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的休闲活动五花八门,一些人去戏院、歌剧院、参加公众演讲和音乐会,参观展览或博物馆,观看板球或足球比赛,……许多工人养成了以酒馆、咖啡馆或其他类似的聚会场合为中心的生活。人们也开始追求知识,据北部博物馆记载:职工自己教授几何学,还有自己的诗人、生物学家等。在市中心出现了“绿地”,旨在提供娱乐活动场所和新鲜空气。

——摘编自舒小昀《从消费角度看英国工业革命》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娱乐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城市,城市文化娱乐生活方式日益走向西化、多样化和现代化,呈现出中西杂糅、新旧并举、多元复杂、不平衡及城乡相互渗透交融等特点,鲜明地折射出近代社会变迁的历程和实践轨迹。比如,随着各种娱乐方式的广泛兴起和人们休闲质量的不断提高,各类新型娱乐场所相继涌现,彰显了多元现代的民众文化娱乐方式。

——摘编自扶小兰《论近代中国城市文化娱乐生活方式之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休闲活动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城市文化娱乐呈现多样化、现代化的主要因素。
2 . (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三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身体没有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的细直。这一种文明的好看,真是如雪之洁,如水之清,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

—摘编自《女学报》

材料二有劝人不要缠足,还有女史张静娴,说缠足是害天理、害人伦、害国事、害人命,——把妇女缠足的弊,都道破了,真说的是,好得很。妹子从那儿起,这足总没好生缠他。

—摘编自《教育与女性》

材料三五千余年兮,进化人群,育蚕始祖溯西陵。女子蚕业学校成,振兴实业之先声。利权外溢兮国民困,优胜劣败在竞争。衣被苍生,组织交明,我曹责任非轻。

—摘编自《女子世界》(1907年7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什么新气象。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新气象的成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三中的歌词,说明女子蚕业学校的办学理念。

(3)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初妇女的观念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农业政策,主要表现为1933年提出的“四年实业计划”和1935年推行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在振兴农业运动方面是“增加农业生产,凡制肥、选种、改良农作方法、活波农业金融、流畅农产送销,悉以合作社为指导并改进之,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的初步目标。一方面增加农业原料之生产量,同时提倡农业之就地加工制造。”共“四年计划”采取之主要方式是“统制经济政策,先以保险业、粮食、棉花、煤炭等重要产业,用政府力量通盘筹划,使其统制起来”。

——摘自陆仰渊、方庆秋《国民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1928年,国民政府发起“改订新约运动”,以求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根据新约,国民政府不断提高进口税率,降低出口税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洋货的倾销,刺激国货的出口,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1929~1933年,爆发世界经济危机,世界市场白银价格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政策,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全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一定的作用,同年,国民政府还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组织建设一批国营企业,这也或多或少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据统计,1936年中国工业总产值比1927年增加80%。

材料三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城市多数家庭的成员从工商业、服务业等工作中获取收入,妇女从事职业,拥有经济来源,家庭成员之间人身依附性减少。民国政府新《民法)规定离婚和结婚一样自由。北京大学女生有96.7%的人赞成“无爱情即离婚”,上海“审判厅请求离婚案多”,而农村家庭中离婚现象则并不多见,甚至“夫可以出妻嫁妻”

——摘编自张国刚等主编《中国家庭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农业政策的目的与措施。
(2)材料二所提1928—1936年中国工业总产值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家庭变迁的特点。
2020-08-1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英国中产阶级充分利用手中掌握的财富以及在地方城市机构中的影响,参与并领导了城市改革。改造后的工业城市,其街道的扩展,照明设施的改进,以及诸如音乐厅、俱乐部及百货商店等公共文化场所的出现,使原本只局限于家庭等狭小的私人空间的中产阶级文化由此得到扩展,形成一种在公众面前展示的公共文化。通过一系列公共仪式活动,中产阶级将阶级、身份的区别以及属于这一阶级的文化、价值观非常直观地表现在公众面前,增强了中产阶级的阶级认同感和阶级凝聚力,进而扩展了他们在这些工业城市,乃至全国的社会影响。

——摘编自王蓓《十九世纪中后期英国工业城市改革与中产阶级公共文化》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中国开启近代国家转型的艰难进程。这一转型过程在国家形态上体现为近代民主共和政治体制的建立,但其内涵却是中国社会的精英阶层对近代国家认同的建构过程,报刊亭、电影院、公园等公共文化场所的兴建及各类文化组织的创办和成长,逐步形成了近代中国的公共文化领域,由此改变了中国社会的知识生产和信息传播的方式。……通过公共文化领域的公共传播机制,沟通社会各个阶层,并培育市民社会,逐步建立起以现代民主宪政为基础的近代国家认同,这为古老中华民族从中古国家转入近代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前提。

