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6 道试题

1 .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月革命后,苏俄(苏联)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经历了艰苦的探索。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到20世纪中期,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最终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肖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材料二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指出,“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和“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政策分别指的是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共在经济体制上摆脱“路径障碍”有哪些重大举措?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大危机的背景下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发生的怎样的变化?

(3)纵观不同时期各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2 . 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新中国成立前夕,紫砂行业衰落。建国后紫砂壶生产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从所有制变化的角度,概括建国以来宜兴紫砂壶企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计划经济国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实现工业化的背景下才开始工业化进程的,走了一条由国家计划推动、优先发展重工业、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过分追求高速度……片面强调自力更生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则是克服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缺陷和不足,以信息化带动,力求产业结构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外开放和由政府导向的、市场推动型的工业化道路。

——摘编自向琳等《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材料二   工业化的道路没有固定的模式。英国和德国走过的是两条不同的工业化道路。英国是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它开创了通过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以市场机制自发推进工业发展的市场化内生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通过纺织业走向全面机械化、工业化的道路。德国则由其国情出发,走向了一条通过政府主导,以发展铁路业为中心来最终实现工业化的路径。两个国家殊途同归,表明了在工业化的问题上实际不必拘泥于某一具体程序,关键是要立足于自身的情况,寻找适宜的发展道路。

——摘编自晨松《论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道路上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在“工业化道路”策略上的变化。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工业化的道路没有固定的模式”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2018-05-18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年5月2018届高三第三次全国大联考(江苏卷)-历史
4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这样的体制运行了三十多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东西方经济体制都陷入困境,不得不寻找出路。七十年代的“滞胀”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破产。以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为标志,欧美思想界开始转向,形成新自由主义理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个人责任、私人产权、市场制度等价值,表现在经营政策上就是撒切尔主义、里根革命等政策调整,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也放松市场管制。

——摘编自秋风《新自由主义与中国的百年纠葛》

材料二   邓小平早在1979年就指出:要使中国实现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一个是人口多,耕地少。1980年4月,他又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只要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各种方法和手段都可以利用。计划和市场两者“都是方法”“都是手段”,当然都可以用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和影响了广大企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邓小平说:“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邓小平提出:“必须积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

——摘编自魏礼群《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及重大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材料一中的“这样的体制”形成的背景与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东西方改革的认识。
5 . 世界贸易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各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是各国经济实力的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00年到1800年,中国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的这种更为核心的地位是基于它在工业、农业、运输和贸易方面所拥有的绝对与相对的更大的生产力。表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这种位置和角色的现象之一是,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以平衡中国几乎永远保持着的出口顺差。至少直到1800年为止,亚洲,尤其是中国一直在世界经济中居于支配地位。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材料二   1860年各国占全球国际贸易的比例表

——据《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史研究》等资料改编

材料三   ……而首先是美国在战后初期就上升到称霸世界的峰巅。美国是交战国中唯一没有遭到战火破坏的大国,而且通过战争获利甚大,国力得到空前加强。当时,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53.4%、出口贸易32.4%(1947)和黄金储备的74.5%以及世界谷物收获量的1/3。它还是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和债权国。

——摘自《世界当代史》

材料四   


(1)据材料一,概括贡德·弗兰克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19世纪中期的世界贸易发生了什么变化?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期及战后初期美国巩固经济霸主地位的措施。指出这些措施的客观进步作用。
(4)2014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说:“历史将证明,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习近平主席讲话的理解。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工业化没有技术革新,任何变化都不会发生,将来也不会发生。但是在法国,应用科学无疑领先于英国。那为什么法国工业发展的速度远远落后于英国呢?显然,事实在于工业革命也产生于其它原因。某些最为重要的原因是经济方面的,譬如英国农业农场的发展。其它的是社会方面的……譬如18世纪英国人口64%的增长率。

