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交通工具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81年之前,铁路沿线和非铁路沿线中小集镇的变化相对较小。在1881——1937年间,华北地区少数工商业大镇出现剧烈的兴衰变动,在铁路沿线和非铁路沿线集镇中,从县均集镇数量和集镇规模来看,前者发展快于后者,而后者的工商业集镇衰落态势比较普遍,并表现出商业衰落与教育和管理发展的非同步现象。

比较同时期同类型华北集镇不同层次的发展,石家庄、唐山、焦作等集镇由于在交通、矿产和工厂等方面的产业集聚力突出,迅速崛起为大型集镇,拉大了铁路沿线工商业大镇与非铁路沿线工商业大镇、工商业大镇与中小集镇在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人口数量与职业构成、社会组织、教育发展与管理体制变迁等方面的距离。正是在不同时段、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多元化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华北集镇差异化与两极化发展的态势跃然纸上。

——摘编自熊亚平《华北铁路沿线集镇的“差异化发展”(1881—1937)》

材料二   晚清民国时期(1876——1949年)修建的铁路示意图(局部)


——摘编自《晚清民国铁路发展史》


根据材料二,论证材料一中华北铁路沿线集镇在全面抗战前"差异化发展"的观点。
2023-02-10更新 | 25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2月仿真模拟(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25年,当时上海已有电车与公共汽车内不准随地吐痰、“禁止抛掷一切食余残皮”的卫生规定和“不准出言无耻”、上下车“先妇孺童叟然后男子”等相关文明要求。这反映了(     
A.城市居民生活观念的变化B.政府对民众社会生活的管控
C.市民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D.交通发展对个人修养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吴淞铁路的拆与建

18766月,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一条从上海至吴淞的铁路,招致清政府的强烈反应。经过交涉,清政府以28.5万两白银赎回,在两江总督沈葆桢的主张下拆毁。

材料一   英国《泰晤士报》载:其处置吴淞铁路一事,人皆知之,中国止进益之党不作他事,止以禁止改变为务。毁弃铁路主议何人,不可得知。闻共有七人,史册内载历来开创有七个圣人,似此可编列“七愚”姓名,传之后世。

——摘自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

电线、铁路皆中国数年后不能自己之事,昊淞则非其地。洋人所以不患亏本者,冀中国许其起卸进出口货物耳,不告而擅为之,于国体有损,即买归中国,断无自乱关章,以开漏税之端。

费钱买之,又必费钱续之,且必仍用其人……任彼自造害也,我买而续之亦害也……并无轻者。

——摘自(清)沈葆桢《沈文肃公牍》

材料二   1898年,在吴淞铁路原路基的基础上又重新筑成了铁路(淞沪铁路),此时距吴淞铁路拆除已过了21年。考虑到清政府也正是这个时候才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铁路,吴淞(淞沪)铁路的拆和建,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化迟误的一个缩影。让国人痛心的是,1898年铁路重建的时候,国家主权的丧失,不仅没有比1877年减少,反而是大大地增加了。

——摘编自苏生文《中国早期的交通近代化研究》

(1)对于吴淞铁路的拆除,材料一中两则史料的看法有何不同,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吴淞铁路的拆与建”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立论正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08年4月,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电车公司颁布了乘车守则若干条,其中规定: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等等。该守则
A.有意贬损中国人道德水准B.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
C.与中国传统习俗发生抵触D.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养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近代有报章载,沪上“西人每于闲暇时,喜乘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下列各项中与“铁轮小车”相关的信息是( )。
A.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出现
B.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
C.标志着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
D.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此发生根本性改变
2020-07-11更新 | 4029次组卷 | 65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大学城实验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
6 . 在近代史上,中国铁路建设经历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清具有代表性的铁路建设一览表


——据崔卫华、杨成林《中国近代铁路遗产的时空分布与遗产价值研究》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有关晚清铁路建设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0-05-09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山东省济南市高三4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中叶以前,山东交通以河运和官路运输为主。大运河的开通大大改善了山东西部地区的商贸环境和条件,促进了鲁西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济宁、临清、聊城、德州等地依托大运河的交通优势,迅速成为工商业繁荣的城市……运河沿岸成为明清时期山东经济较为兴盛的地区。进入近代以来,运河沿岸因交通优势丧失而相继衰弱,昔日繁荣的局面也随之消失。1909 年镇江海关报称:“山东、河南两省来货逐渐减少,向来该两省由运河抵本口之货物,显然已趋向青岛。”明清两代,朝廷实行海禁,山东沿海地区的商贸往来非常有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烟台、青岛、威海等沿海城市的被迫开放,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开始了飞跃式发展,逐步形成以青岛、烟台、济南为中心,以胶济铁路沿线为主干的新的经济中心。史载:“凡山东西部及山西、河南等省之土货,欲输往外洋者,先集中于济南,再运集于青岛。故济南为鲁晋豫三省出口土货最初集中市场,青岛为其出口之商埠。”

——摘编自董建霞《胶济铁路的修建与近代山东经济格局的重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以来山东经济格局的变化,并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如何正确看待这种变化。
2020-04-20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山东省济南第二中学高三3月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清末《违警律》规定,“乘自行车不设铃(铃铛)号(牌)者,处五日以下一日以上拘留,或五元以下一角以上之罚金。”民国时期规定,市公用局管理自行车的检验、登记、核发号牌事项,巡警可以随时处罚不遵守法规的骑车人。由此可知
A.政府加强公共管理
B.崇洋媚外风气盛行
C.自行车已普遍使用
D.民众抵制西方文明
2019-05-23更新 | 619次组卷 | 26卷引用:山东省菏泽部分中学2019届高三5月押题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交通比秦汉时有进步,且为隋宋所不及。交通干路往还交织,干路之长至少应在二万五千里以至二万六千里。唐有驿一千六百三十九所,驿三十里一置。据《元和郡县志》载,上都(长安)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唐代运河的使用,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在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唐朝的域外交通,“入四夷之路,最要者七”,尤其是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最远。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材料二   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逐步代替了车马和帆船,原来因地方荒僻、交通不便而滞留下来的物产能够运出去,变成有价值的商品;大量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商品也得以运进来,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辟相联系的;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总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

——据苏生文《中国早期的交通近代化研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强调:“交通运输是建设中一种先行部门”。经过努力,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建设取得新进展,运输能力有了较大提高。1952年到1957年,新建铁路33条,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25万公里,翻了一番。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年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交通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交通领域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交通建设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