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中存在着党争。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党争在政治上促成按梭伦的民主政治改革,挽救城邦共同体于濒临解体之时。之后,在雅典共同体内部形成了海滨党、平原党和山居党三个党派,比较有趣味性的是,三派领袖都是著名氏族出身的贵族分子,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雅典民主的极盛时期一一希波战争到伯罗奔尼批战争前的“伯里克利、克里斯提尼民主”时代。当梭伦改革后的达马西阿斯担任执政官两年又两个月被迫离职之后,“由于党争,他们决定选举十个执政党,共中五个选自贵族,三个选自农民,两个选自手工业者”,尽管他们存在党争,但其中利益得到了相对平衡,因而他们都致力于保护城邦共同体。

一一摘编自李玮钰《古希腊城邦奴隶制与民主制》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民主政治妥协的现象,在美国表现得特别明显。联邦制的宪政设计将联厂主为了节约成本雇佣女工代替男性工人,这样妇女得以外出工作,而男人就分担了原来女人做的家务活。女人在工厂里工作并不完全破坏家庭,妻子挣钱养活全家,丈夫坐在家里看孩子,操持家务。但母亲对孩子的感情出现了无可奈何的忧仿,孩子的出生意味着失业和减少家定的收入,还意味着“多出一张吃饭的嘴”来,所以大受的婴儿被父母遗弃。在工厂区,小孩子因缺乏照顾而酿成的不幸事件就惊人地增加起来。在这样条件下长大的孩子对家庭没有丝毫眷恋。生活的压力对人类道底线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一一摘编自刘文龙《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劳工家庭演变探究》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中国农户“耕织结合”模式出现了变动。随着市场的扩大与需求的增加,农户需要较多地从市场上购进日常生活必需品,相对利益较大的产品表现出不同的形态,或为手工业产品,或为某种经济作物,或为粮食作物。农户经营棋式,或以织为主、以耕为辅,或只耕不织,或只织不耕。“织"已经发展成为面向市场的手工业,即便在农忙季节,农家也不停止手工业生产。手工业起初主要以家庭劳动力为主,后来开始底工经营。以织为主、以耕为辅的新模式进一步向前发展。这时,家庭劳动力与资本将主要被安排在手工业生产上,农户完全脱高与土地的联系,他们开始举家离村进城或到附近的乡镇上开设固定产销场所。

——摘编自彭南生《论近代中国农家经营模式的变动》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后英国劳工家庭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农家经营模式变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
2021-09-30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2022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三)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比较确实的史料记载,18世纪20年代,汕头已经是一个繁华的市镇。1851年(咸丰元年),英美洋船入泊汕头港进出外海航道上的妈屿岛。为了管理方便,1853年(咸丰三年),潮州海关从庵埠搬迁到妈屿岛上。

这个新兴的商港很快引起敏感的外国商人的注意。1857年(咸丰七年)10月,怡和洋行大班约瑟夫·渣甸写信给英国对华全权大使额尔金的信中指出,汕头港是已经通商五口之外常有沿海船只开来的唯一口岸,是“一个未经条约承认的非常重要的港口”。

关于这个港口的商业贸易,渣甸提到潮汕出口商品的大宗——蔗糖。实际上,更加吸引外国商人前来的是鸦片贸易。1853年以后,茶叶海运开禁,外国商人在汕头港也可以买到茶叶。

而后在1858年(咸丰八年)签订的《天津条约》中,包括在新增通离口岸里面的是潮州。但是,这个当时还是韩江流域最重要物城市却远离大海。而作为商港,汕头却有其难得的优势,最后潮州的“开埠”,变成汕头开埠。

——摘编自黄挺《中国与重洋:潮汕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汕头开埠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汕头开埠对潮汕地区的影响。
2022-02-16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华侨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5~1895年重庆进出口贸易表(单位:海关两)

年份洋货进口值土货出口值
1875156000
18771157000
18792659000240795
18814059000
188536127181056790
189048159322036911
189556183171066124

