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通商之后的上海,随着商业的发展以及外地人的大量流入,出现了人争经商、群趋从商的风尚。虽然正统观念中商为“四民之末”,素有“轻商”的传统。但是这时期来上海的人民,由于商业机会的增多和有利可图,无论士庶农工,皆群趋而从商,四民皆向商业性行业流动,导致商业兴盛。5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人办的各种商号店铺大量出现,此地绝大多数居民都是靠商业为生的。由于社会流动造成的个人独立交往取代亲缘关系而成为社会关系的主轴,使原有的“诚信”等人际交往准则的道德约束丧失了效力,同时在伦理传统中又缺乏作为独立社会人的个人伦理,因此人际交往中出现了没有道德约束,不择手段以谋私利的欺诈奸伪之风盛行的局面。这一时期的上海居民中,还出现了无论贫富皆争趋奢华,生活靡费的风尚。
材料二 开放之后的日本长崎,在世袭等级身份制度的制约之下,日本士农工商四民的正统身份观念是有制度保证的,特别是食俸的武士与庶民之间的界限很分明,不能随意流动人们因此也形成了对本身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商业化的发展及西方文明的接触,在长崎并没有发生如上海那样四民集中流向商业的择业风尚,这里的变化最初是在武士、商人和手工业者各职业内部发生的。其职业的变化是先从各职业的内部开始,由职业的分化而后引起职业结构的变化,如武士身分发生职业分化,出现了军人、科学者包括医生、外语专门家等新职业。
长崎作为以商业著称、商人云集之地,虽然也有些如“长于交际巧于辞令”等商业性的交往习惯,但由于商人均为世家,一般都保持着基本的商业道德,并未因商业的发展而出现明显的道德衰坏。这一时期的长崎,没有出现这种全民奢华的风气。虽然由于商业的发达,这里居民的生活消费比其他地方显得奢侈一些,但到这一时期,民间却出现了抑制奢侈消费,提倡节俭生活的风气。
——以上材料均据李长莉《中日民间伦理与近代化之比较一对19世纪中叶上海和长崎社会风尚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的上海和长崎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变化带来的社会影响。
2017-11-10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临沭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9月学情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2 . 时代不同,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奢则不孙(通“逊”,谦逊),俭则固(寒酸)。与其不孙也,宁固。

——《论语》

材料二   明朝后期“(暴富之家)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是皆僭拟无涯,逾国家之禁也。”

——嘉靖《太康县志》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反映的不同消费观念,并指出材料二消费观念反映的社会现象。

材料三   鸦片战争之后,崇尚洋货逐渐成为一种时尚,消费品都要带个“洋”字。民国初年,出现了倡导使用国货运动,消费品都要带个“华”字。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出现“崇尚洋货”和“倡导国货”的原因。

材料四   山东城镇居民“九五”时期消费结构表

年份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
消费支出构成(%)100100100100100
食品支出(%)43.640.939.637.134.7
衣着支出(%)17.416.714.013.613.2
设备用品及服务(%)9.49.510.412.211.2
医疗保健支出(%)3.94.54.54.96.4
交通通信支出(%)4.95.56.26.07.0
娱乐文教用品及服务(%)10.011.212.813.314.2
居住支出(%)6.77.17.98.27.9
杂项商品及服务(%)4.64.64.64.75.3


(3)依据材料四,概括这一时期山东城镇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3 . 2010年是世界博览会在中国上海的举办之年,也是鸦片战争爆发170周年。鸦片战争使中国面临“千古未有的变局”,上海成为近现代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桥头堡。请回答下列问题:

(1)鸦片战争前中国传统经济结构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上海是鸦片战争后最早被迫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也见证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请写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举出当时上海的一个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3)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获得了一次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促成此次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4)概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状况。

(5)2010年的世博会在上海举办,你认为会对江苏带来什么积极的影响?

2017-06-24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学情调研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中期英法两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家总人口(万人)农村人口百分比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约180048%52%
法国(1851年)约360075%25%

材料二城市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开始的。中国的城市化是在半殖民地化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端的,处处打上了侵略的络印。……在城市建设方面,清政府官员落后无为。历届反动政府与帝国主义一道视城市经济为其钱袋,(垄断和控制资源),暴敛勒索,城中贫民窟、棚铺区随处可见。……(外资控制下),民资萎缩,始终没能成为城市化的主导力量。到1949年,中国工业总产值为79.9亿元,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17%,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10.6%,中国仍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

