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抗日战争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深刻影响着世界的政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亦为朕所拳拳服膺者。前者,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二 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到1947年,它已有纺锭177万枚,线锭33万枚,布机4万余台,分别占全国纺锭数的39.26%、线锭数的70.7%、布机数的60.9%。1946年生产绵纱42.6万件,1947年增为74.5万件,分别占全国绵纱产量的32%和39%;……战后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独占了敌伪纱厂积存的大量原料,……公司利用雄厚实力,操纵全国绵纱市场,同时承包全国军队用布用纱任务。……这些特权,使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成为一个具有专卖色彩的工商一体的垄断性集团……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与国家银行关系密切。

                                          ——《抗战胜利后形成的国家资本企业集团》

材料三   抗日战争后期……赴美留学的中共党员和“建社”成员,遵照南方局的指示,一面努力学习科学技术,一面广交朋友。1945年夏,董必武到旧金山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会后到纽约主持成立了以“星五座谈会”为代号的“中共在美领导小组”。在该小组领导下,从1946年初到1947年,在美留学、工作的中共党员和积极分子,……在留美科技人员集中的纽约、波士顿、芝加哥、明尼苏达、旧金山、洛杉矶等大中城市建立了“建社”和类似的小型科技组织。随着解放战争的迅猛发展,1948年便开始组织一些科技人员或回解放区参加建设,或到国统区准备迎接解放。从新中国成立前夕至50年代中期,在国外主要是在美国留学或工作、造诣很深的高级科技人员相继回国,形成了一次次高级科技人员回国潮。

——《重庆抗战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和结束战争的理由。
(2)结合所学知识,你赞成《日本天皇停战诏书》中提出的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吗?请列举至少1例史实证明你的看法。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的主要特征和形成的原因。
(4)根据材料三,回答中共南方局派出的留学生在国家发展上的突出作用。
2020-05-04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战时物价波动,事属必然。抗日战争开始时,尚不十分显著。一是此前积存货物尚有相当数量,一时未感短缺;二是上海、天津、青岛虽然沦陷,西南、东南海口,多少仍有输入;三是日本为在上海、香港吸收法币,套取中国外汇,交换中国内地农产物及工业原料,与军事无关的日本剩余商品,仍可向后方走私。进入相持阶段后,情况大变……1938年,国库所入仅为支出的四分之一,军费反而有加无减……与1937年相比,1941年法币发行额约为十倍,物价上涨七十七倍。1944年的发行额为一百八十倍,物价上涨约两千一百倍。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二   抗战爆发以后,重庆物价即呈现不断高涨之势。为此,国防最高委员会设立物价委员会,作为审查物价的最高机关。1939年,行政院相继通过《非常时期评定物价及取缔投机操纵办法》《非常时期取缔囤积日用品办法》等,规定各地官署应会同当地各社会组织设立评价委员会,规定当地日用必需品必须平价购销,应维护生产者、消费者和商人的正当利益,上述规定对物价高涨稍有缓解。194212月,重庆市政府转行政院令,从次年115日对辖区重要市场的物价、运价、工资,一律实行限价,此政策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至抗战胜利前夕,重庆物价指数已经涨到1937年基数的1585倍。

——摘编自周勇主编《重庆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期间物价上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应对物价上涨措施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稳定物价的启示。
2021-12-03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三)历史试题
3 . 卢作孚是重庆人,于1926年创办民生实业股份公司,为中国近代航运业做出重大贡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生实业殷份公司发展概况(1926-1947年)

年份船只吨位(吨)股数航运范围
总计官僚地主资产阶级
1929323030414789……
193544168802390884881占川江航运总额的61%
19374620000351001161413393占川江航运总额的70%
194712058000776566136281546973航线遍及长江各口,并有船只航行于日本及东南亚各地

材料二 民生实业股份公司主要事迹表

1927-1936年民生实业股份公司在竞争中挤了美商的捷江公司,并迫使怡和、太古等外国公司退出川江,基本垄断了川江航运。

193810月武汉失守后,面对恶劣形势,卢作孚亲赴宜昌指挥抢运,经过四十天的奋战,终于在宜昌沦陷前夕,将全部内迁人员和物资抢运到了四川。这次抢运被人们誉为“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

1945年卢作孚赴美国参加国际通商会议,提出了维护我国航运利益的三条意见,获得大会一致通过。

1947年组成了“太平洋轮船公司”,航行于东南亚及日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生实业股份公司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生实业股份公司做出的贡献。
2021-02-20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重庆各类医院创设数量统计表

类别189219111912193719381945
教会医院4
军医院2
私人医院124
公立医院37
总计41513

——摘自秦春艳《近代重庆医院时空分布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阶段概括重庆医院创设数量呈现表中发展状况的主要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棉花在中国堪称纺织原料中的后起之秀。唐宋以来,人们越来越看出棉花作为絮衬和纺织原料的优越性。元代王桢的《农书》对此作了较为全面的评价,说棉花是“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埒之臬苎(xi zhu,麻类植物),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一一摘编自《中国棉纺织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业                       近代英国的棉纺织工厂

材料三   提起郑州棉纺业,不能不提穆藕初(1920年代中国四大“棉纱大王”之一)。穆藕初看到郑州“地当中枢,陕西、山西两省所产棉花之由彼东下者,为数甚巨;且其地介于京汉、陇海两路线之间,东西南北四路畅运,交通便利,销场甚广……”,不由得动了心。1919年,穆藕初集资200多万两白银,成立了郑州豫丰纱厂。

       ……直皖战争后,紧接着是直奉战争,郑州屡屡成为两军必争之地。不管哪路军阀占领了郑州,都要位进纺织厂,吃喝拉撒全要管。更大的压力,来自于洋商。当时的日本纺织巨子,成群结队来到中国,组成联合企业,把中国纱厂冲击得难以立足。……抗日战争爆发后,豫丰纱厂数次遭到轰炸,多数厂房被炸毁,来不及搬走的4000余枚纱锭,都埋在了废墟内。

