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大批东部沿海浴江地区的工厂、学校、人口及各种机关向西部后方迁移。这场大西迁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材料一 1933年,约30万件的故宫文物由北平运往上海。1936年12月,变从上海迁转南京。1937年8月,故宫文物事令分三路紧急西迁,经过期北、湖南、河南、陕西、广西等省,辗转万里,于1939年先后到达贵州、四川,并安善保存到抗战胜利。

——摘编自段勇《国宝大迁徙民族文化遗产保卫战》

材料二 1938年,国民政府成立了全国战时教育协会,负责全国各地学校和研究所的迁建工作。1938年2月,由北大、清华、南开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师生穿越崇山峻岭,行程3500里,迁往昆明。学校改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8年间,西南联大关毕业了3882名学生,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

——摘编自宫炳成《略论抗战初期国民政府高校的内迁》

材料三 2.平春。随着国民政府的西机,源源不断的人流涌入宜昌,向四川搬迁的各种大型设备,军工物资、文物等也先后运到宜昌,等候换载入川。当时入川少有公路更没有铁路。惟有走长江。更为严峻的是,自10月下旬起,长江上游只有40天左右的中水位可供较大轮船航行。在这紧要关头,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调集公司的资金、船只和人员,在短短40天内,运送了人员150余万、货物100余万吨,其中包括两万吨空军器材和广东炮厂的物资。之后,西南地区很快建立起一系列新的工业区,构成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命脉。

——摘编自晓真《中国抗战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故宫文物迁移期间国内时局发生的变化。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时期大西迁以西南地区为目的地的理由,并归纳大西迁克服的主要困难。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大西迁的历史意义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浙财团最早的雏形是宁波商帮。“宁波帮”源于宁波而成于上海。鸦片战争后,宁波人开始向上海进军,最初主要从事商业、沙船运输业和钱庄业,19世纪晚期随着西方经济的进一步入侵,“宁波帮”又向近代工业企业和新式银行扩展,在这一过程中,“宁波帮”还扩展该帮成员,其联络对象由宁波籍扩大到浙江、江苏籍,甚至包括安徽籍,因此“宁波帮”演变扩大为“大宁波帮——“江浙财团”。……至中华民国初期,江浙籍人士控制的银行已成为上海金融界最重要的力量,江浙财团至此正式崛起并达到鼎盛时期。

材料二“江浙财团”投资人和主办人大都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有些是北洋时期的军阀官僚,出身于买办,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的产物,不少集团带有较浓厚的官僚买办资本主义倾向,但其民族资本主义成分则是主要的。其代表人物曾表现过一定程度的反帝、反官僚军阀政府的积极性。……又表现了较强的动摇性和妥协性。特别是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胜利,使他们感到恐惧。当蒋介石准备发动“四一二”政变时,许多人站到了蒋介石一边。

材料三江浙财团希望南京政府能够实现国内的统一和稳定,取消外国企业在华的经济特权,虽然蒋介石与其有共同点,但蒋介石主政期间致力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对于江浙财团所掌握的银行业这样的命脉行业,是必定要将其纳入国家的控制下,这在很大程度上侵犯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三十年代随着日本入侵的威胁日益临近,国民政府对经济的统制程度日渐加深,至1935年时,全国2566家银行有1971家被国民政府控制,江浙财团在经济上逐渐失去主导地位,它们中许多银行和企业被兼并,逐步地沦为“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附庸。这种局面的形成,标志着江浙财团开始瓦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浙财团”在近代崛起并达到鼎盛的主要因素。
(2)请你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评“江浙财团”。
(3)联系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归纳江浙财团在近代发展受阻并最后瓦解的主要因素。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天圣元年(1023年),因现实需要,官方成立专门的纸币发行れ构“益州交子务”,将交子固定面额,以铁钱作为发行的准备金,规定了每张交子的使用年限为两年或三年宋朝后期为解决财政困难和军费供给不足的问题,大量增印纸币,准备金却不足,同时将交子的使用期限延长至四年,导致纸币贬值、物价高涨,出现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交子甚至贬值为原来的百分之一。

——摘编自郭政《试论宋朝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

材料二 全面内战爆发后,为了维持战争的庞大开支,国民政府无限制发行纸币。1948年前八月纸币发行量相当于1937年的47万倍。同时,投机商人纷纷抢购物资,囤积居奇,进行黑市贸易。随之而来的就是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从上海的米价来看,每担大米1月份值法币150万元,5月份值580万元,8月份值6500万元。

——摘编自龚书铎《中国近代史1919~1949》

材料三 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财政困难,物价飞涨。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出现物价飞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物价飞涨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稳定物价的措施,并简析稳定物价的意义。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西战争后,美国立即加入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活动。19世纪末,俄、德、英、法、日在中国各有自己的势力范围。美国驻华公使田贝担心地写道:如果容忍列强瓜分中国的势头蔓延下去,“我们就会失去……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但是,当时在中国参加角逐的主要列强的军事力量都远比美国强大。

1899年9月6日,美国国务卿约翰·海向英、德、俄、日、法诸国发出照会,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并要求其他列强“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干涉”;列强应承认它国在本国势力范围内享有同等的关税特权和通商、航运等利益。1900年7月3日,约翰·海向各国发出第二个门户开放照会,声明美国政府的政策是“保全中国领土及行政的完整……世界各国可以获得同等和公正的条件,在清帝国从事贸易”等等。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1946年11月4日,由外交部长王世杰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南京签署《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该条约共三十条,六十八款。美利坚合众国,中华民国,为欲借适应两国人民精神、文化、经济、及商务愿望之条款所规定、足以增进彼此领土间友好往还之办法,以加强两国间悠久幸存之和好联系及友谊结合,受决订立该条约。

缔约此方之国民有在彼方“领土全境内”居住、旅行与从事商业、工业、文化教育、宗教等各种职业的权利,以及采勘和开发矿产资源、租赁和保有土地的权利;并且在经济上享受国民待遇。

此方商品在彼方享有不低于任何第三国和彼方本国商品的待遇,此方对彼方任何物品的输入,以及由此方运往彼方的任何物品,“不得加以任何禁止或限制”。此方船舶可以在彼方开放的任何口岸、地方或领水内自由航行,其人员和物品有经由“最便捷之途径”通过彼方领土的自由;此方船舶包括军舰在内,可以在遇到“任何危难”时,开入彼方“对外国商务或航业不开放之任何口岸、地方或领水”。

——摘编自百度百科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的特点。
(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美国对华政策有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美国角度分析其变化的历史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我国今天的外交活动有哪些启示?
2020-03-26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喀什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做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4.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

——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1)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

2018-06-10更新 | 4734次组卷 | 52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