——摘编自周勇、刘景修《近代重庆经济社会与发展(1876-1949)》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列强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瓜分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英国以“马嘉理事件”为借口,以武力相威胁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烟台条约》,要求重庆向其通商。1890年,英国通过《烟台条约续增专条》正式取得了在重庆开埠通商的特权,条约规定:“重庆即准作为通商口岸无异。”

——摘编自李东芝《近代重庆城市经济近代化研究(1876-1949)》

材料三 表31949年以来重庆对外贸易发展历程

时期重大事件.发展概况.
1949~19821980年,重庆海关成立,开始对外开港1958~1982年,外贸额累计仅23.5亿元.
1983~19961983年,重庆成为全国第一个计划单列市,获得直接对外贸易经营管理权;1992年,重庆被列为沿江开放城市1980~1991年,进出口总额由0.7亿美元增长到6.2亿美元;1992~1996年,进出口总额由7.42亿美元增长到15.85亿美元
1997~20081997年,重庆被批准成为直辖市1997~2008年,进出口总额由16.78亿美元增长到95.21亿美元.

——摘编自中国财经新闻网《重庆:不断深化对外开放铸就新的历史辉煌》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75~1895年重庆进出口贸易的特征,并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从材料三中选取重庆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时期并指出其发展阶段,再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内说明。
4 . 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浙东学派发轫于宋儒,一直延续到清代,大师辈出。作为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认为治学“必原本于经术而后不为蹈虚,必证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对于最高权力,黄宗羲指出鉴于天子传子不传贤,宰相传贤不传子,天子必须依赖宰相补救过失。

——摘编自乐承耀《宁波通史清代卷》

材料二   左宗棠一生的为人与做事与湖湘文化对他的影响密不可分。他以民族大义为重,克服重重阻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大军驱除了阿古柏匪帮,为近代中国反对外国侵略斗争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左宗棠是洋务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中国近代军事工业与民用企业的开拓者之一,先后创办了福州船政局和兰州织呢局,福州船政学堂是中国第一个专门培养近代造船与驾驶轮船人员的工业技术与军事技术学堂。

——整理自蔡建满《左宗棠与和湖湘文化》

材料三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和集大成者。明清时期苏州四方商贾,辐辏云集,百货充盈,交易得所。西部偏北阊门,紧靠运河,交通便利,居民密集,万商云聚,形成规模宠大的商业网络。商人活动频繁,洞庭山商人蔡鹤峰、王荣初在枫桥设会馆,自行经营米业。商业铺行主要有绸缎铺、布行、皮货铺、药材铺、海货铺、枣行、鱼行、肉铺店等。……正是在苏州历代文人雅士的努力下,昆曲才一步步成长为“百戏之祖”。

——整理自《明清时期苏州商业的繁荣》《昆曲六百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浙东学派所倡导的精神,为解决“最高权力”问题黄宗羲设计了怎样的方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左宗棠“揭开了新的一页”的事件,简要评价左宗棠的历史功绩。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选择阐释:①概括明清时期苏州“商业繁荣”的表现,指出周廷弼在苏州创办的企业名称。②分析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的原因,分别列举明清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一部昆曲剧作。
2021-12-04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山水联盟2022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世纪前后至6世纪,中国主要出口黄金和丝织品。由于航海技术难以胜任大规模海运,中国人很少远航,这一时期中国海上贸马主要由印度洋地区的波斯、阿曼商人操持。6-10世纪,阿拉伯商人成为印度洋贸易的主力,中国的陶瓷外销从有限的奢侈品贸易转变为大量的订制生产和出口,海上贸易扩及日本、琥球和朝鲜。10-14世纪许多中国大型船舶停泊于印度西海岸,改变了往日“外商来贩”的局面,中国也成为东海、南海和印度洋贸易的主导者之一。15-18世纪中期,中国的丝、瓷器和茶叶出口贸易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且不再经过无数的中间人和以货易货的方式,而是借欧洲人之手,把中国商品运到欧洲和美洲,换回中国亟需的硬通货白银,中国的海外贸易空间扩展到了全世界。

