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洋务运动的口号、创办的企业及其他活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二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在“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下,就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而不是分散力量去进行基本建设,要求我们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我们必须在五年内基本上完成鞍钢等大工业基地的建设,并开始新的工业基地的建设,以此来发展我国的五金、燃料、机械、电力工业与国防工业,使1957年的工业生产比1952年提高一倍到二倍半。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

材料三   1978年的中国企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也许我们从外国人眼中能看得更真切一点。美国记者马修斯在中国工厂观察记中写道:“当我走进一个车间的时候,有三名女工正在同旁边桌上的另外三名女工聊天。在我逗留的几分钟里,只有一个女工干了活……去年,全厂85%的工人都增加了少量的工资,对很多人来说,是1020年来第一次增加工资。”一位日本记者发现重庆炼钢厂使用的机械设备全都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其中140多年前英国制造的蒸汽式轧钢机竟然还在使用。《读卖新闻》记者写道:“日本的集成电路工厂干净得一点灰尘也没有,相比之下,上海这家工厂简直像马路工厂。上海内燃机研究所的31名技师,平均年龄是56岁。”

——摘编自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878-200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阳铁厂现代化艰难曲折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1953年计划的特点,概括其主要成就及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和主要目标。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盛宣传怀(1844—1916),江苏武进人。从1870年开始充当李鸿章幕僚,创办了一系列实业和教育事业。1896年,他将自办银行的见解向清廷作了系统的表述:“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其大旨在流通一国之货财,以应上下之求给,立法既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而国家任保护,权利无旁挠,故能维持不敝。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商务枢机所系,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
——摘编自谢俊美编《中国通商银行》
材料二   1897年5月27日,经过盛宣怀一段时间的筹备,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正式成立。银行股份全属华股,总董全是华人,其构成不是封建官僚就是买办商人,实行“权归总董,利归股商”。它的内部章则制度完全仿照英商汇丰银行章程来拟定,用洋人为大班,掌握业务经营上的实权。它以上海总行为中心,积极开展业务。
中国通商银行(上海总行)各类放款占其放款总额百分比
年份
国内工商业、交通业及其他
钱庄
外国洋行
外国在华银行
合计
1897年底
70
14
12
4
100
1898年底
51
11
38
0
100
1899年底
85
0
15
0
100


——摘编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初创时期》
(1)19世纪中后期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世界经济的基本状况。
(2)根据材料一,归纳盛宣怀提出的中国自办银行的理由。
(3)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通商银行初创时期放款的重点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行在重点领域放款所起的作用,指出该行在初创时期存在的不足。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从1865年李鸿章筹办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开始,一批军工、工矿企业陆续建立,它们都与化学密切相关;许多民用工业品如火柴、肥皂、食品等也离不开化学。化学知识的引进已刻不容缓,在这种形势下,一系列化学译著陆续问世,包含了无机、有机、分析化学等方面。与此同时,江南制造总局还译出了不少专门的化工著作和其他化学著作。江南制造总局的主要口译者傅兰雅还以自己的力量创办了第一份中文科技刊物《格致汇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和宣传了各种科技知识,其中化学知识占有较大篇幅。

材料二   1915年中国科学社的刊物《科学》开始发行,便时常有化学论文发表。1933年,《中国化学会会志》创办,从创刊到解放初期,为便于国际学术交流,论文均用外文发表。这份刊物不但是国内化学刊物中最重要的一种,并且在国际化学界也赢得了一席之地。此外,由学会创办的刊物还有《化学》《化学通讯》《化学工程》等。除了由学会创办的刊物外,还有学校刊物、研究机关刊物和工厂刊物。这种种刊物,虽质量不一、规模各异,但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化学的发展状况。除了刊物外,书籍也是化学出版物的一种重要形式。据统计,从1927年至1941年春,中国出版的化学书籍共有327部,其中工业化学书籍所占比例最大,居于第二位的是化学教科书及普通化学书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中国引进化学知识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前期中国化学出版物大量出版的积极影响。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00年英国国会通过了禁止棉纺织品进口的法令,导致了深受英国公众喜爱的棉织品价格上涨。与毛纺织业相比,棉纺织业所受旧传统的束缚较少,改造起来,较为容易。棉纺织品以其价廉物美的长处在世界销路日好,市场需求直接促进了英国棉纺织的发展。对金钱的无止尽的追求,促使资本家不断改进原有的生产工具,从而为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创造了条件。1785年,瓦特发明的蒸汽机首先应用于棉纺织业。纺织工业的迅速兴起,也带动了其他工业的发展。1820年,英国工业品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压倒各国的制造业与贸易,建立起英国的经济霸权,使英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有垄断地位,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摘编自罗洪洋《英国工业革命与中国洋务运动的比较》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派开始创办近代民用企业,把现代化运动导向了社会经济领域。洋务派认识到国防军事的现代化有赖于经济的现代化,“船炮机器之用,非铁不成,非煤不济”。维护民族独立,抵御外国经济侵略,也是洋务派转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民用企业多以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几种形式出现,采用雇佣劳动关系和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方式,因而在中国第一次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摘编自王继平《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棉纺织业在英国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比较英国工业革命与中国洋务运动的共同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教育变革与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随着洋务运动的逐步开展,,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堂等近代学堂出现,留学之凤气开始盛行。19世纪70年代后,部分改良人士、、维新派代表甚至一些知名的欧美传教士,纷纷以著文、上书等形式建议清政府仿效西方建立学校制度,并提出不尽相同的学制方案。1902年,张百熙被任命为官学大臣,负责制定学制章程,他把学制主系列分为三段七级,学堂课程主要为人伦道德、中国文学、地理、外国文、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图画、体操。在学制主系列学堂外,兴办农工业、艺徒、警察监狱、邮电铁路、矿物、武备等专科学堂。这种重视实践与专业课的结合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教育大有裨益。

