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提出:“社会各阶层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
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场景一   《清明上河图》(局部)

(1)《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汴京清明时节的都市生活。有人说:“《清明上河图》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场景二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
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2)结合场景二中有关信息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走向近代化的原因。
场景三

(六七十年代发行的粮票和布票)
场景四

(3)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我国发行了大量粮票、布票等,当时为什么要发行这些票证?你对这一措施有何评价?
(4)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票证,在市场上现在还能找到吗?为什么?材料四中的券证与材料三中的有何不同?
2010-05-25更新 | 10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09-2010学年江苏淮阴高一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检测
2 . 阅读下列关于“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的相关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满虏窃国,易吾冠裳……今者清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191235日《临时政府公报》29

材料二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梳着小辫走进课堂曾引起学生们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摘编自李玉刚著《狂士怪杰:辜鸿铭别传》

材料三   自袁为总统,野有饿殍,而都下之笙歌不彻;国多忧患,而郊祀之典礼未忘。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吾侪昔以大仁大义铸此巨错,又焉敢不犯难,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1915年《讨袁宣言》

材料四   如图所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2)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看待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
3 . 阅读下列关于“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相关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满虏窃国,易吾冠裳……今者清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191235日《临时政府公报》29

材料二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梳着小辫走进课堂曾引起学生们哄堂大笑,辜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

——《狂士怪杰:辜鸿铭别传》李玉刚著

材料三   自袁为总统,野有饿莩,而都下之笙歌不彻;国多忧患,而郊祀之典礼未忘。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吾侪昔以大仁大义铸此巨错,又焉敢不犯难,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讨袁宣言》孙中山1915

材料四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制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经此次之实验,国中贤者,宝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已明确。吾人拜赐于执行,可谓没齿不忘者矣。然自今已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实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215日),《青年杂志》第1卷第6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在社会习俗、政局演变、思想文化方面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变化?
4 . 史料研习是历史学习的重要途径。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宋太祖诏令开封府:“令京城夜市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宋仁宗时朝廷下令允许民间向街开店。

材料二   北宋中期“坊市之名,多失标榜。”汴梁皇城东北角的潘楼酒店,“其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至天明,羊头、肚肺……野味、螃虐蛤蜊之类讫,方有诸手作人上市,买卖零碎作料,然后饮食上市。”

材料三   




          上海街景一《图画日报》                              上海建筑一《点石斋画报》


                              上海室内陈设一《上海百年》

材料四   1959年中国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


年代195319541955195619571958
增长率(%)30.216.25.628.211.466


请回答问题:
(1)请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核心内容,并说明两则材料在研究宋代商品经济中有什么不同的用途。
(2)观察材料三中的图像资料,说明与古代城市相比,近代上海城市的新变化,并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原因。
(3)有人指出材料四中“1958年的全国工业增长率的数据不可靠。”请你结合所学为该观点提供合理依据,并据此谈谈你对使用史料的看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某高中学生围绕“社会生活的变化与时代的变迁”这一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制作了几张资料卡片。

卡片一广告中的唱卖

(1)根据卡片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是什么?这一现象对社会生活有何影响?

卡片二表格中的生活

(2)卡片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表现在哪些方面?导致这些变化的外部因素是什么?

卡片三图片中的物价

(3)参考卡片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法币不断贬值、人们生活日益艰难的原因。

卡片四史料中的物种

(4)卡片四中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这一历史现象对世界有什么重要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以来,天津以近邻首都、交通便利和临海等优势,进口商品中生活消费品占最大比重;北京长期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形成了以消费为主、以服务性商业为核心的消费型城市,是土洋货巨大的消费市场。京津城市的上述特点使京津市民便于、乐于接受西方新事物,在衣食住行方面容易受到西方的影响。民国初年,京津市民在衣着服饰方面对西洋文明的崇尚愈加明显,服饰质地日益西化,进口呢绒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毛皮衣料,机织细洋布逐渐取代了粗厚结实的土布;上层社会的人们,新潮者穿着西装、中山装,城市工商界人士及乡村绅士仍然穿看长袍马褂,女子服装则以旗袍为主流;一般百姓则穿着圆领对襟的短上衣和不开缝的长裤,妇女穿着圆领右大襟的短襦。还有的人将中西服饰一起穿在身上,显得不伦不类,十分滑稽。中山装和旗袍都是沿用西式服装的价值观念和审美习俗和结合中国人的穿着习惯和传统服装的特点创制而成的,在国际上亦被视为具有中国气派的民族服装。