——摘编自陶炎武《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材料三中国近代城市化概况(组编自陶炎武《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企业 甲午战前:外资103家、资金2600余万;民资100家、资金200万;洋务44家、资金2000万
1912-1920年,新登记工矿418家;1939年,全国核准登记工厂3849家(不含日占东北)
城区面积 上海:开埠前不足千亩,外滩是芦苇丛生,1914年,仅租界区占地近5万亩,外滩成十里洋场
武汉三镇:1861年面积不到20平方公里,1911年达到约60平方公里
唐山、青岛:随着开平煤矿,唐胥铁路,胶济铁路修建,从小村庄、小渔港发展成为城市
城市人口 上海:1910年,118.6万(其中产业工人14-15万),抗战前夕500万
重庆:1895年前不足10万,20世纪初30万,1936年50万
武汉:1861年30万,1914年80余万,1934年128.5万
农村农产品商品化、农业科技推广(北京政府时期全国有农业实验场2560余个)、机械化生产局部应用。
城乡居民吃穿用行:开埠前吃米面、满汉全席,穿土布衣服,用手工生产,乘轿或步行;开埠后喝洋酒吃西餐、穿西服旗袍、用洋货卖洋货、坐人力车、汽车、火车、轮船成为时尚
城市发育通商口岸逐步发育为新城市;轮渡港口、公路枢纽、工矿基地、商贸中心发展成为新城市;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成为小城镇。

(l)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英法两国城市化程度差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近代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成因。

2017-11-16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11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5 . 经济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史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业谚语和诗歌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

谚语一: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清明请,六畜兴;清明雨,百果损。

谚语二:三分种来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

诗歌: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有何特点?

材料二从烟台入口的洋布除少部分在本埠附近及山东东部、南部消费外,大部分进入山东北部、西部地区……。1875年,烟台海关税务司就此谈到:“棉布货物由运输商人们运到这里,……有八分之六的棉布运往内地,八分之二的棉布可能留下来就地出售……。”在90年代,济南府的商人每年购进大约200万海关两的洋布,这几乎全部包揽了烟台进口的洋布。

——《19世纪山东的洋纱洋布输入与运销(1860-1900)》

(2)根据材料二,说明近代山东的洋布、洋货的消费在地域分布上有何特点?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三1897年,张謇在《请兴农会奏》一文中指出:立国之本不在兵和商,在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盖农不生则工无所作,工不作则商无所鬻,相因之势,理所固然”。

——《论清末农业政策的近代化趋向》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

——资料张东刚等《世界经济体制下的民国时期经济》

(4)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类商品出口比重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五“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明权属于农民。”“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邓小平文选》

(5)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在党的哪次会议上作出的?“中国农村的改革”指的是什么?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2017-08-23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新津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化是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和必然结果。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现代学者研究认为,1895年后,中国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城市数量的增加与城市现代化的推进,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国内外贸易的增加,在国内外贸易集中进行的地点,特别是各大通商口岸,如上海、广州、汉口等,形成现代工商业城市。现代工业矿冶业的发展,在现代工矿业发达的地方,如太原、唐山、焦作等,形成工业城市或矿冶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在交通枢纽地方兴起新城市,如青岛、石家庄、郑州等。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二美国的工业化程度越高,其城市化程度也越高。从1890年到1920年,城市居民增加了300%,而乡村居民仅增加30%。在1860年,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有9座,1910年增加到50座。城市的扩大反映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乡村居民向城市的迁徙以及欧洲移民的大量到来。

――〔美〕沃尔特・拉斐德《美国世纪――一个超级大国的兴盛与衰落》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近代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美两国近代城市化发展的差异,并分析对当时社会各自产生的影响。

2017-10-14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2018届高三9月调研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近代早期主要民族企业一览表(部分)

企业名称地点资本雇工所用机器或产量
继昌隆缫丝厂广东南海l万元700人使用蒸汽动力
贻来牟机器磨房天津7万元10人机器磨面
通久源轧花厂宁波5万两400人新式轧花机40台
宏远堂机器造纸公司广州15万两每周产纸40吨
燮昌火柴公司上海5万两800人日产火柴50箱

——摘编自林丙义《中国通史》

材料二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但他很相信老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

——摘自茅盾《春蚕》

材料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早期民族企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老通宝所处时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的标志是什么?并分析材料所述“决定”的历史影响。

