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罗斯福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22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2年,罗斯福在马萨诸塞州的一次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说:“当一个国家的贫困和失业人数超过了国家所能承受的范围和程度,那政策的调整只能成为政府唯一的选择,而且是越快越好。”

——《世界现代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1933616日,罗斯福签署了重要的反危机法案,该法案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改革史》

材料三   1933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保障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高德才《世界经济史》


(1)材料二中所说的“反危机法案”具体指什么?据材料一归纳该法案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新政”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
(3)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非功过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2022-08-04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无论是领导层(勃列日涅夫执政)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的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的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勇于冒险的邻邦。(见下图)

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   通过建立“战时共产主义”,将全面战争的概念应用于国内冲突,政府从农民手中获取粮食,确立定额分配制度,使银行和工业国有化,并要求每一个人都出去工作。到1921年春天,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已经赢得了内战,但许多农场变成了废墟,食物供应几乎耗尽。3月,俄国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在重建农业和工业的尝试中实行了某种有限的经济自由。到1926年,工业生产已经超过了1913年的水平,同时农民生产了差不多和战前同样数量的谷物,工农联盟在新的基础上得到了巩固。

——摘编自(美)约翰·巴克勒著《西方社会史》

材料三   柯立芝(19238月至19293月在任美国总统)说:“由于贫穷是罪恶的报应,政府便不应该向高尚的富人征税,以援助卑贱的穷人。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利益之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在危机期间,胡佛总统拒绝救济失业者,他认为用政府拨款救济失业者不仅危害了美国人民生活中极其宝贵的品质,而且打击了自治的基础。为了扭转形势,1933年上台的罗斯福总统选择了政府对经济的强力干预,结束美国人最为珍视的自由竞争,为此许多新政法令被最高法院宣布违宪。但到1930年代末,罗斯福还是使总统职位成为了联邦政府的权威中心,国会再不能像新政以前那样独立行使自身权力,且各州政府明显服从联邦政府。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和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A时段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不同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与美国经济政策变化所体现的国家治理的异同,并分析其国家治理调整的共同原因。
2022-07-21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7年,黄炎培、张謇等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职教社于1918年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正规的全日制职业学校——中华职业学校。该校《设立之旨趣》曰:“鉴于我国今日教育之弊病在为学不足以致用,而学生之积习尤在鄙视劳动而不屑为,致毕业于学校而失业于社会者比比。根本解决,惟有提倡职业教育,以沟通教育与职业。……故特设此职业学校。”该校之办学主旨在于“一方面在使无力升学之学生得受适切之教育,以为职业之预备;一方面在辅助各种实业,以增进其生产能力。”……据统计,仅1929年这一年,中华职业教育社人员就组织进行了各种职业谈话1521人次。与此同时,职教社还与南京、重庆等地青年会联合设立职业指导所,在当地展开了大量的职业指导活动。

——摘编自吴国荣《中华职业教育社与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材料二       在罗斯福新政期间,多个救济机构中都有涉及职业培训,并在联邦资金上给予支持,通过开展职业培训,帮助失业者更好更快地获得工作,有尊严体面地拿到薪水。国会也看到了职业教育在保障社会就业和社会稳定方面所具有的经济优势,因此对《乔治-埃利泽法案》和《乔治-迪恩法案》的通过最终给予了认可。……在大萧条期间,这些新政救济机构开展的职业教育培训,极大的丰富和补充了学校的职业教育,这些新政救济机构开展的职业培训课程在时间更既具有灵活性,通过开设非全日制和夜校课程,保证了学员可以在业余时间参加职业再培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同时,这些职业培训课程也更加具有实践性和针对性,学校内的职业课程偏向理论和学术型课程,受学校场地和设施所限,实践性的训练较弱。

——摘编自李纯童《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美两国当时发展职业教育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美国大萧条时期与中国近代的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同特点。
(3)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情况。
2022-07-18更新 | 141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早在汉代就出现过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发明,如代田法、耧车等,这些发明都是适合大面积的土地生产需要而出现的。但是这些农具在中国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一些先进技术和设备,往往得不到普及和推广。明清江南地区落后的铁搭取代了先进的江东犁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江东犁用牛耕田,“一牛可抵七至十人之力”“中等之牛,日可耕十亩”。铁搭的工作效率大大低于牛犁,翻地大约“人日耕一亩,率十人当一牛”。明清中国江南地区农桑业极其发达,大量土地用于栽桑种田,养牛的空间逐浙狭小,养牛成本上升,贫困农民无地养牛,造成畜力严重不足,“吴郡力田者,以锄带耜,不蓄牛力”。

