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铁路和公路事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与船运和陆地轨道运输的结合,使社会进入汽船和铁路运输时代。自从英国于1825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以后,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大陆和北美,进而蔓延到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40年的5490英里增至1880年的22.2万英里,1900年达到46.6万英里。

材料二   1895~1904年间,帝国主义列强竞相争夺和共同攫取在中国铺设铁路和开采矿藏的权益,习称“利权争夺战”。据统计,到1898年11月,列强在华共夺得6420英里铁路投资权,其中英国夺得2800英里,俄国1530英里,德国720英里,比利时650英里,美国300英里(1英里=1.609公里)。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铁路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铁路交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到2017年底,全国铁路营运里程达到12.7万公里,其中高铁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的66.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1840—1910年欧美出现筑路高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列强攫取中国铁路修筑权带来的危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铁路交通事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9-07-16更新 | 55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博野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2年德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这一时期美国也提出了建设纵贯全国连接各州的州际国防公路战略构想。1956年国会通过的联邦资助公路法案公布了前所未有的公共工程一一建立全国州际和国防高速公路系统。同时出台法案建立了“公路信托基金”接受专川于公路目的的税收。此条款打破了美国国会不将税收专门用于指定目的的惯例。艾森·豪成尔在德国目睹了高速公路上部队高速移动的情景,认为建设州际公路是提高军队机动性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大力支持该法案。此后经40余年不懈努力,终于建设完成了77万公里的州际高速公路系统,这个系统支撑着这个世界强国的经济繁荣和国民的荣耀。

——摘编自刘瑞波、赵宁《欧美国家高速公路融资模式及其借鉴》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公路建设的投资主体由过去单一的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转变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交通主管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外各类经济实体等。投资方式由过去单一的地方政府公共投资转变为中央地方联合投资、中外合资合作,以及外商独资等多种形式。公路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84年公路建设投资仅22.8亿元,截至2017年底,公路建设投资完成21253亿元,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77.4万公里。高速公路连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全国高速公路网。世界银行对此做出评价,在构建现代化高标准的国家公路网、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促进社会团结方面,中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摘编自徐丽、贺菲菲《缓解制约支撑发展——收费公路的前世今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州际高速公路得以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特点,并分析中国高速公路发展的意义。
2019-03-06更新 | 365次组卷 | 13卷引用:【市级联考】河北省石家庄市2019届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文科综合部分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轿子

马车


轮船


火车


飞机

新旧并存的近代交通工具

材料二   随着大吨位轮船在海上开始取代帆船……铁路网的建设,极大地降低了货物的运输费用,便利了国际间的贸易,使各国的国内市场逐渐汇合成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扩大了世界商品的行销空间

——摘编自黄鲁成《国际贸易》

材料三   晚清社会男子服装呈现出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的景观。特别是风云激荡的辛亥前夜,衣着打扮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服饰习惯,而且代表了个人的某些政治倾向,从而使服饰本身超越了它所具有的文化意味。

——摘编自孙燕京主编的《晚清遗影》


(1)观察材料一,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新式交通工具有何进步之处?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交通运输工具革新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男子服饰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
4 . 交通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一个重要侧面,它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陵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
材料二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蒸汽汽船。他使用从英国进口的万能蒸汽机,驱动客轮在哈得孙河航行,揭开了蒸汽轮船时代的序幕。1811年,英国人利用这项发明也很快造出了自己的汽船。……远洋货轮把英国的消费商品运销到世界每个角落,又把英国所需要的各种工业原料、生活用品运回。交通运输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上各地区彼此隔绝的状态。它迅速地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并加强各地之间的交往,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材料三    1870——1900年的铁路网   单位:千公里
年份全世界欧洲美洲亚洲非洲澳洲
1870年21010593822
1880年3721691751658
1890年61722433134919
1900年760284402602024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四 京沪高速铁路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里程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后,将对加快“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及沿线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沟通交流,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产生重大积极影响。……京沪高铁是高铁技术的集大成者,科技创新造就多个世界纪录。对沿线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带动作用,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                                                    

—— 摘编自新华网等


(1)结合材料一,你认为清统治者当时反对修建铁路说明了什么?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交通工具的发展对世界市场产生的积极影响。
(3)阅读材料三,归纳19世纪后半期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京沪高速铁路的建成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2018-06-28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南宫市奋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人类历史文化发展最具体、最直接的表现。
材料一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领域表现
服饰长袍马褂、①________、旗袍、西装
餐饮中餐与②________
交通工具马车、人力车、电车、汽车、火车、轮船和③________
通讯工具邮政通信、④________、电话

材料二 

材料三 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
相得益彰。
材料四 一些闭塞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1)将材料一中表格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2)材料二中三幅图片是重庆市游自国先生家族先人的老照片,深刻地反映了民国初期人们生活所发生的变化。据图指出其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是什么?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式交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2018-06-20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安平中学(普通班)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25年,世界第一条铁路在英国通车。1876年,英国公司在上海修建吴淞铁路,遭到沿线破产农民和搬运工的反对,最终由清政府赎回拆毁;1879年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因顽固派提出“火车烟伤禾稼,震动陵寝”,铁路“为祖宗所未创,应立予停止,以维国本顺舆情”,而不得不缩短铁路,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并由骡马牵引车辆。甲午战后,列强大肆掠夺中国的“筑路权”,全国相当数量铁路被外国人经营控制。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计划修筑十万英里铁路,但当时军阀混战的形势下,这些铁路建设规划不可能得到实施。直到1949年,全国名义上有铁路21810公里,实际勉强维持通车的仅11000公里,并且主要集中于中东部地区,广大西北西南分布极少。

——摘编自郝瀛《中国铁路建设》

材料二:新中国“一五”计划初期,曾主张基础建设第一,把新建铁路放在首位,由于运量增长迅速,既有铁路运输能力逐渐不能适应,局部地区发生堵塞,从而修改“一五”时期铁路建设的指导思想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对现有铁路进行技术改造,同时逐步扩大铁路运输网,继续改善铁路的经营管理,并相应地培养铁路建设人才。一五计划强调主要依靠本国技术力量,不能有依赖于苏联的想法。经过“一五”期间的建设,铁路面貌焕然一新,宝成铁路、鹰厦铁路等相继建成通车。到1957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支离破碎的铁路网连成一个整体,新建铁路项目全部得以落实。

——摘编自李远富《铁路规划与建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特点并简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期间中国铁路发展的状况,并说明该时期铁路发展的意义。

2018-05-01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校级联考】河北省邢台市清河中学、巨鹿中学,新河中学,隆尧一中等六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摘选自《中国画火车的第一人——王忠良的钢笔画》。



依据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火车的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