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土地制度改革一直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关注的重大历史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土地制度,到了明清时期,发展出永佃制。农民永佃权是当时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和深化所引起的。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镇的兴起,使许多地主由农村迁居城镇,从事工商业的地主或城居而完全脱离生产的地主越来越多。……地主大量地聚集在城市中,对土地无法直接经营,对农业生产也无法干予,在拥有“田底权”(即对土地的所有权)的前提下把“田面权”(即对土地的经营、使用权)转给他人,而坐收地租。佃农,可以把田面权转让、出卖、转顶以及传给子孙后代。……并雇佣了较多的农业雇工,独立自主地支配、经营和使用土地,有的生产商品粮食,有的生产经济作物。在法律上和实际生活中,取得田面权的佃农,与田主“平等相称”。
农民永佃权具有二重性。从长远的历史发展来讲,它体现了封建租佃关系逐渐没落的趋势,预示着历史前进的方向。从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来说,它延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分解过程,反映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租佃契约关系的发展——关于土地所有权分割的考察》


材料二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土地发展权制度的国家。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数量增加、城市化和工业化造成优质农地大量流失,而且危害了农地的生态环境。……“如仅以18、19世纪土地所有权的绝对性理念予以回应,显然将不可能且不具有现实适宜性”。土地所有权的绝对性、独占性和完全性与土地利用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英国于颁布1947年《城乡规划法》,规定实行土地发展权“国有化”,所谓土地发展权国有化是指一切私有土地将来的发展权(亦即土地变更使用类别之权)移转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独占。私有土地仍然保持私有,……英国设立土地发展权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对土地开发进行有效控制的机制。该法实施后,英国开发土地的势头立即得到遏制。土地发展权制度的建立,丰富了土地权利体系内容,推进了土地权利体系法制建设。解决了传统土地权利不能解决的现实问题。但土地市场的买卖几乎陷于停顿。迫切需要使用土地的人,往往从黑市获得土地,土地隐形市场活跃。原私有土地所有权人在失去土地发展权的同时没有得到任何补偿,保护土地的积极性不高;土地开发商因此增加了负担,无形中等于提高土地市价。土地发展权国有化使土地市场发生闭销,阻碍了土地的正常使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永佃制出现的历史原因,并简要评价明清时期的永佃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在二战后土地发展权国有化的历史背景,并说明其影响。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许多领导人都把实施新经济政策看作是一种退却,以拯救苏维埃政权。正如列宁所强调,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就整体而言,新经济政策确实是由军事共产主义向后退却,用当时的说法,由直接进攻改为迂回。但是,这样理解是不够的。对当时的苏俄来说,首要的任务应当是全力抓经济,为落后的俄国创造社会主义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摘编自郑异凡《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诠释及其命运》

材料二   凯恩斯认为,在自由资本主义下,仅靠私人经济是不能达到经济最大化的,期间需要国家出面来弥补和干预,以使国民收入全部用来生活消费和生产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的最大化。一般而论,国家的干预和弥补,必须是在不损害个人的自由基础上进行的人性管理,因而大体上限于以财政货币手段刺激有效需求。

——何正斌《经济学300年》

材料三   1979年撒切尔夫人率先在西方国家中摒弃凯恩斯主义进而推行以现代货币主义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人们通常称这副药方为撒切尔主义。它首先对付以滞胀经济为特征的结构性经济危机,重新倡导资本主义自由经营和私人首创精神,减少国家的过度干预,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职能,缩小工会组织对经济事务的影响,减轻公司和私人的税收负担,削减政府过于庞大的公共开支。

——摘编自黄安年《评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在二战后是如何实践凯恩斯主义理论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撒切尔夫人做了哪些改革。其有何影响?
3 . 下列是一幅名为《束手无策》的漫画,图中“世界经济”(白雪公主)误吃“新自由主义”毒苹果而陷入昏迷,旁边的八国集团领导人束手无策。此漫画说明
A.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逆转B.“滞胀”背景下的严重危机
C.西方经济亟待新的调整D.“新经济”下的全球困境
2021-06-09更新 | 951次组卷 | 1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70年代初,英国政府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要求国有企业制订低于边际成本的价格。同时,为公民提供的许多公共福利也要通过国有企业来实现。1974年英国公营(国营)企业的亏损额达12亿英镑,占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因此,我们对英国国营企业亏损的合理解释是
A.机制僵化,效率低下
B.政府违背市场经济原则的干预
C.冷战背景下抹黑“国营”企业
D.石油危机、美元崩溃冲击英国经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6 . 20世纪中期以后,英国经济出现了滞胀状态,而且这种状态持续了近三十年,被一些经济学家戏称为“英国病”。“英国病”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A.“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推行
B.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尖锐
C.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盛行
D.资本主义世界新经济体系形成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果从莱布尼茨1700年创立的普鲁士科学院算起,德国科研建制走了300多年的不平坦之路。差不多每隔100年,德国的科研体制都会发生根本性变革。1810年柏林大学的建立,1887年帝国物理技术研究所的成立,1900年前后高等工学院升格为大学并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及20世纪末以来开展的“卓越战略”计划等,都是标志性的事件。18711914年,德国在短短的40多年时间里,建立了一个分工明确的科研创新体制。此外,德国科学家和具有忧患意识的科学政策制定者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摘编自方在庆《持续不间断地推进科研体制创新》

