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二战后民营经济的命运与国民政府的统治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后国营与民营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1945—1947年)


年份产业1945年1946年1947年
国营民营国营民营国营民营
基础工业20.080.023.876.243.956.1
民生工业6.193.927.172.938.161.9
出口矿产100.00.0100.00.0100.00.0

——摘编自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发展史》

材料二   有学者对中国的工矿企业、金融和商业的资本及比重做过统计,认为1936年国家资本与民间资本的比重相差不多,分别为49.21%和50.79%;但1947—1948年国家资本则上升到58.43%,民间资本则相应下降到41.57%。

——摘编自虞和平:《抗战后国家资本膨胀和垄断问题再研究》

材料三   造成战后民营企业陷入困境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如下几点:战后美国商品大量倾销中国,民营企业无法与其竞争……内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加紧了对中共解放区的经济封锁,实行严格的禁运政策,限制物资出镜,在销售市场日益萎缩的情况下,几乎所有民营企业的发展和生存都遇到了极大的困难……由于物价暴涨,一般资本家卖出成品后所得现金往往买不回相应数量的原材料,“虚盈实亏”,这样连简单再生产也不易维持了。

——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1)据材料一、二,归纳其所反映的经济现象。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营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民营经济发展状况与国民政府统治之间的关系。
2018-11-24更新 | 555次组卷 | 4卷引用:【校级联考】江苏省泰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联考期中测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末年上海民族工业品牌

食品日用化学品药品文体用品
“自行车”牌面粉“和合”牌香粉“科发”牌药品“飞艇”牌纸张
“兵船”牌面粉“双妹”牌雪花膏“中西”牌药品“商字”牌图书和印刷品
“双喜”牌罐头食品“凤凰”牌洋烛“涵春”牌中成药
“金叶”牌茶叶
“新字”牌茶叶

——左旭初《百年上海民族工业品牌》

材料二   民国初期上海民族工业品牌

纺织品食品日用化学品药品五金电器产品文体用品
“人钟”牌棉纱“福字”牌罐头“雅霜”牌雪花膏“地球”牌药品“美华利”牌时钟“中华”牌书籍用品
孔雀图”牌印染布“生字”牌糕点“金钟”牌香亚玉兰霜“唐拾义”牌药品“华生”牌电扇“雄鸡”牌唱片
“华字”牌丝绸“双龙”牌茶叶“双斧”牌油漆“龙虎”牌人丹“三胜”牌搪瓷制品“胜利”牌球类产品
“孔雀”牌丝织品“长城”牌卷烟“飞虎”牌油漆
“鹿头”牌针织内衣“宝塔”牌火柴
“鸿翔”牌时装

——左旭初《百年上海民族工业品牌》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民国初期上海民族工业品牌与清朝末年相比的新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上述材料,说说当时我国民族工业有何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社会因素是什么?
(3)以上海民族工业品牌为例,你对当时民族工业的发展有何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4.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   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

——摘编白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并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及其影响。
2022-05-17更新 | 224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2讲近代中国的新方向—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之近代经济与思想文化(练)-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爆发以后,清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外国资本凭借条约的保护,纷纷在中国各通商口岸从事各种经贸活动。他们从向中国输出商品开始,逐步发展到输出资本和在中国设厂经营。西方列强首先选择在通商口岸从事工业投资活动,是因为这些地方有不平等条约规定的特权作后盾,从而拥有许多便利。由于西方列强在通商口岸不断设厂投资,为了配合工业生产的需要,他们相应地建立了许多的配套设施,如金融机构的建立、铁路的修筑、电力的兴建等,从而使通商口岸的工业发展条件不断改善。而当时中国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买办,也选择在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投资。因为在这些地区容易获得各类生产机器、技术及原料。通商口岸工业的发展,产生了集聚效应,从而使工业集中于通商口岸的趋势不断增强。

——摘编自陈宏明《中国近代工业的地理分布及其影响》

材料二   早在1935年,当华北局势日益恶化之际,蒋介石就曾感到“日本在华北似有箭在弦上,最近必有举动”,他认为西南地区的“川滇黔为中华民国复兴的根据地,只要川滇黔能够巩固无恙,一定可以战胜任何的强敌,恢复一切的失地,复兴国家”……因此,虽然在当时的情况下,开发大西南尚不具备条件,但基于西南地区在中国的独特地位,国民政府终于确立了以西南地区为新建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并在以后的短期内,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内迁运动,将沿海工业迁至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

——摘编自吕家毅《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经济政策的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工业分布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国民政府决定工业内迁的原因,并分析该政策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简析影响经济区域分布的因素。
2021-08-30更新 | 15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滚动双测卷-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A卷新题基础练)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与时俱进的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程(狄)遇之。孝公于是布惠……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十九年,天子致伯。二十年,诸侯毕贺。……(秦)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积粟如丘山。

——引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实行国家垄断资本工业政策,建立了大量的政府企业机构,这些工业对民营工业的排挤是战时民营工业难以成长的重要原因。不过,在内战和恶性通胀等大环境下,到20世纪40年代末,无论是民营还是官营工业,都无一例外处于瘫痪或崩溃的状态。

1946年,在中国共产党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之后,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就已经开始。……到1952年年底,除了西藏等部分民族地区和台湾地区之外,全国农村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地改革既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变革,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变革。

