪口呆地看着各种机器工作:有钻孔机、拉线机、纺纱机、抽水机等等,这些不同的机器又通过特别建造的锅炉房产生的蒸汽一起驱动,让人领悟到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


(1)首届伦敦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说明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什么时代?英国在其中的地位如何?

资料二1873年的维也纳世博会,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士约725万人次参观。众多的展品主要反映了强国的工业成就和新近的发明,不过最有意思的是,在参展中不经意所引起的发明。那是比利时的齐纳布·格拉姆送展的环状电枢自激直流发电机。布展时,他偶然接错了线,即把别的发电机发的电,接在自己发电机的电流输出端。这时,他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发电机迅速转动起来,变成了电动机。

这一事件,直接促成了实用电动机的问世。更预示着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2)维也纳世博会展示的科技发明,说明工业革命进入的崭新发展阶段新在哪里?
(3)工业革命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后,产生了许多新兴工业。请举出2例。
(4)从伦敦世博会到维也纳世博会,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动?
5 . 煤炭•社会发展

材料一开平矿务局的股份票(如图所示)


材料二唐廷枢拟定开平矿务招商章程共十二条,要旨如下:(一)本局定名开平矿务局,专采开平一带煤铁各矿;(二)本矿系招商集股,官督商办;(三)拟集资80万两,分作8000股,每股津平足纹银10两,任人认购,若日后需再招新股,以20万两为限,合10万两;(四)每年余利,先提官利一分,后提办事人员花红二成,其余八成按股均分;(五)本局所出煤铁,照市价先听机器局及招商局使用,如有剩余,再行出售。

﹣﹣摘编自《唐廷枢时代开平煤矿成功的原因浅析》


(1)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史料的类型及各自的价值,并概括开平矿务局经营的特点。

材料三煤炭与英国

时间内容
16世纪晚期地产所有者开始获得煤矿开采权
17世纪以后森林资源被过度开采,煤炭被逐渐用作燃料
1700年煤炭产量300万吨
18世纪50年代末布里奇沃特公爵修建运河,将煤矿同曼彻斯特联系起来
1800年煤炭产量为1000万吨
1826年兰开夏郡的煤矿工人为反抗煤矿主的剥削,展开一系列罢工
1842年从煤矿中获得巨额利润的乔舒亚伯爵的儿子本杰明,发明了旋转的通风道,可以采掘更深的煤层
1842年英国颁布《矿山法》,保护煤矿工人的健康和安全,禁止雇用女工和十岁以下的儿童

(2)请以“煤炭与英国社会发展”为主题,对以上材料信息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民族主义的感召和激荡下,英、法等民族国家先后建立。到19世纪前期,民族主义在西欧、北美取得了辉煌胜利,并为传播到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奠定了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迅猛进展,欧美各国原有的民族国家内部市场已容纳不下急速膨胀的生产力。于是,这些国家利用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结,狂热地宣扬本民族优越论,打着“传播文明”和为本民族“谋福利”的旗号,进行野蛮的殖民侵略和掠夺,建立起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摘编自程人乾《论近代以来的世界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

材料二     冯天瑜指出:“晚清一批仁人志士力主发展实业,争取利权,挽救民族危亡, 可称之为‘经济民族主义’,因不合时宜而未能取得成效,一直作为历史之流未被人们注意,然而,它不仅热忱可感,还包含若干真理的颗粒。”

——王春风《经济民族主义研究述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晚清“经济民族主义”出现的原因,并概述其重要表现。
7 . 变革与改制

材料 日本近年改变旧制……其变衣冠,易正朔,每为识者所讥。然如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也报,开煤铁矿,自铸洋钱,于国计民生无不利。

——李鸿章(1874年)

材料 日本所以能骤强之故,或以为由于练兵也,由于开矿也,由于讲商务也,由于兴工艺也,由于广学校也,由于联外交也。固也,然皆非其本也。其本为何?曰:开制度局,重修会典,大改律例而已。

——康有为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李鸿章和康有为对日本明治维新的不同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和康有为对日本明治维新评价不同的原因。

一位同学为研究学习戊戌变法运动,考查并搜集查阅了一些材料:

①《马关条约》签字的画作       ⑤定国是诏诏书

②《新学伪经考》             ⑥《论法的精神》

③《时务报》             ⑦京师大学堂遗址

④万木草堂旧址             ⑧清军机处内《随手档》《上谕档》等档案


(2)请对以上材料进行分类,并说明理由。
(3)为“甲午中日战争——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初步发展——维新思潮与戊戌变法”这一单元的学习,设计一组思考题。(要求:设计3-6个思考题:多角度、多层次涵盖该单元的主要内容;揭示该单元三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创新性和思考深度。)
2020-02-20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练习历史试题
8 . 古代中国农业社会发达,创造了先进的农业文明,但在近代与工业文明的交流碰撞中发生了变化。

材料一   “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摘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1)在“稳定小农”的思想指导下,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

材料二   应有客户(佃户)原租系省庄田桑土舍宇,便赐逐户充为永业。……即得为己业,比户欣然,于是葺屋植树,敢致功力。

——摘自《旧五代史·周太祖纪》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摘自晁错《论贵粟疏》


(2)概括材料二和材料三关于小农经济的观点。

材料四   上海开埠后,“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午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3)材料反映了怎样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2020-02-1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宣武区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近代社会的变革。回答下列问题。

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货以更大的规模,更快的速度向中国全境蔓延。若以1871年至1873年的进口值为100%,1891年至1893年即增加到206.6%。“洋布、洋线、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

“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趋新、求异、逐洋成为时尚,洋货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

——《中华文明史》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70年代以后洋货畅销的原因?结合材料说明洋货畅销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何取非分之名。查前清官厅视官等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光复以后,闻中央各地方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临时大总统关于革除前清官厅称呼致内务部令》


(2)指出材料中政府倡导新称呼的背景。废除“大人、老爷等名称”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3)19世纪,中国近代报刊出现。下述报刊分别宣传了哪些进步思想?并举出具体事例说明。
2020-02-10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崇文区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一练习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火花是火柴的商标,贴在火柴盒上。中国民族火柴业兴起于清末,发展于民国。这期间,内忧重重,外患频频,民族火柴业在夹缝中脱颖而出,顽强成长。下列是一组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火柴火花。

——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课本


材料二   资产阶级黄金时代的乌托邦在现代中国经济思想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反映了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现实: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产生的,但却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
(1)观察材料一中的火花商标,思考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背景和动力是什么?
(2)材料二中提到的“黄金时代”是指什么时间?
(3)为什么那个时代会“转瞬即逝”?为什么要说它是一个“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4)在你看来,那个时代中国民族经济要发展的根本出路是什么?
2020-02-10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