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材料表格提取我国两岸三地法定节假日的相同或不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因。(要求:提取相同或不同信息至少要两个角度)
2022-11-12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现代科学技术与知识日益广泛地进入中国。1858年,王韬就已经认识到“中法不如西法之密”。官方层面的条约签订、外交往来等等,需要以西洋历法作为重要参照,都在一定层面上扩展了西洋历法的使用范围。时人逐渐了解到西洋历法之精髓,此前对西洋历法鄙弃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方维规所说:“由于时人不仅认识到西方已经成为世界政治的中心,也感受到西方在许多方面确实胜于中国,便逐渐对西洋事物怀有一种崇敬之情。”在这种情况下,西洋历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肯定。

——摘编自朱文哲《西历·国历·公历:近代中国的历法“正名”》

材料二   1918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下辖的中央观象台依据国际标准时区制度,将全国规划为中原时区(后改南京时间)、陇蜀时区(全面抗战后改重庆时间)、回藏时区(后改新藏时间)、长白时区、昆仑时区等五个时区,标志近代中国自动、自主地加入全球标准时区制度的行列。但是日本在全面侵华战争时改中原时间为东京时间,五时区制的实施效果颇为有限。……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产生和变化,尽管与西方列强的扩张关系密切,也是近代中国社会生产结构的变化及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后,产生了对精确、统一的社会公共时间的需要。近代民众在社会生活与国际交往中真切地体验到标准时间带来的实惠与便利。

——摘编自封磊《从海关时到北京时:近代中国的“时区政治”及其嬗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洋历法受到关注和肯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五时区制制定与实施的主要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所学知识,分析标准时间的确立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 . 时间既是一种自然存在,也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皇帝表示:朕从来不贵珍奇,不爱玩好,乃天性所禀,非矫情虚饰。粟米布帛,乃天地养人之物,家所必需。至于钟表,不过考察时辰之用,小民无此物者甚多,又何曾废其晓起晚息之恒业乎?尚有自鸣鸟等物,更如粪土矣。

——《清仁宗睿皇帝实录》卷56

材料二19世纪中叶以后,除了“官方定时约会,已用钟表为准,但亦只限于京、津、沪、宁等大都会”之外,居住在通商城市里的商人和与洋行有来往的买办们也开始购买钟表。到清末的最后十年,钟表计时在城市里变得更加普遍。20世纪之后,钟表制作渐趋实用,钟表进口激增,消费人群也有所增加。

——摘编自王尔敏《明清时代庶民文化生活》

材料三 下图为《要有正确的钟》一文节选。

附录:钟的用处很大


现在大家用惯了钟了,而且都想用很精致很正确的钟了。

如果没有钟,火车就不能按时在铁路上开行,尤其是在单行轨上开行来往的车;如果没有钟,轮船就不能把握行驶的时间,也就不能在海里开行了。其他一切办事的人,如果没有了钟,大家不能依时工作,依时休息了。火车、轮船、和一切办事的地方,非但不能没有钟,而且也不能没有正确的钟。

——沈百英《新儿童世界》(1947年第5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嘉庆皇帝对于钟表的心态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晚清至民国时间观发生变化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钟表的普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4 . 家具代表了一种文化形态,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传统和不同价值观念影响了家具设计的多样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式家具的狭义概念指明至清前期材美工良、造型优美的家具,尤其从明代嘉靖、万历到清代康熙、雍正这二百年间,不论从数量还是从艺术价值来看,称之为传统家具的黄金时期是当之无愧的。明代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交易日益盛行,银两的价值也愈高。加上过去实行的“轮班”和“住坐”制,工匠以逃亡来反抗,迫使封建主不得不放弃限制人身自由的榨取方式,逐步准许工匠以银代役。……周起元《东西洋考》序说:“我穆庙(指隆庆帝朱载垕)时除贩夷之律”……明清硬木家具,有很大一部分是用进口木材造成的。……万历时戈汕著的《蝶几谱》,详述可用特制的十三具三角形几,错综变化,摆出一百多个样式来……好事文人已经把家具的使用发展成为一种家具游戏了。