——节选自宋应星《天工开物》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二   (英国)圈地后,地主侵吞了大部分的土地,把此前零散的田产整固到紧凑的联合农场里,并能圈占从前受社区规章制约的土地,从而把它们归于个人的管理之下。18世纪的英国,城市人口增多,农村人口减少,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供应,既有改进技术、提高集约化程度的要求,也有劳动生产率的要求。1701年塔尔发明了马拉谷物条播机,1731年,他在一本名为《马拉中耕农业》的书中公开了他的发明,条播机不仅是英国产生的第一台真正的播种机械,而且也是英国农业向废除手工劳动所迈出的重要的第一步。1828年贝尔发明了马拉收割机,此外还发明了以蒸汽为动力的饲料粉碎机、干草切割机、甜菜切片机等等。

——材料摘编自高辉《明清江南的农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兼与英国农业的比较》

材料三   国会于19382月通过了一项新的《农业调整法》,此法规定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的生产者规定生产定额,并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为防止生产过剩,价格猛跌,政府还给予贷款,以便农民将准备出售的农产品暂时贮存,以待善价。

——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业技术应用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前后英国农业生产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时期农业政策调整的内容和影响。
2022-07-11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重商主义学派是现代早期经济学的主导学派,产生于15世纪,全盛于1617世纪,瓦解于18世纪下半叶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兴盛时期,……重商主义的第一个观点是强调积累金银货币和对外贸易的重要性,把金银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认为国家的繁荣依赖于资本(贵金属)的供应,贸易的全球规模是不可改变的,贵金属所代表的资本量可通过多出口少进口来增加,认为财富的真正源泉是对外贸易,要获取更多的金银财富只有通过出超实现,因此主张在国家的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认为维持一定的顺差是对国家有利的。

——张学博《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启示》

材料二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他提出了新的解决办法。……他认为,萧条的根本原因不是供过于求,而是需求不足。因此,他主张,政府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降低利率和刺激投资等方法来刺激经济。他还建议政府进行公共设施建设以提供就业岗位,并通过税收政策重新分配收入。这些干预能降低失业率,提高消费者的需求,最终带来经济的复苏。

——杰里·本特利著《新全球史》


(1)据材料一概括16、17世纪欧洲重商主义学派的主要主张。并运用相关史实说明这一时期英国采取重商主义经济政策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凯恩斯解决萧条的代表作,并结合所学指出“他还建议政府进行公共设施建设”在罗斯福新政中的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对当时美国产生了那些积极影响?
2022-07-10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早期资本主义阶段,形成了古典自由主义,其学说的代表人物为亚当·斯密。随着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社会化生产不断扩大,垄断资本主义出现。古典自由主义终结于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主要代表的凯恩斯主义开始大行其道。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70年代,行政干预、提升政府在维护个人自由及市场经济方面的作用被人们广泛接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2001年网络泡沫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及随后的欧债危机,更是打破新自由主义神话,让美国模式威信扫地,使人们的信心发生彻底动摇。

——摘编自徐飞彪《美国乱局背后的新自由主义衰落》

材料二 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期间,商品货币关系基本被取消。但落后的生产力条件和普遍的小农生产,导致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设想难以实现。列宁推动实施了恢复商品货币关系的“新经济政策”。苏联迅速推进了农业集体化和计划经济,形成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在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斯大林重新确定了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作用范围,即众所周知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只存在于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之间。1956年的“秘密报告”后,赫鲁晓夫推动的经济改革使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出现松动,在社会主义阵营反思苏联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讨论重新形成。

——摘编自王立胜《科学理解唯物史观中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三次争论及其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并指出罗斯福调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苏联)经济政策的演变情况,并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
(3)根据材料一和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计划与市场对经济发展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面对滚滚而来的黑色尘暴及其引发的土地资源危机,美国一些学者呼吁人类必须从维护生物共同体的整体性、多样性出发,去尊重和保护自然。1933年,罗斯福政府成立了临时性专门机构——土壤侵蚀局。1933年国会颁布的《农业调整法》规定农场主将耕作总平均亩产量的15%退出生产。1934年《琼斯—康纳利法》将减产范围扩大到裸麦、高粱等。1936年国会通过相关决议对主要农产品实行生产控制,1936年国会颁布的《土壤保护和国内配额法》将农作物分为消耗地力和增强地力两大类。1938年国会通过新的《农业调整法》继续实施耕地面积削减计划。该法对耕作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地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新政”的农业专家们还引导农场主改进耕作方法,学会科学种田,对土地进行科学管理。