——摘编自孙培育《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1754年,普鲁士颁布义务教育令,规定儿童入校学习同服兵役一样是国民的义务,实行强迫入学。1850年,又颁布《学校法草案》,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教师工资由国家开支,学生免缴学费。1872年,对学校的内容和课程作出规定,一改过去重古典、重宗教的倾向,以数学和物理等学科为主,并加以民主、平等、民族国家的思想。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洋务运动期间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普鲁士(德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招商局利润分配表(单位:两)


——资料来源:招商局各年帐略

材料二   “发昌”开始时是一个打铁手工作坊。1866年,由一个出身打铁手工业者和小商贩的广东人方举赞,伙同另一个打铁手工业者孙英德,设立了“发昌号”。地点在上海虹口外商船厂“老船坞”的对面。它的业务是专为“老船坞”打制修配船只用的机器零件。19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扩张,上海外商船舶修造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发昌”打铁作坊依附于外国厂商,数年间便发展为一个近代工业的企业。

——据《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近代工业发昌机器厂的调查》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轮船招商局的性质及其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发昌机器厂的特点及其成因。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轮船招商局和发昌机器厂的共同影响。
2020-10-1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新高考选科适应性调查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
1861年,经恭亲王提议,在北京设立总理衙门
1862年,经恭亲王提议,在北京设立同文馆
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开办外语学堂(广方言馆)
1864年,李鸿章在苏州开设一个小型洋炮局;广州开办一所外语学堂(同文馆)
1865年,曾国藩和李鸿章在上海开设江南制造局,附设一个翻译馆
1866年,左宗棠开设福州船政局。附设一船政学堂
1867年,李鸿章开设金陵机器制造局崇厚开设天津机器局
1868年,遣使团往聘列国,以蒲安臣为“办理各国中外交涉事务大臣
1870年,李鸿章将天津机器局扩充为四个厂
1871年,筹划在大沽修筑一西式炮台
1872年,经曾国藩和李鸿章提议,派遣30名少年学童赴美国留学。10年间,共有120名学童分四批被遣留洋
1872年,李鸿章支持下开设官督商办轮船招商局
1876年,李鸿章派遣7名官佐赴德国福州船政局选送30名学生和艺徒赴英法
1877年,李鸿章在天津开办开平矿务局
1878年,左宗棠在甘肃创办一个织呢局李鸿章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
1879年,大沽与天津间开设电报线路
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开办一所水师学堂;李鸿章奏请批准铺设铁路
1881年,开设电报总局;上海至天津的第一条电报线路开通;在天津北铺修20里长的一段铁路;遣10名水师学生出洋留学
1882年,李鸿章在旅顺开筑一座军港和一所船坞
1883年,李鸿章派遣13名水师学生、4名艺徒赴英法德研习造船,13名学生赴英学航海

——摘编自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


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洋务运动第一阶段的主要内容。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局限性。
(3)陈旭麓先生认为,“洋务运动汲取来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十次旧式农民战争更大”。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2019-01-23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湖南省邵阳县石齐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下学期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0年,英国议会下院通过《安妮法案》。《安妮法案》规定在1710年4月前已出版的图书作者或购得此图书出版权利的出版商拥有对该书21年的印刷特权;对已完成但并没有出版的图书或今后创作的图书,图书的作者在书籍出版时可获得14年出版和重印的权利。若在期限内未经作者允许的情况下,出版或重印此书籍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若作者将图书的版权让渡给出版商,那么出版商将同样获得14年的出版及重印权利。14年期满后,如图书作者没有死亡,图书原稿的版权将重新归还作者,作者将会再次获得14年的版权。此外,法案取消了书商公司对印刷行业的多项垄断特权,使得出版行业的自由发展在英国进一步扩大。