——摘编自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

材料二   民国家具是就风格而言的一类家具,特指开始于清代晚期,兴盛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直流行到五十年代初,以清代家具为工艺基础,在造型和装饰上吸收西洋(少量东洋)风格的一类家具。

——孙光瑞,张学彬《民国家具风格特征研究》


注:图1民国书柜 图2民国建筑(天津梁启超故居) 图3红木广座椅 图4红木酒柜(海派) 图5花梨樟顶箱柜 图6陈列柜 图7棋牌桌 图8沙发 图9民国卧室家具 图10穿衣镜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式家具成为传统家具高峰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民国时期中式家具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43年上海部分名绅富商在城市繁华之地和人群聚集处的街道两旁搭建简易屋棚,其内挖较多的土坑,供路人便溺。19世纪60年代,上海出现了在外国租界兴办的公厕,上海地方社会精英遂起效仿。随着市区公共场所逐渐时兴,新式公用事业相继出现,市民的卫生观念不断增强,市民对城市卫生条件有了较高要求。1894年工部局卫生处投资建了4个公厕。20世纪20年代以后,公厕数量迅猛增长。水电煤气的城市设施给公厕提供了清洁的可能,城市的组织管理不断强化,公厕等公众设施得到较为全面的保障。在运营方面,上海公厕经历了从商办到市办的制度化过程。民国时,上海市政财力有限,政府采取竞标承包的商办方式经营公厕,但出现了部分承包商降低卫生标准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从颁布规范和实施取缔两方面整顿公厕卫生;社团、市民均参与其间,一些行业也参与到公厕的共建之中。

——摘编自苏智良、彭善民《公厕变迁与都市文明——以近代上海为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公厕变迁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近代上海公厕变迁的主要因素。
6 . 家庭和妇女地位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纵观中国女性的生存轨迹,在近代以前的私有制社会中……女性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因而女性只有单一的家庭角色定位,即在家中扮好“贤妻”、“良母”的角色,相夫教子。……这种价值观的形成是长期经济生活、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

——江百炼《论戊戌维新至五四时期的女性角色定位》

材料二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城市多数家庭的成员从工商业、服务业等工作中获取收入,妇女从事职业,拥有经济来源,家庭成员之间人身依附性减少。民国政府新《民法》规定离婚和结婚一样自由。燕京大学女生有96.7%的人赞成“无爱情即离婚”,上海“审判厅请求离婚案多”,而农村家庭中离婚现象则并不多见,甚至“夫可以出妻嫁妻”。

——摘编自张国刚等主编《中国家庭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导致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根源。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家庭变迁的特点,并指出推动这一时期中国家庭变迁的主要因素。
2022-01-24更新 | 156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华师附中省实广雅深中四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西方服饰文化有着不同的化势和魅力,但是也都有着自家的不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服体开始走向创新之略。中国的服设计师们不但继承了传统装造型的简洁流杨、宽松逸的特点,而且还取了西方服饰立体曲线剪的特点,故而新设计的服体变得更有美感、更加贴近身体。当时在“西风东渐”影响下,中西合的服饰或纯中式的服饰逐渐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中山装”和“旗袍”成为这一时期的经典服装。“中山装”一度成为中国学生最喜欢的标准服装之一,而“服饰”则被公认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妇女服装…中国服饰逐渐改变了原有的弊端。如今,服饰复兴,汉服热兴。服装设计师们越来越重视东方元素在服装设计上的运用,甚至在国际服饰文化平台制起一股迷人的东方风。

