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福利国家的出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后,联邦德国逐步建构起完善的“福利国家”,如1950年恢复养老保险制度;1951年制定解雇保险制度;1952年制定战争损失补偿法和孕产妇保护法;1954年制定儿童金法;1957年把养老金制度推广到农村;1960年制定联邦住宅补贴法;1969年颁布联邦教育法、劳工促进法、职业培训法;1985年实施子女抚养假制度;80年代科尔政府对部分高收入者实行强制性无息借款,总额约25亿马克,用来扩大住房建设,以帮助解决缺房者的需求,等等。联邦是社会保障体制的监督者,立法制定者,费用提供者。州一级是社会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主要资金提供者和许多具体职能的执行者。官方预算的社会保险开支,1950年是76亿多马克,1970年将近404亿马克,1986年达到4434亿马克。到70年代前期,经济出现“滞胀”,失业者增加,人口出生率下降和老龄化加重,社会开支增长快于经济增长。

——整理自吴友法等著《德国通史·第六卷》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德国“福利国家”的特点。
(2)效率和公平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兼顾的两个问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效率和公平”,评价德国的“福利国家”。
2022-05-15更新 | 285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届新高考历史考前冲刺卷(重庆专版)
2 . 儿童福利的演变

材料一   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教会及慈善人士通过建立孤儿院、儿童救助站等福利机构对儿童予以救助。但在工业革命后,由于城市中孤儿和弃婴数量的增多带来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机构养育也因其缺乏家庭养育氛围等种种弊端遭到诟病。因此,自19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城市中的贫困儿童开始基于反机构化、反城市化的理念被安排到农村家庭去。然而进入20世纪,特别是经济大萧条对美国社会福利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前人们认为社会福利主要依靠自救与互助的想法被抛弃,民众要求政府担责。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颁布,以法律形式正式确立了对儿童权利的保护。

——满小欧《美国儿童福利政策变革与儿童保护制度》

材料二   战后以来,英国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许多人认为这是一项值得自豪的成就。……出生:*贫困的母亲可获得附加补助加上一次性补助。每个婴儿出生、医药费平均为1150英镑,全免。儿童时代:(16岁以前)每个儿童每星期得6.85英镑津贴。贫困失业家庭11岁以下的儿童每星期得9.60英镑津贴。*未失业贫困家庭可获得家庭收入补助。小学和中学教育免费。*有的儿童可享受免费牛奶、午餐。(注:带*的为政府打算取消的项目)

——洪江《“从摇篮到坟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孤儿援助方式的变化,分析20世纪30年代美国孤儿援助观念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的欧美儿童福利。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朝 至汉代,统治者都曾大兴“常平仓”。隋朝后,官方“社仓”带有强制性。隋文帝下诏各州百姓及军人“输粟储仓”,如当地出现饥饿贫困者,以社仓赈济百姓。宋代设


“常平仓”“惠民仓”“广惠仓”等,有济贫、恤孤之用。明朝规定,各州县必须立东、南、西、北四仓,每年储米粮,储备满两年的量,仓由“笃农”专人掌管,民户出谷多者,可免征税两
年或补授官衔。清朝时也有社仓、施粥厂等做法。汉文帝时期“赐天下孤寡布帛絮”,南朝时期“孤老鳏寡不能自存者,咸加振恤”,宋朝曾“诏募民修农田水利”,清代地方常举办义学、施医局、埋葬厂等,进行社会救济。

——据郭亚雄《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及其行为探究》

材料二   二战后,欧洲发达国家经济发 展迅速,在创造巨大财富基础上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国民即使遭遇年老、疾病和失业等困境时,仍能过上温饱无忧、不失


尊严的生活。这种重视社会平衡发展的欧洲模式被称为“福利国家”模式。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发达国家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经济增长乏力给其福利制度带来很大压力和考验。该时期,失业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摘编自唐虹《欧洲福利国家的困境与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西方“福利国家”面临的困境。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2023-02-13更新 | 135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021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凯恩斯认为,在自由资本主义下,仅靠私人经济是不能达到最大化的,期间需要国家出面来弥补和干预,以使国民收入全部用来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的最大化。