——孔祥字《“西化”影响下的京津市民物质生活变迁(1912~1937)》


(1)根据材料,指出民国初年京津地区市民服饰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京津地区市民服饰变化的原因。
2021-07-13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农业社会,人们在用时、计时、守时等习惯上比较随意和模糊。钟表普及之前的中国人常用“掌灯时分”“日上三竿”等模糊说法来表示时间。“掌灯”和季节、天气有关,亦和地理位置以及生活习惯有关,反映了深深的农耕文明气息。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比喻,然而多数中国人只是从个人角度来看待时间价值,并没有把这种高尚的时间观推广到社会交往当中去,因而最终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时间观念和惜时的社会风尚。

材料二   清末以后,随着城市生活的变化,中国人对西人情况愈加了解,人们的时间观念随着钟表的普及变得精准化。张謇在《政闻录》中曾特别强调;“最可宝贵者莫如时,愿国人均奋起力求时间上之经济。”新学制规定学堂授课需有定时,一些政府机构在实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工作定时制度。近代中国人新式时间观念的产生并不依靠一种自然的发展状态,而是一个伴随着压迫去强行消化的过程。沿海地区更新快一些,内地相对缓慢;城市更新快一些,农村相对缓慢。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转型时代的生态·生活·生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近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变化,并概括变化的社会背景。
2020-08-17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农业社会,人们在用时、计时、守时等习惯上比较随意和模糊。钟表普及之前的中国人常用“掌灯时分”“日上三竿”等模糊说法来表示时间。“掌灯”和季节、天气有关,亦和地理位置以及生活习惯有关,反映了深深的农耕文明气息。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比喻,然而多数中国人只是从个人角度来看待时间价值,并没有把这种高尚的时间观推广到社会交往当中去,因而最终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性时间观念和惜时的社会风尚。

材料二 清末以后,随着城市生活的变化,中国人对西人情况愈加了解,人们的时间观念随着钟表的普及变得精准化。张謇在《政闻录》中曾特别强调;“最可宝贵者莫如时,愿国人均奋起力求时间上之经济。”新学制规定学宣授课需有定时,一些政府机构在实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工作定时制度。近代中国人新式时间观念的产生并不依靠一种自然的发展状态,而是一个伴随着压迫去强行消化的过程。沿海地区更新快一些,内地相对缓慢;城市更新快一些,农村相对缓慢。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转型时代的生态,生活·生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近代中国人时间观念的变化,并概括变化的社会背景。

9 . 材料一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借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材料二2009年谁最红?小沈阳。“一夜成名是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和媒介发达的综合产物。”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迟毓凯这样认为。如今,互联网大行其道,一方面,造就了一批敢于追求成功、成名的“弄潮儿”,他们敢想敢秀,反映了社会进步带来的个体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造就了一批能够自发营造社会效应的网民,他们借“造浪”实现自我价值,间接满足心理期待。

材料三春节联欢晚会所展示的节目内容作为一种讯息,反映了社会的文化走向与趋势。2009年春晚造星意识的成熟也反映了现代商业社会品牌战略的重要性,植入式广告提高了春晚的商业价值,而这些都源自媒介自身存在的需求与压力。刘谦和小沈阳的走红,和春晚的商业化运作是分不开的……(春晚)本该是一场风格各异的饕餮盛宴,却成为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的重复节目。在一片唏嘘声中,春晚开始思索新道路。2009年刘谦和小沈阳为春晚增添了一丝时尚气息,展示了平民风采。

材料四当时由于帝制倾覆,共和告成,人们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获得了一次大解放。……大多数人主张剪去辫子,谁要继续留辫子,便为社会舆论所不齿。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求时髦”。

材料五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昧,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全国形成了这样的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据王文泉等主编《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导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2)据材料二、三,指出当今大众传播的媒介有什么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四、五,说明当时的中国人的社会习俗和心态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2017-08-08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2014学年河南省周口中英文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

材料二   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三   梁启超曰:居今日之中国,而与人言妇学,闻者必曰:天下之事,其更急于是者,不知凡几?百举未兴,而汲汲论此,非知本之言也。然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请备陈其义以告天下。……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吾推及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

——梁启超《变法通义·论女学》

材料四   以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也因此成为近代妇女解放的代言人。但历史地看,梁启超的“贤妻良母”也难脱传统女子价值观的束缚,也有把女子的价值划在“相夫教子”的狭小圈子之嫌。

——王美蓉《中国近现代不同类型的女子教育目的之比较》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婚恋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所反映婚恋观的成因。
(2)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妇女教育观的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该教育观的影响。
(3)材料四用什么方法评价梁启超妇女观的?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妇女观的变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