——摘编自傅才武《论近代公共文化领域在建构国家认同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文化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公共文化发展的特征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绅士,是指通过儒学教育和科举考试而取得功名、学品、学衔和官职的人,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权阶层。当绅士拜会官员时,无须像平民一样行下跪礼;平民百胜面见绅士时则必须称其为“老爷”。绅士犯罪,官府不可上刑。如果罪行很重必须惩治,首先要革去其绅士身份再行处置。绅士还可以根据品级免除自身或家人的徭役,并且对他们求功名还给予例银或其他津贴。绅士在享有特权的同时也承担若干社会职责。他们视自己家乡的福利增进和利益保护为己任。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兴修公共工程等事务。还负责弘扬儒学社会所有的价值观念以及这些观念的物质表现,诸如维护寺院、学校和贡院等。

——摘编自张仲礼《中国绅士》

材料二   在传统社会,官、绅、民基本利益和权力结构中,无论对于乡民还是对于官府而言,地方秩序的稳定和利益调节,通常都倚重于绅士阶层。晚清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和体制变迁,由于绅士逐渐被推向了基层社会权力的中心,出现“权绅”、“劣绅”,形成了绅、民利益及其关系的冲突和恶化,构成晚清“民变”大潮持续涌动的基本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晚清绅士的来源和出身已呈多元化趋向,出现了绅与商交互渗透的“绅商”阶层,以及向近代知识分子的转化趋势,绅士阶层逐渐分化,对近代中国的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王先明《士绅阶层与晚清“民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绅士的主要特权和职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绅士阶层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2020-03-13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妇人女子原宜深藏闺阁,不令轻见男子之面,所以别内外而防淫欲,意至深也。今乃上海地方妇女……途间或遇相识之人,寒暄笑语,视为固然。若行所无事者,甚至茶轩酒肆,杯酒谈心,握手无罚,目贻不禁……此风日甚一日,莫能禁止。

——摘自《申报》(1872年6月4日)

材料二   五四时人们认为,婚姻自由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恋爱自由。恋爱是“男女结婚的中心要素”,“必定先有恋爱,方可结为夫妇,必定彼此永久恋爱,方可为永久的夫妇”。婚姻自主、离婚自由……“自由结婚与自由离婚并行齐进”、再嫁自由。

——摘编自陈文联《论五四时期探求“婚姻自由”的社会思潮》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代社会发生新变化的原因。
2019-07-18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南州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头巾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至爱,往往能显其风雅之情趣。尤其是以某一名士所戴头巾命名者,更是风行于世。如程子巾——相传宋代理学创立人程颢曾戴此巾,故名……宋代士大夫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浓郁的文化意识带进服饰天地,如林景熙诗曰:“爆竹声残事事新,独怜临镜尚儒巾”。在《历代名臣像》中抗金英雄岳飞就是头束幅巾、身着圆领斓衫的儒将形象。因此所谓“儒将”和“儒帅”,便成为宋人品藻军事将帅的一种审美风范。

——摘自竺小恩《论宋代服饰文化的儒雅化趋向》

材料二   到1912年,民国建立,清帝退位,传统的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被打破,一段时间内,中国人穿什么的都有,以样式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中山装、西装的,也有中西服装混合穿的,颇为滑稽。退位的溥仪也穿西装,梳一头中分,戴金丝边眼镜。其实,在通商口岸的一些商人和市民早已经捷足先登,在服饰上近代化了,一些前卫的女性竞相脱掉保守老式服装,穿起了西式旗袍,配上瓢鞋丝袜,这是当时前卫和时髦的象征。就连有些村民也对洋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洋布、洋伞、洋鞋充斥着农村市场。但那些远离口岸地区的人们,或许是习惯成自然,或许是无资添办,或许是出于对逊清的留恋,仍沿用旧服。

——摘编自张华《民国服饰习俗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服饰文化出现儒雅化趋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民国建立后服饰变迁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服饰文化变迁的认识。
2020-06-21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成立后,政府颁行了男女礼服形制的法令,人们可以按各自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选择服饰。洋装在中国的流行,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与此同时,政府开展了剪辫、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后,国人的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近十多年来,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家庭拥有小汽车在30年前不可想象。今天家庭轿车已成为许多家庭重要的交通工具。文化方面,2011年一项调查表明,国民年阅读量为:以色列60本、日本40本、法国20本、韩国11本、中国4.35本。年人均购书量:以色列64本、俄罗斯55本、美国50本,中国不足5本。

——摘编自焦润明等著《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初年习俗风尚变革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
2020-06-09更新 | 90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萍乡市湘东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5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18-19高一·全国·假期作业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时期主流服饰
1840年前长袍马褂、旗袍
辛亥革命后西装、中山装、长袍马褂、改良旗袍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
改革开放后颜色丰富、款式多样的服装

——摘编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


(1)西装何时传入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苏式服装的流行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服装“颜色丰富、款式多样”的原因。
(3)除服饰的变化以外,请任举一例说明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变迁的具体表现。

2019-05-20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高一历史暑假作业:作业8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