2017-06-13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东阳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荣氏兄弟与其姑丈、辞官居于苏州家中的朱仲甫,共同出资筹办保兴面粉厂。荣德生负责在无锡买地,荣宗敬负责向法国购买石磨,朱仲甫请好友、时任江苏省商务局局长的吴硕卿,直接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手续很快办妥,而且还获得了十年专利。准备动工之时,荣氏兄弟收到了县衙的通知,通知责令工厂迁址。原来,无锡绅士联名具告保兴面粉厂“擅将公田民地围入界内”,而且在古城边竖立烟囱,必将“破坏风水,有伤文风”。荣氏兄弟将详情申报商务局,并转呈总督府。不久,两江总督刘坤一传来批文:“士为四民之尊,立论尤当持平。烟囱即隔城垣,何谓文风有碍?该商将公田、民地围入界内,是否属实?由地方官查明,秉公办理。”经过查勘,“公地在附近则有之,恐不在内”。但士绅又以“烟囱树起,破坏风水”为由进行阻挠。知县孙襄臣仍坚持迁址,荣氏兄弟则继续施工。孙知县和常州府多次向上级部门禀告此事,而总督府的批文也前后下了七道。但无锡士绅还是不肯罢休,在第八次批文中,刘坤一写道:“知县办理无方,先行摘顶,以观后效。具呈阻挠人,查取职名,听候详参。着刻日详复!”

一一杨旭《荣氏兄弟》

材料二:1902年荣氏保兴面粉厂正式投产,1903年改名茂新面粉厂。据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记载:“为了打开销路,荣德生一面派人到本地各面馆、面店、点心店进行推销,实行先试用后付款的办法,并采取各种优惠条件来吸引消费者。另一方面,他聘请王尧臣、王禹卿推销产品。王氏兄弟对北方的客帮极为稔熟,与营口、烟台、天津各帮坐庄也有交谊。经过王氏兄弟的努力,保兴面粉厂在北方打开了销路。这时,保兴厂更名为茂新厂……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面粉在东北三省极为畅销,面粉价格也随之上涨。为抓住时机,扩大生产,荣氏兄弟向英国购买钢磨,改进生产设备,扩大了工厂的生产能力。茂新厂的面粉产量增至每天800包。同时,他们注意提高面粉质量,不收潮麦、坏麦,凡购进的小麦都要经过人工挑拣,而且包装美观。”

(1)据材料一,无锡地方士绅阻扰荣氏兄弟办厂说明了什么?简要评述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八次批示”。

(2)据材料二,概括荣氏面粉厂兴厂初期的重大举措。从荣氏企业的起步中,得到什么启示?

2017-07-25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文综历史卷

9 . 步入近代,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步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也飘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十九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为了制造“机”、“船”,修筑铁路,钢铁的生产也突出出来。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都是追赶时代的。

——董志凯《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

材料三1887年,他(严信厚)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初创时,资本五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四十台新式轧花机,雇佣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到1897年,据9月21日《中外日报》,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赵世培等编《浙江近代史》

材料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示意图

(1)据材料一概括中西方交流出现的新状况。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式工业”兴起的时代背景。

(3)材料三中的“通久源机器轧花厂”是什么性质的企业?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97年“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图中所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特点。

2017-05-12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山东省青岛市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嘉靖癸卯进士阎绳芳《镇河楼记》中记载:山西祁县东南诸山,明正德(1506-1521)前“树木丛茂,民寡薪采,山之诸泉,汇而盘沱水……虽六七月大雨时行,为木石户斤蕴,放流故道。……成浚支渠,溉田数千顷。祁以此丰富。嘉靖(1522-1566)初元,民风渐侈,竞为居室,南山之木采无虚岁,而土人且利,山之濯濯,垦以为田”,以致“天若暴雨,水为所碍,朝落于南山,而夕即达于平壤,延涨冲决,流无定所,屡徙于贾令(镇)南北,坏民田者不知其几千顷,淹庐舍者不知其几百区。沿河诸乡甚苦之。是以有秋者常少,而祁人之丰富减于前之什七矣”。   

材料二 “雾都”“阴霾”等词,在19世纪的英国名著中常常出现。大文豪狄更斯的小说《荒凉山庄》的开篇, “那是一种沁入人心深处的黑暗,是一种铺天盖地的氛围”……1954年,伦敦市出台《伦敦城法案》,控制烟雾排放;1968年修正《清洁空气法》;1974年出台《空气污染控制法》,规定了工业燃料里的含硫上限。……另外,伦敦市中心还设立了污染检测点,警察有权对未通过测试的车主实施罚款。与此同时,英国政府还推出举措清洁泰晤士河,慢慢地,困扰伦敦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污染恶名得以解除。

——以上材料摘编自《伦敦治理“雾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嘉靖前后祁县地区自然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雾霾的主要原因,并概括英国治理雾霾的主要手段。
2017-07-17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文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