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表是近代中国不同地区的婚姻观念,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上海、广东等沿海城市风气开通,男女接触不避嫌疑,自由恋爱之风日盛。
华北地区的文明结婚程序是:男子向父母公开自己的择偶标准并得到许可后,再由介绍人安排男女见面,双方同意后便可以商订婚约。
广大农村地区依然盛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式婚姻。
A.社会风俗发展不平衡B.对外开放使人们婚姻观念变化
C.国家政策实行新习俗D.近代社会经济地区发展不平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后,伴随中西交流的大规模展开,钟表开始作为生活用品在市面流通。1862年,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钟表对学生作息做出精确规定,此后,各大学堂相继仿效。1876年正式通车的吴淞铁路,诞生了首个列车时刻表。1880年代后,钟点时间已被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的近代企业普遍使用。同时,上海等地的政府机关开始对上下班实行精确的时间规定。到1890年代,钟表在城市的洋行、娱乐房、茶馆等商业机构中,也已被广泛使用。20世纪初,座钟与手表作为时髦的象征已经进入普通中产家庭与内地城市。

——摘编自封磊《晚清都市钟点时间的社会化及其现代性》

材料二   1893年我在乡村私塾读书时,时钟是很难见到的。家塾里当然没有钟……时间是靠日晷来计算的。我的父亲因对西方机械技术感兴趣,1895年在书房置办一座时钟。每当整点报时时,却被当时家里的雇工及村民视为“鬼在作怪”。在乡村,时钟实际上并不必要,因为在乡村里,时间算得再准也没有用处。早两三个钟头,迟两三个钟头又有什么关系。乡下人计时间是以天和月为单位的,并不以分或小时来计算。

——摘编自蒋梦麟《西潮与新潮——蒋梦麟回忆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钟表在中国推广使用的原因。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晚清中国人接受钟点时间观念,分别有何局限?据此指出晚清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3 . 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
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
B.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
C.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
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
2019-07-22更新 | 205次组卷 | 21卷引用:2016-2017学年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局一高高二上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4 . 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 )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
2019-01-30更新 | 1896次组卷 | 36卷引用:2016-2017学年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局一高高二上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材料二2001年8月1日,从那天起,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取消公众电报业务中的特急和加急业务,此举预示传统电报业务正在淡出百姓的生活。北京电报大楼几乎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而今天,这座著名的电报大楼里的电报业务柜台“蜷缩”在一个很不显眼的地方,每天打电报的用户也只有几位。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近代中国社会在哪些领域发生了变化?并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电信业的发展状况?并对出现的状况进行简要评析。

2018-01-18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2017年北京卷)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下图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
谜面谜底
生涯在镜中照相处
海军
成汤国旗商标
为他人作寄书邮达尔文
唐顺宗传位太子立宪
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
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
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
2017-08-04更新 | 2874次组卷 | 50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上之丽芙照相馆。”这实质上反映了
A.剪辫易服难以推广
B.变革心态新旧杂陈
C.传统精华悉心保留
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016-12-13更新 | 384次组卷 | 30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制,下列体现中西合壁特点的服饰是
A.西装
B.中山装
C.长袍
D.马褂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清稗类钞·婚姻类》记述了人们称之为“文明结婚”的新风尚: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 得父母允准, 即延介绍人请愿于女子之父母, 得其父母允准, 再由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 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新风尚”体现在
A.婚俗已不讲究父母之命
B.多数人崇尚西方新式婚姻
C.媒妁之言左右婚约缔定
D.婚姻男女当事人都有发言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互相效仿,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这表明近代中国
A.生活方式变化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B.实现了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C.西装革履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服饰
D.报纸等大众传媒引领社会生活时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