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企业营销无国界,企业家有祖国。爱国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甲午战败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张謇愤于清廷的“昏聩”,时又深忧外资于内地设厂,因此产生“实业救国”的思想。他认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应该奉行“商办官助”的方针以发展民族近代工业。1896年初,张之洞奏派张謇在南通创办了大生纱厂,这就是清末流传一时的“状元办厂”的故事。19011907年,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单位,主要是为大生纱厂服务。在张謇的努力经营下,在辛亥革命前夜出现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张謇的经济事业在1920年前后达到顶峰。

——《中国通史》

材料二   荣氏企业是中国最具有典型性的民族资本企业,主要经营面粉和棉纱,1902年荣氏兄弟开设了保兴面粉厂。19055月,上海掀起抵制美货运动,又促使荣氏兄弟筹设纱厂,成立振华纺织有限公司,1910年荣氏企业从美国进口18部精良的面粉机,年生产能力达到89万袋,1911年辛亥革命后,又在上海创设福新面粉厂,1915年创建申新纱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粉、纱两业空前兴旺,其面粉企业生产能力占全国粉厂的23%,荣家企业纱锭占全国棉纱厂的11%,荣氏企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著名实业家荣氏兄弟》

材料三   1931年以后的10多年,由于日军疯狂侵华,荣氏企业遭到重创,国难当头,荣氏家族成立了抗敌后援会”,发起募捐,并将申新五厂用作国民党部队的驻扎地,抵御日军的侵略。

——《荣氏兄弟的救国路、公益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謇“状元办厂”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謇经营实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大生集团和荣氏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荣氏企业为代表的民族资本主义在抗战期间受到重创的原因。
2 . 平等互惠的国际贸易是促进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时期,东南地区人口增长最快,晚唐至南宋,数十万官僚、军队和中原士民接踵而入于是东南沿海地区出现明显的海洋发展路向,依据区域资源优势,发展蚕桑、茶叶、陶瓷等生产,拓展海外市场,通过商品经济提高当地人口承载力。东南地区海岸线长,海港优良,中唐以后海外贸易迅速成长,到宋朝达到鼎盛。这也是东南经济超过中原的重要原因。北宋中原地区的商品经济也有发展,但是内向型的,自然经济气息更浓。而东南地区经济具有外向型特征,在海外贸易的拉动下,两浙、福建、江西等地的商品经济胜过北方。太湖流域城镇集市密集和广州、泉州成为当时世界一流的外贸港口,就是最好的证明。

--摘编自葛金芳《两宋社会经济研究》

材料二   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

分期

对外贸易状况

1840年至1914年

中外贸易的年均增长率为4.4%.进口物量约增加3倍,出口物量增加约2倍。由于鸦片贸易的猖獗,中国由出超变为入超。外贸中心从广州北移至上海。英国始终支配着中国的对外贸易尤其是进口贸易。

1915年至1931年

中外贸易的年均增长率为6.36%,出口的增长显著快于进口。英国在中外贸易中的绝对优势地位让位于美、日两国。日本一度占中外贸易总额的1/3左右。到1931年,中国自美国的进口占进口总额的22.2%,超过了日本。

1931年至1936年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大幅下滑,年均下滑率为14.7%.美国在中外贸易中居首位。

1937年至1948年

进出口货物无法正常通行,对外贸易剧烈波动,对外贸易总额最低的年份不到4万美元,最高也只达到76万美元。

--摘编自杜恂诚《中国近代经济史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时期海外贸易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总体状况。任选表格中所列出的四个时期中的一个时期,分析该时期对外贸易状况形成的原因。
2020-05-23更新 | 74次组卷 | 2卷引用: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第二中学2019-2020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做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4.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

——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1)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

2018-06-10更新 | 4734次组卷 | 52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固阳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