——何正斌《经济学300年》

材料二 1973年危机以后,如果继续按照凯恩斯的办法去扩大社会需求,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减少失业,就势必会加剧通货膨胀,并造成严重的物价上涨,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果反过来实行缓和通货膨胀和控制物价上涨的紧缩政策,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失业人数,甚至会加速触发新的经济危机。面对这种病症,凯恩斯主义一筹莫展。

——高德步等《增长与变革——二十世纪的国际经济》

材料三 一般来说,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其失业保险规定:凡出于年老、残疾、疾病、分娩、工伤、失业等原因而全部或部分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国家将提供一定的社会津贴(在高福利的瑞典,失业工人领取的失业津贴相当于原工资的90%,而且可以领取300天)。

——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


(1)指出材料一中凯恩斯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在二战后对这一理论的实践。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经济的“病症”和各国政府的解决办法。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进行简单评价。
2021-03-19更新 | 179次组卷 | 1卷引用:备战2021年高考历史纠错笔记-专题10一战以来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战后初期, 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组织工会并举行大规模活动的高潮,取得了重大成就。日益高涨的工人运动所造成的压力成为杜鲁门推行“公平施政”的重要因素,也是日本战后通过劳工立法、给工会活动自由的主要原因。20 世纪50-60年代,工人阶级以大幅度提高工资为斗争目标,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斗争,也获得了较大的成功。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工资在1948-1970 年间有明显的增加,美国、日本、 联邦德国、法国和英国的工人工资增长率分别为: 48.2%、 289.7%、242.2%、120.4%、46.1%。 同时,工人运动推动了社会福利制度的广泛建立。战后工人运动的高潮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进入80年代后,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劳资关系法律体系和制度体系的相对完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逐渐转入低潮。

——摘编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的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转入低潮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公开保证将承担起不让任何人挨饿的责任。1933年,罗斯福签署《联邦紧急救助法》,并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负责直接供应救济物品和以工代赈。1935年又通过《社会保障法》,规定了对受保人及其家属提供适当的保健和医疗服务等内容,力图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颁布《经济机会法》,推出了许多提高贫民能力的培训项目,尤其是那些受到歧视的黑人。20世纪80年代,里根总统实施大幅度的减税,以刺激投资,增加就业;同时,又大幅度减少政府的福利和救济开支。克林顿时代通过的《个人责任与就业机会调整法案》,大幅度减少用于直接资助贫困家庭的资金补助的比例,增加鼓励和帮助人们参加工作、自谋生路的资金比例。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扩大和完善,已经发展成为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

——摘编自冯英、聂文倩《外国的社会救助》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社会救济制度按照“生产自救、节约度荒、群众互助、以工代赈、辅之以政府必要的救济”的基本方针。1951年,对于企业职工,财务部颁布《劳保条例》规定,保险经费来源为企业,职工无需缴纳保险金,保险的管理单位为工会。对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等国家工作人员实行供给制,由国家定额和统包统配,不实行《劳保条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

——摘编自《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社会保障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保障的特点,并说明中美两国政府在社会保障方面共同的现实意义。
7 . 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各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1年,德国完成民族统一后,面临着南部各邦分离主义势力的威胁;同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化,社会主义运动不断高涨,直接危及德意志帝国的政治根基。为了消除来自两个方面的威胁,以俾斯麦为首的帝国政府一方面在政治上采取高压政策;另一方面则积极制定各项社会立法,企图用“怀柔政策”来消弭社会主义运动的锐气、强化中央政府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领导职能。俾斯麦敦请国会于1883年通过了“医疗保险法”。1884年,德国议会又通过了“事故保险法”,对治疗费用和长期失去劳动能力者的救济金问题作出各种规定,如由于工伤事故而丧失劳动能力者,前期由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各项费用,其后的费用和救济金则由工厂医疗保险基金和雇主支付。1889年,德国又颁布和实施了伤残保险和养老保险法,该法令规定:老年保险费用由雇主和工人各出50%而在服兵役期间则全部由国家支付。1911年,德国正式建立了全国性的保险法典,使参加各种保险的人数达到1360万人并把长工、农业工人和临时工统统强制纳入保险体制。