——摘编自应品洁《浅谈中西方服饰设计的异同》等

(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服饰创新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趋势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方风回归的理解。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陈书·儒林传》记载,南朝时期出身于高门士族太原王氏的王元规,幼年丧父,家道中落,兄弟三人随同母亲寄居舅父家里。当地富豪刘琪为攀上名门亲戚,想以巨资陪嫁,把女儿嫁给王元规。母亲准备答应,王元规却哭着说我们正是因为一直保持婚姻门第,才受人敬重,怎么能够因家贫就非贵而婚呢?结果这桩婚事未成。宋人笔记《萍州可谈》中记载:“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胥”,厚胥钱以铒士人,使之俯就,一娇至千余缗。”

——摘编自(陈书·儒林传》等

材料二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时常有人以学生为对象,调查他们对婚姻问题的看法。1929年,广州《民国日报》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在调查的181名已婚学生中,自己做主订婚的比父母代订的要多,对娇事不满意而想离婚的占44.3%……随着离婚案例的增多,有些人将其视为一种社会问题,但另外一些人则认为它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予以肯定。如《盛京时报》刊发的一篇文章称:离婚是“国人思想发展之结果。婚姻关系人一生之苦乐,形式上虽注重在伦理上之结合,而实际上尤须赖性理之调适,徒有伦理上死板生握,生拉硬扯,未有不发生问题者。今则科学昌明,神权日衰,思想解放之花大开。离婚案件之增加,除非我们认为人类思想发展不是好事,因此非但不容反对,还当原谅,还当援助”

——摘编自郑永福、吕关颐《中国妇女通史民国卷》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古代婚姻观念的变化,并指出这种变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婚姻观念的特点,并指出这一观念形成的背景。
9 . [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

材料一   晚清以来,伴随着西风东渐,星期制传入中国。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视星期制为文明之制,主动仿行。而湖广总督张之洞规定两湖书院的学生只准休旬假(十日放假一日),不得过星期日。1902年至1911年夏,由于清政府推行新政,各学堂、中央各部和地方衙门陆续实行星期日公休制度。1912年民国肇建,南京临时政府“期与世界各强国同进文明”,采用了星期日公休制度。与此同时,星期制也在社会上广为流行,渐成都市生活中新的工作与休闲的节奏。合理的休息与适度的休闲,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人的精神面貌。

——摘编自湛晓白《时间的社会文化史》

材料二   1949年之后,新中国沿用近代以来形成的星期日公休制度。1995年3月25日,国务院发布第174号令,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工作时间,星期六和星期日为周休息日”,自1995年5月1日起施行。利用和过好双休日,对于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消费休闲和社会风尚都有很大影响,从星期日公休制到一周双休,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也为个人自由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摘编自《人民日报》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晚清至民国星期制普及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近代以来星期“公休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021-10-07更新 | 1876次组卷 | 16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外国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段考(四)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宋代,士庶服饰的儒雅化体现在服饰领域的各个方面。以头巾为例,头巾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至爱,往往能显其风雅之情趣。尤其是以某一名士所戴头巾命名者,更是风行于世。如程子巾——相传宋代理学创立人程颢曾戴此巾,故名……宋代士大夫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浓郁的文化意识带进服饰天地,如林景熙诗曰:“爆竹声残事事新,独怜临镜尚儒巾。”在《历代名臣像》中岳飞就是头束幅巾、身着圆领襕衫的儒将形象。因此所谓“儒将”和“儒帅”,便成为宋人品藻军事将帅的一种审美风范。

——摘编自竺小恩《论宋代服饰文化的儒雅化趋向》

材料二   191241日,孙中山在南京参议院解职辞中说:“又凡政治、法律、风俗、民智种种之事业,均须改良进步,(中国)始能与世界竞争。”惟其如此,辛亥革命后的改革社会风习之举,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就具有不可以区区视之的意义。民国初年,有人在《时报》上发表了以《新陈代谢》为题的文章,其中写道:……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爱华兜兴,女兜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服饰文化出现儒雅化趋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服饰变革的特点,并说明服饰变革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