——布罗代尔《文明史》

材料二   社会主义工业化

——摘编《世界当代史》与党的十六大、十九大决议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英国工业革命早于法国产生的优势条件。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改革开放前后两条工业化道路的不同之处,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当前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该注意的问题
2018-04-12更新 | 132次组卷 | 4卷引用: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练习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科教文艺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工业革命有一个非常惊人的“胚胎发育”模式,大多数工业化成功的国家都经历了这个阶段。在16﹣18世纪的英国,乡村企业在当时的重商主义政府支持下实现繁荣;它们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力,以远距离贸易为生产目的。正是这个原始工业化阶段最终在政府正确的产业政策(尤其是全面扶持纺织业)支持下启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用劳动密集型的规模化大生产方式(工厂体制),来生产终端的轻工消费品或小商品并倾销到全球,19世纪晚期,美国、德国采用电力与化工等新技术,大力发展重工业,通过巨型私企有效调控重工业的资金投入、生产规模和产品销售,从而引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中国的改革开放老老实实地从乡镇企业开始补课。1978——1988年,中国乡镇企业数量增长了12倍,生产总值增长了将近14倍,GDP占比从14%上升到将近50%.1988﹣1998年,中国终于在原始工业化的基础上引爆(复制)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遍布城乡各地的劳动密集型工厂应运而生,农民工开始大规模流动,生产了大量轻工业产品,以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从1998年至今,中国政府主导国内、国外大市场建立,以渐进精致的国家行为,通过基础设施升级、高新技术创斯、高铁联网大动脉,逐步克服能源、动力、交通、通讯等瓶颈,开启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中国崛起现象,是人类经济史上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最为壮观的历史事件之一。工业革命到现在接近250年,但目前只有10%的人口生活在完全工业化的国家。如果中国能够完成自己的工业革命,意味着又多了20%的人能够进入现代工业文明。

——摘编自文一《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2)根据材料,指出中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
8 . 近代以来,为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民生幸福的伟大梦想,几代中国人作出了不懈的努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的。这样丰厚的利润,在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材料二   三大改造期间,曾有一位被称为“纺织大王”的资本家说:“五年计划开始了,全国兴建了许多大工厂,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一切实现得比梦想还要快,多么令人鼓舞!没有共产党,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哪能有今天?”

材料三   1984年,邓小平考察深圳特区时,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经济特区就像一个伟大的支点,借助它,撬动中国旧体制的巨石,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实现了中国在20世纪最后20年间的历史大跨越。

材料四   2003年11月,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两周年之际,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素帕猜接受采访时说:“回顾中国经济这两年的表现,我想它超出了我以前最乐观的估计。中国正从世界第五大贸易国转变为第四位,很可能会上升到第三位。我刚刚得知中国的进口总额已居世界第三位,仅在美国、德国之后。”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2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的大生纱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丰厚利润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五年计划”开始实施于哪一年?有何主要成就?
(3)材料三中的第一批经济特区除深圳外还有哪些?在20世纪最后20年间的历史大跨越中,1992年我国对外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

9 .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在近现代史上,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和认识,一直是其制定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并推动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为着挽救祖国的危亡,在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基础上,已经与中国国民党获得了谅解,而共赴国难了。这对于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前途有着怎样重大的意义啊!因为大家都知道,在民族生命危急万状的现在,只有我们民族内部的团结,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1937年7月

材料二“由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基本上扫除了……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材料三(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历史决议》对主要矛盾的表述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不是“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为了发展社会生产,不仅仅要大力发展和提高生产力,还包括要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及其历史意义。

(2)材料二是中共哪次会议的决议内容?决议中提到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分别是指什么?

(3)材料三中有关“主要矛盾”的表述对当时党的政策有何指导意义?为了“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党和政府在十一届六中全会前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4)上述材料可以反映出党的哪些优秀品质?

2018-03-01更新 | 56次组卷 | 2卷引用:2018届高考二轮复习测试专项 专题08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败到复兴的转折点。抗战胜利后,民族复兴之路遭遇到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而(改革开放前长期进行的)经济积累又奠定了后来经济腾飞的基础。

(1)如何理解“民族复兴之路遭遇到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先后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选择上进行过哪两次成功的实践探索?

材料二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崭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人一起迈入21也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复兴之路》解说词

(2)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外交方面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以崭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

材料三“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即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美国是唯一的军事大国,但依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小。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问题,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能与美匹敌的其他国家。”

——摘自基辛格1993年的一次谈话

(3)材料三中所说的“世界新秩序”与“旧秩序”的含义分别是什么?据材料三指出,基辛格认为美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四今天,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趁。世界上普遍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

——《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五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有人担心这个政策会不会变,我说不会变。核心的问题,决定的因素,是这个政策对不对。如果不对,就可能变。如果是对的,就变不了。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

(5)材料五与材料四相比,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设想有何相同点,又有何发展?

2018-02-04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小训练之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