材料二   日本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发展,与其适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地调整科技发展与创新战略密不可分。“日本是继美国后,第二个在国家层面推进科技政策成为一门科学的国家"。二战后的日本在“重经济、轻军备”的政策指导下,通过长期引进、利用、优化和发展其他发达国家已有的先进技术,实现了技术产业化。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日本文部省、通商产业省、科学技术厅等政府职能机构为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陆续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具有改革色彩的方针政策,走出了一条具有日本特色的科技发展路线:以民用科技为主,实现其与高新技术、军用科技的转化,引进、优化先进技术以进行集成性创新。

——摘编自夏婷《日本科技创新政策学发展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成为科技强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德国与日本科技发展的共性,说明日本科技发展的影响。
2023-08-29更新 | 234次组卷 | 4卷引用:2023年辽宁省高考历史押题卷(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汪建峰在《英、法、德早期铁路建设模式比较》一文中对其铁路建设模式进行了分类比较(如表所示)。各国发展道路的不同很大程度上缘于
国别类型原因
自发型动力来自工商业活动发展的需要由私人公司集资进行国家基本没有干预
合作型根据国家制定的总体计划由国家和私人公司合作完成
混合型采用私营、国营或“公助私办”等多种方式建成多种所有权并存的网络,国家进行积极干预,扩大了对铁路的控制

A.工业革命开始时间先后B.代议制民主的发展程度
C.国情与政治传统的差异D.劳动力综合素质的高低
2022-03-06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初食盐无税,任民自由买卖,唐中期变盐法,实行亭户制盐、官收、官卖制度,盗煮与私市都要论罪。结果增加了人民负担和政府财政开支,产生了管理经营不善以及贪污等弊端。再加上唐代工商业有了较大发展,刘晏推行新盐法。据《新唐书》记载,“(盐铁使刘晏)出言乡,因旧监,置吏、亭户、粜商人,纵其所之。江岭去盐远者,有常平盐,每商人不至,则减价以粜民,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贵。”它收到了既增加财政收入之利,又改革了官府与商人争利之弊,并且便利了人民生活。刘晏的新盐法,客观上也反映工商业者的要求。

——据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等

材料二   1979年起,撒切尔夫人大刀阔斧推行私有化政策。将国有企业的财产出售给私人资本,仅此一项,政府即得款55亿英镑,40万国营企业工人转入私人企业或公私合营企业工作。有些本属国家垄断的部门,如开矿、公共交通、邮电,现在也改由私人资本去经营。1980年颁布“竞争法”,鼓励私人企业间的竞争,也包括国营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时,把学校、食堂、公园维护、收运垃圾、道路修整、街道食品零售和街道清洁卫生等交给私人“承租”。在维修文物和文艺演出等事业中,常有私人单位的参与。不少私立学校和医院向公办学校及医院提供服务。在救治残障人和弱智者方面,不少市政当局使用了私人单位提供的资源。她还鼓励私有企业在公有企业中投资,在公有企业中普及私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方法,也包括聘用私人企业家担任要职。

——据陈乐民《撒切尔夫人传》


(1)据材料一分析刘晏推行新盐法的原因,并说明商业因素在刘晏新盐法措施中的体现
(2)据材料二概括撒切尔夫人私有化政策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刘晏和撒切尔夫人的经济政策的异同。
10 . 计划机制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最先在苏联广泛运用,后对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一定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济活动完全在计划指导下运作,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完全按计划调配,市场、价值规律等经济杠杆几乎不发生作用,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是经济活动的实际操作者而非监护人。国家通过制订规划和实行规划掌握经济的全部命脉,其规划不仅涉及到发展全局,而且具体到各级生产部门乃至生产单位,计划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每一个细胞中。

——摘编自钱乘旦《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材料二   “经济计划化”,对社会资本再生产进行综合性的调查,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对协调和稳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国家通过采购订货和刺激消费……,保证了市场的稳定和扩大;同时通过国内干预和国际联合,调整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政策,降低关税和减少非关税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客观上不仅有利于扩大国内外市场,而且有助于提供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快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进程。

——摘编自梅宪宾《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苏联计划机制运行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机制形成的原因。
(2)有西方学者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计划化”的到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日益趋同。据材料二概括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计划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上述观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