——摘编自姚远《英国近代知识产权制度与出版制度的流变》


材料二   从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开始,到1905年止,中国翻详出版了大量著作。在出版的178部著作中有66部自然科学著作,38部军事科学著作,35部工程制造著作,11部医学著作,7部农学著作,21部有关历史和制度的著作。但与日本从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对科学的完全制度化和观念化相比,这种对科学的部分吸取的不足在1895-1984年的甲午战争中充分表现出来。日本的机械化力量胜过了中国的数量优势,这使许多中国人意识到必须在思想上进行更深刻的变革。对许多知识分子来说,他们第一次感到中国的精神参照框架与现代趋向似乎有些不合适、不和谐。与对过去精神权威信仰的减弱相随而来的是对掌握使西方物质强大的科学精神的渴望。

——摘编自[美]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史中的唯科学主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安妮法案》在图书出版方面的规定并说明其历史影响。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日学习西方的差异,并就图书出版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2017-12-13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A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海开埠40年后的1882年,近代中国的第一家股份制公司一一上海轮船招商局,终于打破了外商对航运业的垄断。成立刚10年的轮船招商局已在海外设立了多家分支机构,年利润在160万两白银以上。但是,一个体制性难题渐露端倪。轮船招商局在创办之初就明确提出了“官督商办”的理念。“官督”是官督商办企业的成功之处,但同时也埋下了失败的伏线。其最大的问题是“所有制”问题,即“产权不明”,究竟是官府所有,还是民间所有?如果管理者按商场规则经营,则企业发展顺利;如果以官场逻辑行事,企业很快衰败。1910年冬天,旅居日本的梁启超冷眼静观时局,写下了(《敬告中国之谈实业者》一文,梁氏尖锐指出,中国是立法自立法,是违反自违反,上下恬然,不以为怪。
——摘编自雷颐《清末“国有”与“民营”的激斗》、央视《公司的力量》
材料二          1871年至1873年,岩仓具视使节团历时22个月,访问了欧美12个国家。随行的伊藤博文描述自己是“始惊、次醉、终狂”。明治政府设立工部省,相继建立诸多国营企业。福泽谕吉疾呼:“政府若为了富国,就认为可以做任何事情,与人民从事相同的寻常事业,甚至与人民竞争工商之成败,其弊极矣。”1884年,明治政府将当时日本最大的造船企业、几乎与招商局同期创办的长崎造船所,仅以1日元的象征价格“出售”给私营企业家岩崎弥太郎,这家企业后来发展为著名的三菱株式会社。1890年,国会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日本臣民,其所有权不受侵害。”1916年,《论语与算盘》一书出版,成为日本企业界的“圣经”。作者涩泽荣一从东方的儒学传统中为经商找到了高尚的动机,经商不仅同理想人格没有矛盾,而且还是实现理想人格的最佳途径。
——摘编自央视《公司的力量》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日工业化背景的相似之处及具体途径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解放、制度重构的角度概括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日工业化一败一成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全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赋。

——【元】《木棉歌》

材料二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御制棉花图》是清乾隆三十年(1765)直隶总督方观承以乾隆皇帝视察腰山王氏庄园的棉行为背景,主持绘制的一套从植棉、管理到织纺、织染成布的全过程的图谱。《棉花图》有图十六幅,计有布种、灌溉、耕畦、摘尖、采棉、炼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练染,每图都配有文字说明和七言诗一首,似连环画。书前收录了康熙《木棉赋并序》,是我国仅有的棉花图谱专著。

材料三今自夷人来厦开市,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一卷

材料四清政府中,一些洋务派官员提出自行设厂进行纺织的建议,以作为富国的一项措施。光绪二年(1876年),李鸿章在致两江总督沈葆桢的信中说:英国洋布入中土,每年售银三千数百万,实为耗财之大端。既已家喻户晓,无从禁制。亟宜购机器纺织,期渐收回利源。1878年,在李鸿章和沈葆桢的授意下,候补道彭汝琮在上海成立了中国近代的第一个大型的棉纺织厂。

——上海机器织布局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关于中国古代棉纺织业的主要信息。

(2)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市场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办后发挥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