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1 .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 1953
1957
195819621963196519661970197119751976198019811985
年均增长率 4.5% 4.3% 11.1% 3.9% 4.0% 5.1% 8.1%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产品
名称
单位 按人口平均产量 各国为我国倍数
中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原煤 公斤 83.0 761.0 3498.0 4938.0 9.2 42.1 59.9
生铁 公斤 1.7* 84.4 244.5 165.9 49.6 143.8 97.6
公斤 0.9 95.3 376.3 255.2 105.8 418.1 283.6

——《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1958年统计出版社出版)

材料三   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1956
公有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1)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建国初期工业化面临怎样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3)分析材料三,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
2022-07-01更新 | 47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万载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如图反映的是1980年和1990年的中国经济成分统计,图中表格数据的变化说明
A.非公有制经济已占据主导地位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2020-12-11更新 | 437次组卷 | 2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2016届高三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试卷
3 . 由江南机器制造局发展而来的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不仅是中国市场价值最高的超大型国企之一,而且是在世界造船业中的佼佼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机器制造局是自强运动几个兵工厂中,规模最大、预算最多的一个,除了开设当年投资约25万两的费用之外,其后早期主要经费来自于淮军的军费,后来1867年时曾国藩获得许可从上海海关取得百分之十的关税作为制造局的经费,1869年又提高到百分之二十,这相当于每年有至少40万两以上的经费。
制造局最高领导人是督办,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均曾担任,但晚清大多时期是由李鸿章担任,督办以下为行政主管,早期由李鸿章选任冯焌光和沈保靖为行政主管,并由上海道台(1865年时为丁日昌)加以兼督,实际的机械管理方面的工作则多由西方人负责,例如早期的首席工程师霍斯(T.F.Falls)为美国人。
——《中国工业多个第一的江南制造局--说古论今》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江南机器制造局的性质,
材料二:没收官僚资本是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建国以后,人民政府迅速没收了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把官僚资本企业比较完整地转为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并很快恢复了生产。
——2002年版普高教科书《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三:江南制造局诞生于1865年,在中国近代史上被誉为“中国产业工人的摇篮”。现名为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是国内外闻名的江南造船厂,1994年,江南造船厂进入全国百家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行列,1996年顺利实现了公司制改造。目前,她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的控股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船舶造修企业之一,是国家特大型骨干企业和国家重点军工企业,是首批40家国家级技术中心单位之一,全国首批6家技术创新重点单位和16家国外智力引进试点企业之一。
材料四: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2006年,中船工业集团公司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订单量和手持船舶订单量占世界造船市场份额分别达到7.9%、16.9%和11.5%,在世界造船集团中的排名仅次于韩国现代集团,均位居世界第二。
除了三大造船指标外,中船集团公司在最能反映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和盈利能力的销售利润率这一指标上,更是达到了10.93%,不仅比2004年的1.15%和2005年的3.25%有了大幅提升,而且预计超出韩国现代集团近4个百分点,位居世界造船集团之首。
据统计,2006年,韩国现代集团造船完工量、承接新船订单量和手持船舶订单量分别为1230.1万载重吨、2652.3万载重吨、5053.5万载重吨,均位居世界造船集团第一;而中船集团公司分别为602万载重吨、2270万载重吨、3330万载重吨,均位居世界第二,占世界造船市场份额分别比韩国现代集团少8.2、2.8和5.9个百分点。
——《历史铸就的辉煌——寻访江南制造局的成长历程》
(2)从材料二到材料三反应了中船工业集团公司发展的历程,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船集团公司发展的历程。
(3)分析中船工业集团公司取得材料四所述成就的主要原因 。
2016-12-07更新 | 3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江西省南昌一中201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卷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种经济成分比重变化表(单位:%)

年份公有经济非公有经济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
合作经济
公私合营私营(民营)个体经济
195219.11.50.76.971.8
195733.256.47.602.8
197856.242.90.90o.o
199741.933.924.200
20053186100.o
上表是某位同学整理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种经济成分比重变化表,从材料中分别提取一条正确的历史数据和一条错误的历史数据,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论证。(要求: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   1950~1983年部分国家经济数据表(单位:钢万吨;棉布亿米)


——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


请根据表中各国数据的变化,提炼出一个相互关联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主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1-05-27更新 | 401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江西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6 . 下面的图表是对我国新时期经济运行方式在四个年份中的变化情况的描述。图表中的数据变化反映了我国
A.经济体制改革成果凸显B.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C.国家宏观调控难以奏效D.计划经济束缚亟需打破
7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普遍认为,全球范围内出现过四次大规模的制造业迁移。第一次在20世纪初,英国将部分“过剩产能”向美国转移;第三次在20世纪60至70年代,日本、德国向亚洲“四小龙”和部分拉美国家转移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第四次在20世纪80年代初,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技术高消耗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于是,30多年来中国逐渐成为第四次世界产业转移的最大承接地和受益者。

——周亮《全球制造业大转移:看各国之间的差距在哪里》

材料二   到20世纪20年代,英国与美国在制造业领域的差距已十分巨大。当时有官方数据显示,美国的研发支出在国民产值中所占比例高达2.5%,而同期的英国只有2%;美国工程师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3%,大幅领先英国的5%。1929年,英国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是铁路船运、烟酒、纺织,而美国排名前三的优势产业是农业设备与工程机械、车辆与航空器、钢铁和有色金属。英国这样一个志在全球角逐的工业大国,竟然沉沦到依靠烟酒生存。

——周亮《全球制造业大转移:看各国之间的差距在哪里》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制造业国家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三、四次转移对中国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2020-07-10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月考(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8 . 下表是某学者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编订的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和农村人均消费表。该学者意在说明
城市和农村人均消费(单位:元,按当年价格计算)
时间农村消费
(1)
城市消费
(2)
比例
(2)/
(1)
1952621482.39
1957792052.59
19651002372.37
19781323832.90
19801734682.71
19822125002.36
19863528652.46
A.改革推动了城乡差距持续减弱B.计划经济制约了农村的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D.农村的开放提上曰程
9 . 下表显示的是国家统计局调查的关于“国家计划”成分在经济中的比重的数据。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我国
年份国家计划安排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率实行指令性工业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率由国家管理人体物商品占工业总产值的比率
1978年81.3%95.7%97.2%
1998年7.6%6.1%8.3%

A.经济体制调整得以完成B.资源逐渐转由市场配置
C.国有企业负担有所减轻D.所有制形式日益多元化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2020年中、美、日三国GDP折线图


——据各国统计部门/世界银行/联合国统计司


根据材料,任选一或两个国家,结合二战以来经济发展情况,拟定一个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