——微博作者《社会保障体制》

材料二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过程一般认为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年以前,即传统的社会保障发展时期;第二阶段为1978年至1992年,即反思传统社会保障和探索新的社会保障时期;第三阶段为1992年至1998年,即新的社会保障选择时期;第四阶段为1998年至今,即新的社会保障机制建立与完善时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保障日常工作的依据只是社会保障的相关条例、通知、暂行或试行等行政规章,直到2010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颁布,才为社会保险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持相较于德国比较顺畅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历程,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过程缓慢且曲折

——阳秋林《中德社会保障体系的比较及经验借鉴》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德国建立社会保障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代德国社会保障的建立对中国社保改革的启示
2021-12-18更新 | 15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历史试题
8 . 【劳动关系与时代发展】

材料一   英国1799~1800年颁布的《劳工结社禁止法》和法国1791年的《夏勃里埃法》是禁止工人结社、罢工的代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工会代表劳工与雇主谈判的方式开始在部分国家部分企业出现,并逐渐成为影响劳资关系的足够强势的力量。1871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部工会法。针对大萧条,罗斯福政府颁布了《产业复兴法》,1935年通过的《国家劳动关系法》进一步确认了工会的权利。工会活动受到战争的影响进入低潮,工会、雇主和雇主协会反复不断地冲突、协调与和解,力量越发地步入均衡的格局。

——摘编自蒋文振《浅论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二战后,劳资之间大规模的激烈对抗冲突大为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日常的、规范的、有组织的行为,如劳资协议制度、集体谈判制度、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等。1999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安南在瑞士达沃斯召开的世界经济论坛上提出了企业界的“全球契约”,全球契约的目的是通过集体行动的力量,推动企业负责任的公民意识,从而使企业界参与应对全球化的各项挑战。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加入全球契约。

——摘编自王晶《西方国家劳动关系调整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至二战前西方劳动关系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劳动关系发展的原因。
2022-11-13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面对辽阔疆域,在地方管理上最重要的制度创新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材料二   实际上,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鸦片战争时,在侵略中国的英国人心里,中国当时的制度是极为优越的,曾考虑以后英国是否也要采用。各种议论的结果,同样在英国也确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今天已经广泛普及。             

——摘编自《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文官制度与中国科举制度的异同。

材料三

西





英国1948《国民救助法》《国民医疗服务法案》,建立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福利体系;1990年《国民医疗服务和社区护理法案》;2011年《医疗和社区健康服务法案》
德国1957年颁布《农民老年救济法》,开始建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1972年建立农民医疗保险体系
法国1952年为农民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1960年将医疗保险覆盖到农业从业人员。

(3)材料三中的内容反映了西方国家二战后资本主义出现了什么新变化?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哪些特点?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序言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2021-01-16更新 | 16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家庭养老,即由家庭承担赡养老人的功能。在东方国家,老人与他们的孩子居住在一个大家庭里,家庭中的所有成员,包括老人与孩子,都用各种方式尽其义务。

北魏时期,政府为保证老人有儿女所养,首创“存留养亲”制度。其规定,如果犯人(犯罪极其严重的除外)的直系长辈老无所养,则国家应当对这个犯人减刑或刑罚缓期执行。在特殊情况下,为了达到赡养老人的目的,可以赦免一些罪行不太严重的犯人。到了清代,家庭养老的法律规定相当严苛,其中,如果老人因为养老无着而自杀,那么儿子要以过失杀人罪论处。

——摘编自梁盼《中国古代的养老制度》

材料二 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养老保险是从德国开始的。1889年,德国首相俾斯麦建立了第一个养老保险制度,其对象仅仅是生活因难的伤残老工人,缴费与给付水平极低。二战后,随着《贝弗里奇计划》的实施以及英国“福利国家”的建立,以公共年金计划为特色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工业化国家纷纷建立和完善。有些国家将养老全扩展到全体公民,同其是否就业及工资收入无关。罗斯福实施“新政”,颁布《社会保障法案》是其重要措施之一。美国“新政”所建立的养老保险,是一种部分积累的筹资模式,在待遇标准上实行累退式的与工资收入相关联的制度,以照顾低工资劳动者。此后,养老保险制度成为工业化国家普遍覆盖全体公民的一项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措施。

——摘编自《中国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养老制度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美国家近现代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2021-12-19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