——引自《中国经济史》编写组《中国经济史》

材料三   “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一项大政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在功能定位上,明确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着力激发创新活力。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推进自主创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引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国实力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秦始皇陵兵马俑军阵生动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的磅礴气势,结合所学,概括其布局特点。
(2)阅读材料二,概括20世纪40年代末民营工业“处于瘫痪或崩溃的状态”的原因。以解放区土地改革为例,扼要说明“土地改革既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变革,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变革”。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写出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向中国共产党确立这项"基本经济制度”的会议的名称,指出非公有制经济的“功能定位”。②"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回顾历史,写出1985年中共中央确定的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战略方针,扼要阐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重大意义。
2022-01-12更新 | 2680次组卷 | 15卷引用:2022年高考历史真题模拟题汇编—专题08共和国年轮(1949至今)
6 . 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部分)


材料二   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此时民族企业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所示的民族工业的状况,从政治、思想方面分析对我国民主革命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有哪些。
2020-10-16更新 | 192次组卷 | 4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四中2017-2018学年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企业大王”刘鸿生自1920年创立苏州鸿生火柴公司起,其企业发展历程可谓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发展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0年代以后,全国各阶层人民激于爱国义愤,纷起提倡国货,在此爱国热情的鼓舞下,刘鸿生觉得创办火柴工业大有可为,但一开始他有意避开燮昌等实力强的上海火柴厂的锋芒,将自己的厂开到了苏州。苏州离上海很近,信息灵通,1920年前没有一家火柴厂,以此为基点,便于企业的扩展。

——朱小田、汪建红《苏州通史·中华民国卷》

材料二   1928年刘鸿生与中华、荧昌等火柴厂合并成立的大中华火柴公司,对于外国火柴倾销确实起了抵抗作用,避免了被各个击破的危险。这对于改进生产技术、经营管理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总事务所设立了一门技术课,研究火柴头受潮的难题,使品质达到国际名牌“凤凰牌”的标准。在经营管理方面,它也建立了很多规章制度,雇佣员工比较重视其能力。1930年下半年,“大中华”就有了盈余。

——傅国涌《大商人——影响中国的近代企业家们》

材料三   刘鸿生在重庆筹办中国毛纺织厂时,欲向财政部借款。孔祥熙(注:19331944年任财政部长)最后派人转告四个条件:一是必须在一年内开工,否则全部财产由财政部处理;二是开工后如产品为市场需要,国货银行为主的官僚资本集团有优先投资权;三是厂名定为特种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由宋子良担任;四是刘鸿生为总经理,副经理由他们派来的代表担任,并掌握财政权。没有办法,要办企业,这些条件他只能照单全收。

——傅国涌《大商人——影响中国的近代企业家们》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州鸿生火柴公司创办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指出刘鸿生为挽救民族火柴工业所做的努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三所处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生存艰难的原因。
8 .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作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4.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   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

——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
2020-11-18更新 | 222次组卷 | 3卷引用:十年(2011-2020)高考真题历史分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1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猪鬃贸易在近代长期处于洋行控制之下。二战中,美国政府不仅把猪鬃列入战略物资A类,甚至把猪鬃看成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之一。猪鬃还是中方抵偿苏联和英美等国援华贷款或物资的重要战略物资。日军强迫农民将猪鬃交予军方,还以高于国统区4倍的价格走私猪鬃。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规定对各地猪鬃从价格、收购、储存、运销等多个方面进行管制,从而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猪鬃的外运。尽管统制政策产生垄断,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兼顾了行业商人的利益。而且中国方面与苏、美、英直接贸易,不再需要居间谍利之洋行,昔日煊赫一时的洋行销声匿迹。为保证鬃质,一批优良的改良猪也在大后方开始推广。1945年10月,对猪鬃的贸易管制结束,自由贸易得以恢复。

——摘编自陈岗《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猪鬃的外贸统制》等


(1)根据材料,概括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统制猪鬃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猪鬃统制政策的影响。
2020-10-04更新 | 52次组卷 | 2卷引用:卓越联盟2021届高三9月联考历史试题(全国卷)
19-20高一下·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10 . 近代浙商曾走过一条坎坷艰辛的道路。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一八八七年,他(严信厚)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到一八九七年,据九月二十一日《中外日报》,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赵世培等编《浙江近代史》

材料二   1912年由朱谋先、陆仲芳等人集资二万元,在杭州创办纬成丝织公司。纬成丝织公司开办后,集中使用从日本输入的新式丝织机,进行纬丝织绸,展示了浙江丝织业由手工业发展为近代工业的开始。由于纬成公司开办后获利优厚,原来经营丝行、绸庄的商业资本也积极投资新式丝绸工业。当时继纬成之后,陆续创办的丝绸厂在杭州就有虎林绸厂(1912年)、庆成绸厂(1912年)、天章丝织厂(1913年),在湖州有丽华绸厂等。浙江丝绸工业在短时期内进入较快发展的阶段。

——摘编自沈雨梧《辛亥革命时期浙江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材料三   战前浙江的电力工业有110余家,抗战期间损失惨重,如嘉兴永明电气公司事务所的房屋毁于战火,杭州电气公司在国民党军队退出杭城时曾将闸口新发电厂内的机器自动破坏了一部分,以防资敌。到1945年,浙江的机械工业厂家只剩下了22家。

——袁成毅《抗战时期浙江经济损失初探》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1897年通久源机器轧花厂的发展态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态势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浙江新式丝绸工业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资本家主观因素和国内容观条件两个角度,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日本侵华对浙江近代工业的影响。据此,谈谈你对近代中国工业化与民族独立关系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