——摘犏自李伯重<中国海外贸易的空间与时间一全球经济史视野中的“丝绸之路”研究》

材料二 在19世纪后期,出口税高于进口税的协定关税制度,既不能“奖出",也不能“限入"。在1870——1931年这62年间,中国对外贸易总颏由1118988134海关两猛增至2342964719海关两,增长了19.69倍。其中出口值由55294866海关两增至909475525海关两,增长了16.45倍,出口商品由原来以制成品和半制成品为主的格局逐渐向原料品转移;同期进口净值由63693268海关两增至1433489194海关两,增长了22.51倍。在此期间,众多对外贸易港口中,上海无论在中国总出口还是总进口中始终占据第一位。对外贸易的商品在上海集散,带动了上海对内贸易以及市内商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全国商业最繁荣的城市。

——摘编自刘明强《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动趋势研究(1870-1931)》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海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2021-11-17更新 | 885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861年开始到1895年,清朝统治集团一部分当权人物和某些开明的士大夫开展的洋务运动,以“求强”“求富”为目的,在军事、工矿企业、交通运输和文化教育等许多领域,向西方国家学习。这场历时35年的洋务运动,以1884年爆发的中法战争分为前、后两期。洋务运动虽然成效有限,客观上助成了一些新的政治和社会因素产生。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整理

材料二   思想文化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影响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思想文化也必然要随之发生变化。19世纪70—9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近代企业和资产阶级的出现,反映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早期维新思想随之兴起。

     ——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著《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洋务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70—90年代中国社会产生的新因素及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封建自然经济趋向瓦解,集中地表现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趋向瓦解之上。1415世纪以来,英国的毛纺织工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工场手工业最为发达的部门,号称是英国的“民族工业”,由于工业人口和城市增长的较快,促成了对羊毛等经济作物和商品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多。这就使农业产品的市场被看好,农业成为有诱惑力的、有利可图的行当。于是有不少商人资产者决意投资农业,到乡间去头办牧场、农场。为此,便要向贵族租地,资产者所出的较高的地租,深深刺激着他们贵族们,起初土地只是出租自己的直接领地,后来开始圈占农村公社的公有地。再后来以强力手段驱逐农民。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大致始于15世纪,16世纪前期达到高潮,此后,愈演愈烈。圈地运动导致大批农民流离失所。背井离乡。他们的一大部分,或是留在乡间,成为农场中的雇佣工人;或是流入城市,成为供企业主选择服佣的自由劳动力。英国农业领域的这一重大变革,是在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发展的需求下自然形成的。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鸦片战争后加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由于输入的洋货为机器制品,物美价廉,竞争力强,使不少土货滞销,如东南沿海一带盛产的土布、土纱,因洋纱洋布的剧增,而陷于困境、欧美各国在对华倾销商品的同时,加紧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农产品。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扩大了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中商品经济作物的比重,减少了农业经济中的自给成分。在近代中国,这一变化是外国资本在中国扩展殖民地贸易和实行经济侵略而强行促成的,因此又不可避免地要服从西方资本主义总体的政治经济利益需要,成为它们的附庸,这种变化深深地打上了半殖民地经济的烙印,呈现出一种畸形状态。

——摘编自郑师渠主编《近代中国史》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封建自然经济趋向瓦解过程的主要不同之处。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使中英两国封建自然经济趋向瓦解的共同历史因素,并分析两国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对本国产生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德国成为世界性的军事强国,尤其是其陆军的战斗カ给中国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在评价各国炮位时曾说,普法战争中普鲁士之所以大败法兵,主要是用了“一智谋之商人克虏伯创造之后膛枪炮也”。

材料二 克虏伯是德国大型的工业集团,其生产的克虏伯后膛钢炮以“全钢后装”结构闻名世界,半数以上销往国外,成为军火买卖的大宗。19世纪60年代末,中国开始选购克虏伯炮,在后来的近半个世纪里,清海防炮台、新式兵轮等,都以克虏伯炮为重要的武器装备;各地的兵工厂也努力仿制克虏伯炮,还翻译了一批德国的军事科学技术图书;德国也派了不少科技人员到中国传授技术,清政府则选派工程技术人员和留学生赴克虏伯学习。1901年后清廷新军的炮队编制皆仿德国,用炮皆为克虏伯的过山炮和野战炮。

