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民族纺织巨子刘国钧的创业历程和“国钧精神"对目前的创业创新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0年刘国钧创办大成纺织厂以后,他拟出“忠信笃敬”为厂训。公开发表《土纱救国计划书》;高薪聘请留日纺织专家、购置机器设备;实行计件工资、挖掘生产潜力;开发“蝶球牌”、“征东牌”灯芯绒,首创常州机器印花技术;到1937年,企业资本总额增长十倍,被经济学家称为“大成现象”。

——摘编自《刘国钧文集·传记卷》

材料二   1937年9月,大成厂损失惨重。刘国钧将企业迁往内地,与四川实业家户作孚合作,在重庆创办大明纺织染公司。未能运出的纱锭设备被运至上海,他聘请英商挂名董事,开办了安达纺织公司。此外,纺织厂还在重庆、昆明、香港、越南的河内、缅甸的仰光等地设立了办事机构。他的苦心经营为民族纺织工业保存了实力,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汪洋《论民国时期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大成公司响应国家号召捐献50亿元(旧人民币),用于购买战斗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率先参加公私合营,在上海、香港公司的毛纺机器也捐献给国家,产品迅速实现出口创汇。刘国钧热心公益事业,多次将书画、家具等捐赠给省市博物馆。

——摘编自常州市档案馆《大成公司档案史料文献》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大成现象”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刘国钧抗战期间为保存民族纺织工业所做的努力。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后大成公司的举措所带来的影响,
2 . 下图中漫画题为《新欢》,系丁聪绘于1946年5月。对该漫画主旨描述完整的是
A.讽刺蒋介石反动政府投降卖国政策
B.谴责畸形消费观念致使工商业受挫
C.抨击官僚资本趁机恶性膨胀
D.揭示美国欲独占中国的野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图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的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1937.7~1944)。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逐年递增
B.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迅速
C.大后方和沿海工业比例发生很大变化
D.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原因是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
2019-01-30更新 | 2101次组卷 | 25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罗源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荣德生等刊登宣言:“东(三)省沦亡,于今两月,我国民政府迁延无措······且于国际联盟中让步......同人等以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相约”监督政府之外交进行,对于一切有碍于国家利益之行动,共抗争之。“这可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A.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迁就
B.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历史命运
C.近代实业家具有较强的民族救亡意识
D.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采取不抵抗政策
2019-01-30更新 | 2347次组卷 | 51卷引用:福建省闽侯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5 . 一篇发表于1941年题为《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的文章,包括五个主要部分:(一)农产商品化的加速,(二)纯封建制渐归消灭,(三)高利贷制变本加厉,(四)地权集中、农民离散,(五)劳力锐减、熟荒骤增。可以看出该文的主线是
A.生产关系的变革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生产力的发展变化D.金融资本的发展
6 . 从1937年8月到11月,上海一地共迁出民营工厂148家、机器设备12 400多吨、工人2 100多名。有学者将这一时期中国工矿企业的大举内迁形象地比喻为 “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上述材料表明
A.中国形成了平衡的工业布局
B.官僚资本干预经济发展
C.战争使中国工业布局发生了改变
D.近代民族工业大量倒闭
2018-11-13更新 | 712次组卷 | 17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八中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1937年8月,上海等地的大量民营工厂在国民政府的组织下开始内迁,多数厂家内迁地点集中在四川、湖南、广西、云南等省。这反映出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B.国民政府的持久抗战意图
C.国共内战争夺战略资源
D.经济中心已转移到西部
2018-09-27更新 | 104次组卷 | 31卷引用:2015-2016学年福建福州五校高二下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8 .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根据表中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中,与抗战时期的史实相符的是
时间1937.8—1938.21938.7—1938.101938.12—1940.7
迁移方向上海→武汉武汉→宜昌宜昌→川渝等地
内迁企业数量121家304家448家

A.企业内迁与不抵抗政策直接相关
B.民族工业在炮火洗礼中发展壮大
C.东南地区是中国抗战的大后方
D.企业内迁影响近代中国工业布局

9 .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做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年通过的1937年度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4.12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2.22亿元,使整个国防预算达到6.34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材料二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止1938年底,迁到大后方的工厂达304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

——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1)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

2018-06-10更新 | 4736次组卷 | 52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福清西山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下表为1943年国民党经济部发布的“后方工业概况统计”中的部分数据,展示了主要经济部门中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的比例,据此可知
工业部门国营经济私营经济
水电工业89%11%
冶炼工业90%10%
机器制造业73%27%
化学工业75%25%
饮食品工业23%77%
服饰品工业8%92%

A.国家统制经济适应了形势的需求
B.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C.民营资本受到了官僚资本的压制
D.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性加剧
2018-05-25更新 | 283次组卷 | 16卷引用:福建省罗源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