       ——摘编自石破《郑州棉纺业的四个年代》

材料四 至于采取怎样的实业发展道路,张謇分析道:“(不能)举全世界所有实业之名,一时并举,则须究今日如何致穷,他日如何致富之业。”他根据光绪、宣统两朝的《海关贸易册》指出:“国人但知赔款为大漏卮,不知进出口货价相抵,每年输出,以棉货一项论,已二万一千余万两,铁已八千余万两,暗中剥削,较赔款尤甚。若不能设法,即不亡国,也要穷死。”“是以謇于南洋劝业会时,即发表中国现时实业需用棉铁政策之说。”

       ——转摘自熊映梧《对中国近代几种富民强国主张的评说》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我国的植棉和棉纺织业在唐宋以后迅速发展。推动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在19世纪前期,中、英两国的棉纺织业在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上有何不同?这反映出两国经济形态怎样的差异?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穆藕初在郑州设立豫丰纱厂的有利条件,为什么后来豫丰纱厂又陷于困境?
(4)根据材料四,张謇提出了一条怎样的实业发展道路?综合本题信息和所学知识,试对这一发展道路作出评价。(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020-04-08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一诊模拟考试(重庆一诊)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1895年后,私人民族企业设厂数量猛增,截止到1913年,新创办的资本在万元以上的私人民族企业是官办企业的5.5倍,总投资额也远远超过了官办企业。在1895—1913年这一阶段,随着外国在华投资的大幅增加,民族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1914年以后,受一战影响,部分外资撤出中国市场,为民族工业的发展腾出了空间。进入20世纪以后……继而在清末民初之际形成了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如荣氏集团、大生集团等。

——据于素云、张俊华《中国近代经济史》等整理

材料二   从1922年开始,上海棉纺织企业率先进行技术改新和管理改革。1922年,南洋华侨郭氏兄弟新建立的永安纱厂,凭借技术优势和经营管理,得以兼并发展。为了增强竞争能力,民营企业开始出现产业集团化。孙氏面粉集团、郭氏永安集团都在这个时期形成规模。……有些企业实现兼并和联营,如火柴制造业,开始是4厂合并,后来组织联营,打败了瑞典、日本的火柴厂。后起的化学工业最引人注目的是范旭东的永利公司,天津制碱厂成功后,永利又办制氮厂,陆续又增建了5个新厂。到1936年,中国工业产品中,纺织、面粉、火柴、橡胶、水泥、酸碱燃料等化工产品,基本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摘编自任世江著《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三   为使战时后方工业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国民政府对民营工矿业采取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先后颁布了《非常时期工业奖助暂行条例》《奖励工业技术暂行条例》等。为保护厂矿设备免遭日机轰炸,工矿调整处采取疏建办法,规定凡制造工作能分开者另设分厂,设备能在洞中使用者,可开凿山洞,移内工作。并设立疏建贷款,在疏建技术上给以指导。为帮助内迁厂矿复工或新建厂矿尽快开工,政府对其货款总计达2003万元,从民国二十八年到三十三年,经济部工矿调整处供应给民营企业的五金、化工、电气等器材、原料总值约563亿元。还制定“技工招募法”,至民国二十九年,已招募技术员工达12164人。此外,还开设了各种训练班,训练新技工。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


(1)根据材料一,析清末民初之际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营企业发展状况。
(3)根据材料三,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影响。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材料二   民国初期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称“南洋公司”)产品销售量示意图:

(注:1917年上海厂开工后的产品销售量未计入)

材料三   抗战期间,官僚集团凭借战时专卖制度,利用国家扶持民营企业的低息贷款,兼并民族资本,大发“国难财”。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价格强行买走南洋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这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1940年成立的雍业实业公司,由宋氏家族控股,重点经营纺织业。它在两年内投资18家企业,遍布甘陕两省,拥有纱绽10.6万枚,占到战时后方纱绽总数的44.2%。在国统区的工业中心重庆,1943年的871家工厂,停产者达到270余家。


(1)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等人的主要主张。材料表明他们先后付诸实施的行动有哪两大类?他们“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2)材料二示意图表明,民国初期南洋公司的营业状况如何?这一时期,南洋公司等民族企业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材料三分析其成因。

8 .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做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4.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

——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1)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

2018-06-10更新 | 4734次组卷 | 52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把握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若用下列的词句来概括20世纪40年代后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准确的是
A.“小荷才露尖尖角”
B.“忽如一夜春风来”
C.“脱胎换骨获新生”
D.“荷尽已无擎雨盖”

10 . 材料:三十年代初,中国白银被西方列强大量抢购,经济形势日益恶化。同期,日本企图形成日满华经济区,以推进华北的分离。为此国民政府于1935年11月颁布《法币政策实施法》及《兑换法币办法》,设立专门委员会,办理法币发行等事宜。倪定一切款项概以法币为限,禁止白银流通。……法币的发行一举结束了千百年来货币发行与流通的混乱状态,实现了中国币制的统一。相对于旧的货币体系和制度,能更深、更广、更多层面的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这也是现代经济的特征之一。并形成民族国家经济共同体,在金融方面完成了对日作战的准备,为“增强抗战能力之最大因素。”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位。1937年抗战前夕,法币发行总额不过14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已达5千亿元。到1947年4月,发行额又增至16万亿元以上。1948年,法币发行额竟达660万亿元以上,等于抗日战争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了3492万倍,法币彻底崩溃。

——摘编自《中国货币银元》《民国中央银行货币史•法币》

(1)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的原因和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法币政策变化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