——摘编自乔伟等《德国克虏伯与晚清军事的近代化》


(1)依据材料概括晚清时期中国与德国军事关系密切的表现。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中国与德国形成密切军事关系的原因。
2021-10-10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赣六校2022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近代武汉的崛起

材料一   张之洞督鄂前,武汉民族工业完全空白。他上任后的18年内,本着重工业为主、轻工业为辅的指导思想,创办了包括军事工业、钢铁冶金工业和纺织工业,各个企业内部又自成体系,如汉阳铁厂就是集开矿、采煤、炼铁为一体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张文襄公治鄂记》中评论张之洞“治鄂为他人所不能及者”有四点,即“远识”“毅力”“缜密”“精勤”。湖北曾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其文化与学术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身兼学者和官僚两重身份的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后,十分重视文化和教育。通过创办各式学堂,构建起传统教育与新式教育,普通教育与实业教育、军事教育相互配合,一起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湖北也是近代派出留学生最多的省份之一。湖北新政培养出一大批诸如黄兴、宋教仁、李四光、刘艺舟等政治文化名人。他们或驰骋于疆场,或耕耘于科学和教育园地,成为20世纪中国政治科技与学术的精英。从19世纪60年代至辛亥革命爆发的五十多年内,武汉地区没有发生大的战乱和天灾,武汉获得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发展环境。自五口通商尤其是上海开埠后,中国外贸格局发生变化,长江沿线尤其是长江中上游城市汉口等相继开埠,长江干线成为近代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通道,于是,武汉因其长江之居中位置而成为内地通往上海的唯中转点。汉口的市场吸引力和辐射力也大大增强。

——摘编自涂文学《“湖北新政”与近代武汉的崛起》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史上,就城市的影响力而言,上海、广州、武汉可谓风头最劲。上海挟江海交汇之势而成为中外贸易之门户;广州久为通商口岸,华洋混杂,中外交通,经贸影响自成一格。而武汉则以更活跃的政治表现进入中国近代史的舞台,承载起国家民族所赋予的神圣使命,以“大武汉”的磅礴气势,书写了近代史上舍我其谁的时代担当。正如《武汊之歌》中所唱的:“用我们的热血铸造起荆楚之魂,用我们的脊梁托起一个新的乾坤。”2020年,当新冠疫情发生时,医学专家钟南山更是动情地说:“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摘编自周德钧《“大武汉”之崛起—论武汉建市的历史缘由与现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武汉崛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请你对“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进行解读。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棉纺织业开始于17世纪,但是在此之前的几个世纪里,英国的民族工业一毛纺织业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因此,在与传统行业的竞争中,棉纺织业才有了初步发展。1760年是一个见证工业连续变化和发展的约定俗成的年份,成功改变棉纺织业面貌的第一台纺纱机在随后的10年间问世了,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棉纺织业迅速发展,揭开了英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幕一工业革命;这一时期英国击败了它欧洲大陆上的竞争者法国,从而为英国棉纺织业的早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国内外环境。英国棉纺织业以印度、美国等为原料的来源地,以本国的先进技术、生产组织形式为依托,将加工的棉纺织品销售到世界各地。作为一个不生产棉花的国度,英国却由此成为近代棉纺织业发展的“故乡”。

——摘编自杨松《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研究》

材料二   1772~1856年英国棉纺品总产出及出口和国内消费所占的比例

年份棉纺织品总值(百万镑)出口商品国内消费商品
价值(百万镑)比重(%)价值(百万镑)比重(%)
1772~17740.80.337.50.562.5
1795~179710.03.535.06.565.0
1798~180011.16.861.34.338.7
1805~180718.912.566.16.433.9
1811~181328.317.461.510.938.5
1824~182633.117.452.615.747.4
1834~183644.622.450.222.249.8
1844~184646.725.855.220.944.8
1854~185656.934.961.322.038.7

——摘编自晋兰天《国家与市场: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1772~1856年英国棉纺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2021-08-31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金太阳2022届高三8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