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部分)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869—1894

50多

500多

1.42

1.41

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此时民族企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战胜利后,一些知识分子注重“经济民主”,他们认为,在大多数人基本温饱未能满足的状况下,谈论自由和民主是奢侈的。正如有人所言:“在我看来,在两种民主不可兼得的今日,一碗饭比一张选票实惠的太多了。”在他们看来,在自由主义经济的私有制下,贫富悬殊无法避免。他们认为,一个合理的经济制度应使社会总生产的分配尽可能趋于平均。而这种“经济平等”的要求,只能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他们以“中间路线”相号召颇有声势的力量。但时人评论,“中间阶层和中间党派在中国政治上都不会有重要地位,也不会起什么独立作用”,后大部分中坚力量接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

——摘编自《新路》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济民主思想提出的国内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济民主思想的主要观点,并予以简要评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1895年后,私人民族企业设厂数量猛增,截止到1913年,新创办的资本在万元以上的私人民族企业是官办企业的5.5倍,总投资额也远远超过了官办企业。在1895—1913年这一阶段,随着外国在华投资的大幅增加,民族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1914年以后,受一战影响,部分外资撤出中国市场,为民族工业的发展腾出了空间。进入20世纪以后……继而在清末民初之际形成了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如荣氏集团、大生集团等。

——据于素云、张俊华《中国近代经济史》等整理

材料二   从1922年开始,上海棉纺织企业率先进行技术改新和管理改革。1922年,南洋华侨郭氏兄弟新建立的永安纱厂,凭借技术优势和经营管理,得以兼并发展。为了增强竞争能力,民营企业开始出现产业集团化。孙氏面粉集团、郭氏永安集团都在这个时期形成规模。……有些企业实现兼并和联营,如火柴制造业,开始是4厂合并,后来组织联营,打败了瑞典、日本的火柴厂。后起的化学工业最引人注目的是范旭东的永利公司,天津制碱厂成功后,永利又办制氮厂,陆续又增建了5个新厂。到1936年,中国工业产品中,纺织、面粉、火柴、橡胶、水泥、酸碱燃料等化工产品,基本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摘编自任世江著《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三   为使战时后方工业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国民政府对民营工矿业采取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先后颁布了《非常时期工业奖助暂行条例》《奖励工业技术暂行条例》等。为保护厂矿设备免遭日机轰炸,工矿调整处采取疏建办法,规定凡制造工作能分开者另设分厂,设备能在洞中使用者,可开凿山洞,移内工作。并设立疏建贷款,在疏建技术上给以指导。为帮助内迁厂矿复工或新建厂矿尽快开工,政府对其货款总计达2003万元,从民国二十八年到三十三年,经济部工矿调整处供应给民营企业的五金、化工、电气等器材、原料总值约563亿元。还制定“技工招募法”,至民国二十九年,已招募技术员工达12164人。此外,还开设了各种训练班,训练新技工。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


(1)根据材料一,析清末民初之际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营企业发展状况。
(3)根据材料三,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