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下表为美国学者郝延平统计的《买办在近代民族工业投资表》,从中可以看出
时间类别投资比例(%)
1872—1893轮船航运54.5
煤炭开采67.7
1890—1910机器纺织23.23
1883—1913机器制造27.68

A.民族工业发展迅速B.买办曾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买办成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力D.重工业是近代民族工业的主体
2 . 1881年南海县令在《禁止丝偈晓谕机工示》中说:“本县为民父母……不能袒富民而任其垄断,盖地方之莠顽必当究治.而小生计,尤应兼筹。……裕厚昌、继昌隆、经和昌等丝偈之家,克日齐停工作。”材料说明
A.近代纺织业发展的艰难B.抵制洋货风气的盛行
C.近代工业实行垄断经营D.政府抑制工商业发展
2021-09-27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
3 . 早年天津百姓所吃的面粉是用力拉石磨磨制而成,这种面粉称“福地面”,演吉庆之意。朱其昂于光绪四年(1878)在天津紫竹林村创办“始来”火磨制粉厂,开天津机磨面粉之先河。该企业创办的有利环境的是
A.“福地面”的良好口碑B.列强加紧对华输出资本
C.清政府放宽对设厂限制D.近代天津逐渐对外开放
2021-01-14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民族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精准考点检测(四)历史试题
4 . 下图是近代中国四种经济成分——自然经济、洋务经济、民族企业、外资企业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图中序号依次对应的是
A.自然经济、民族企业、洋务企业、外资企业
B.外资企业、洋务企业、自然经济、民族企业
C.自然经济、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
D.民族企业、外资企业、洋务企业、自然经济
2020-11-18更新 | 544次组卷 | 36卷引用:2016-2017学年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江南地区经过长期的开发, 到明代进入经济高度成长时期,最先显示出传统社会正在发生的变革,社会转型初露端倪。农家经营的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以农民冢庭手工业为基础的乡村工业化(及学者们所说的早期工业化),在丝织业、棉织业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工艺精湛的生丝、丝绸、棉布不仅畅销于全国各地,而且远销到海外各国,海外的白银货币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从这个意义上讲,江南市镇已经领先一步进入了“外向型”经济的新阶段。

——摘自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

材料二   晚清到民国时期, 中国进入到农商社会后期。此时国际形势发生巨变,经过工业革命的英法等国用武力叩开中国国门,外国资本主义挟其机器生产之威力从沿海逐步渗入内地,江南区域经济被迫发生调整并出现分化。少数都市(例如上海、宁波、天津、武汉、广州等地)及其周围地区因机缘巧合走上工业化道路迈进工商社会门槛;也有部分市镇或原地踏步或趋向衰落;而广大内地农村则停滞不前。

——摘自葛金芳《中国近世农村经济制度史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江南地区“社会转型”在经济领域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江南区域经济转型的特征,并说明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9.17世纪,英国失地农民的数量还比较有限。1536年法令规定:所有健康的人,一旦被发现乞食,要被剥光衣服,绑在马车后游街示众,同时鞭打至流血,然后遣返原籍。随着圈地规模的扩大,英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农民进城流浪的问题是社会转型带来的。1572年法令规定:对贫民要进行救济,要求治安法官给每个教区的贫民登记造册,将他们遣返回乡,由当地安置。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失业问题成为比流民更为严重的问题。1629年诰令明确指出:要尽一切可能“为贫民提供资金和原材料,安排他们就业”。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步开展,工业化地区需要更多的劳动力。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参加劳动。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能靠劳动谋生。

——摘编自刘书增《社会转型时期英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

材料二   尽管苏南地区近代工商业有长足的发展,而且也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但其本身发展并不充分,容量也有限。据1933年的调查,苏南地区工厂工人为337222人,这其中苏南籍的农民工人约占60%,总数仅在20万人左右。伴随近代化的步伐,一些近代城市相继兴盛起来,城市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刺激了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因而,在这些城市近郊逐渐兴起了一批以种植蔬菜、花卉和水果以及养殖奶牛、蜜蜂为业的农户或畜牧树艺等新式农场。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植棉业、蚕桑业、园艺和畜牧业的迅速发展,使农业内部吸纳的农村劳动力达70%。

——摘编自周中建《近代苏南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处理农村剩余劳动力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我国苏南地区和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近代苏南地区出现这些不同的原因。
2020-10-25更新 | 922次组卷 | 24卷引用: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有人考察了32个传统手工行业,鸦片战争后衰落的有7个,继续维持的有10个,发展并向机器工业过渡的有15个,另外还有新兴的手工行业1个。由此说明
A.传统手工业是近代工业产生途径之一B.列强侵略促使资本主义萌芽夭折
C.鸦片战争以后自然经济加快向前发展D.政府扶持促使资本主义工业发展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晚清社会对博览会认知的变化历程

时间有识之士的代表性观点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博览会为“聚珍大会”“赛奇公会”“种种奇巧,不可思议”博览会“志在联友谊,奖人才,广物产,并藉以通有无”
19世纪末博览会有八利“联交谊、扩物产、奖人才、察商情、广贸易、增关税、兴商地、除积习”“中国不兴商务则已,中国而兴商务,必自赛会始”西国“足以开益商学神智者,尚有赛会一法”
20世纪初博览会“鼓励国民之精神,融洽万国之交际,比较全球之实业,以作20世纪后商战之竞争也”“充实国民经济之能力,使之人自为战,制胜于无形之竞争,以收回已失之利权”“欲发生农工商民之世界思想、国家主义,尤非借赛会之力不可”

——转引自洪振强等《论晚清社会对博览会的观念认知》


从材料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段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9 . 进入近代,江南农村部分传统手工业逐渐陷入困境,相关的市镇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清末民初,部分市镇开始由传统乡村向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这凸显出江南地区
A.经济区域分工日益加强
B.经济结构变动剧烈
C.发展近代企业成为主流
D.城乡差距日益加大
10 . 1881年,在广东南海县,一千余名满脸愤恨的手工缫丝工人捣毁了“裕厚昌”蒸汽丝厂,并引发大规模械斗。事件发生后,知县徐赓陛张贴官府告示,其中写道:“盖地方之莠顽(恶人)必当究治,而小民之生计尤应兼筹,今以一家射利而使千百穷黎失其恒业,其必起而争者势也。”该告示的出现说明了
A.垄断经营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B.传统手工业与新兴工业存在冲突
C.买办商人把持丝织品的外销
D.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2019-09-29更新 | 487次组卷 | 17卷引用:苏州市2017届高三调研模拟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