——据王向红《罗斯福“新政”的土地资源保护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农业“新政”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农业“新政”的作用。
2022-07-10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7-1938年,农业国对工业国的关税,匈牙利由31.8%增至42.6%,保加利亚由75%增至90%,西班牙由62.7%增至75.5%;工业国对农业国的关税,德国由27%增至82.5%,法国由19.1%增至53%,意大利由24%增至66%。美国脱离金本位制,英镑贬值30%。这对于用黄金、美元和其他未贬值货币计算的进口品和出口品的世界价格都施加了下跌的压力……美国的贬值措施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日元在英镑跌价后,立即贬值。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罗斯福上台时,美国金融系统已几乎完全瘫痪。1933年3月6日,罗斯福援引“对敌通商法”,宣布银行休假四天,开禁止支付和出口黄金。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该法案授权复兴金融公司(1932年美国政府创办的金融机构)购买银行偏好的股票,允许联邦储备银行借款给非联储成员银行的州属银行。6月,《1933年银行法》签署,它加强了联邦储备局对其成员的监控力度;授权给联邦储备委员会,使其能够为成员银行制订最高利率。1934 年,又通过《证券交易所法》,明确了政府对交易所的管制,防止弄虚作假。

——摘编自李世安《大萧条时期的美国金融改革及影响》

材料三:1943年-1944年,英美经过多次讨论谈判,商定了充满妥协的方案(布雷顿森林体系)。第一,在汇率上兼顾了稳定性与灵活性。……第二,在帮助会员调节国际收支平衡上,英国向美国让步,英国和美国都认为,当某个国家因为临时性的投机干扰,或周期性和短期性的经济失衡造成国际收支不平衡时,为了整个系统的稳定,应该给予这个国家必要的帮助。第三,双方同意取消贸易和外汇管制。……为预防资本流动对一国收支的扰乱,在某种情况下,特别是当一种货币被确定为稀缺货币时,成员国可以对这种货币实行差别性的外汇管制。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上出现的现象。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金融改革的内容。
(3)根据材料三,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
9 . 罗斯福新政是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阅读材料:

材料一   1500多万美国人——占全部劳动大军的1/4强——绝望地从一家工厂的大门踯躅到另一家工厂的大门,去寻求已不复存在的工作……惊恐的储户包围着银行,徒劳地试图在银行关闭或破产前提取一生的储蓄……衣阿华州的农场主把卖不出去的牛奶倾倒在公路上,把玉米和小麦当燃料烧掉。

——解力夫《二次大战三巨头(二)身残志坚——罗斯福》

材料二   《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要通过发展产业组织,促进各同业团体之间的合作行动,以提供普通福利;要在适当的政府制裁和监督下,引导和维护劳资双方的联合行动;要淘汰不公平的竞争惯例;要使各产业的现有的生产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要取消不适当的生产限制(暂时有需要的除外)。

——王春良编《世界现代史文献与要论选编1900——1988

材料三   罗斯福在一次谈话中说:“在救济工作中,我们是同有正当自尊心的美国人打交道。对他们来说,单纯的施舍会伤害要求保持个人独立的一切本能。大多数美国人都想为他们所得到的东西付出点什么。”

——解力夫《二次大战三巨头(二)身残志坚——罗斯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美国面临的严峻形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胡佛政府为此采取的经济政策。
(2)据材料二归纳《全国工业复兴法》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颁布的主要目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救济工作”的方式及其影响。
2022-07-08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万载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作为一个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材料二:罗斯福并不比胡佛更懂得宏观经济学的奥妙,更不能未卜先知,他和胡佛一样都信奉“自由经济”,而不像一些人所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凯恩斯主义者。罗斯福比胡佛优秀的地方主要在于不是抱着自由主义的教条不放,而是千方百计去减轻灾难,顺时而变。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做点什么总比什么都不做好”。

——摘编自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罗斯福新政评价及启示》

罗斯福实行新政时,前总统胡佛攻击新政是“敲富人竹杠”“社会主义异端”,一些报纸也写罗斯福,称《社会保障法》是抄自《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编自《苏联兴亡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及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罗斯福新政受到什么经济理论的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1920年苏俄怎样的政治形势?1921年列宁实施的“围攻的方法”是指什么?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和列宁新经济政策有何相似之处?
2022-07-07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