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战后的西欧和日本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人口老龄化】

材料一   人口学通常认为60岁以上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分别达到10%或7%以上,就称为人口的老龄化。这种状况在古代和中世纪是不存在的,当时人的寿命普遍较短。19世纪70年代,西欧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地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育观的变化,加之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发达国家新生儿出生率大大降低,老年人口在其社会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使得发达国家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最典型的例子是二战后德国在排除移民的情况下人口几乎没有增长。

——摘编自王仲《国外关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观点及措施简介》

材料二   为积极应对人口结构老龄化所带来的巨大挑战,德国不断根据人口结构变化进行系列改革,通过制定《一般平等待遇法》《母亲保护法》等法律保障生育主体的职场合法权益,通过实施“过渡兼职工作时间”计划,为需要照顾家庭的职业女性量身打造工作时间,构建了法定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和私人养老保险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德国各金融机构提供的养老金产品,需要根据《养老金认证法案》相关规定向联邦中央税务局递交符合标准要求的统一产品信息,德国养老护理服务从业人员要接受统一的教育培训,达到一定资质才能上岗。为了有效解决老龄人口对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问题,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运而生,其标志性法律为1994年颁布的《长期照护保险法案》,具有“全民覆盖”“雇员和雇主共同缴费”的特点。德国通过改革缓解了老龄化现象,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种种原因,老龄化问题没能从根本上解决。

——摘编自吴宦熙《典型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设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人口老龄化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德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设计。
2022-12-16更新 | 125次组卷 | 6卷引用:湖北省腾云联盟2023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新经济政策】

材料一   当时许多领导人都把实施新经济政策看作是一种退却,以拯救苏维埃政权。正如列宁所强调,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就整体而言,新经济政策确实是由军事共产主义向后退却,用当时的说法,由直接进攻改为迂回。但是,这样理解是不够的。对当时的苏俄来说,首要的任务应当是全力抓经济,为落后的俄国创造社会主义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摘编自郑异凡《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诠释及其命运》

材料二   凯恩斯认为,在自由资本主义下,仅靠私人经济是不能达到经济最大化的,期间需要国家出面来弥补和干预,以使国民收入全部用来生活消费和生产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的最大化。一般而论,国家的干预和弥补,必须是在不损害个人的自由基础上进行的人性管理,因而大体上限于以财攻货币手段刺激有效需求。

——何正斌《经济学300年》

材料三     1979年撒切尔夫人率先在西方国家中摒弃凯恩斯主义进而推行以现代货币主义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人们通常称这付药方为撒切尔主义。它首先对付以滞胀经济为特征的结构性经济危机,重新倡导资本主义自由经营和私人首创精神,减少国家的过度干预,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职能,缩小工会组织对经济事务的影响,减轻公司和私人的税收负担,削减政府过于庞大的公共开支。

——摘编自黄安年《评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的?
(2)指出材料二中凯恩斯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在二战后对这一理论的实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撒切尔夫人做了哪些改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如果继续去扩大社会需求,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减少失业,就势必会加剧通货膨胀,造成严重的物价上涨,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果反过来实行缓和通货膨胀和控制物价上涨的紧缩政策,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失业人数,甚至会加速触发新的经济危机。上述两难命题可以反映
A.胡佛政府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失败
B.罗斯福新政在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C.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在苏联的具体表现
D.英国撒切尔新政府改革福利制度的背景
4 .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名言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之口,他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创立“货币主义”理论,大力主张“自由市场经济”,批评政府干预市场,公开与凯恩斯主义唱反调。1976年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弗里德曼理论的提出及被普遍认可的背景不包括
A.20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B.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状态
C.美国经济受到来自西欧、日本的挑战
D.一些国家减少政府干预经济取得了一定效果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汽车制造业大亨亨利·福特在实行泰勒制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组织大批量生产,首创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一大规模生产流水线作业,通过连续不断的传送带运转,使劳动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泰勒制和福特制强调生产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和量化,反映了现代化大生产的一些客观规律,在欧美成为风行一时的生产管理方法和生产组织形式。但是,泰勒制把工人假设为只要求高工资的“经济人”,福特制也把工人看亻乍是机器和传送带的附庸,片面强调经济动因,忽视人的感情因素和社会需求,忽视管理过程中社会心理因素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因此,不能有效地激发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摘编自马克垚著《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20世纪七十年代初,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下,西方的企业竞争能力大为削弱,紧接着是贯穿整个70年代,弥漫于整个西方世界的严重的经济“滞胀”。与此同时,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十分惊人,使西方经济界人士猛然惊醒。80年代初,许多美国学者来到日本考察,探求日本企业成功的秘密。在日本,美国人看到日本企业从哲学的角度将企业视为一个文化实体,注意企业的社会责任和长期生存与发展。借鉴日本的企业文化,新确立的美国企业文化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它鼓励个人奋斗,树立个人英雄主义形象,与在社会中充分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西方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相吻合。因此美国的企业文化理论一提出,便在西方的企业实践中得到迅速运用。

——摘编自马克垚著《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西方现代企业文化的变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二、二十年代以来西方企业文化形成和变化的原因。
2021-10-18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2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法国政府对宏观经济实行全面统制管理,国家通过财政和国有企业直接参与再生产过程,并减低税收、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和推行福利政策,制定和实施了两个“现代化与装备计划”。19486月,法国正式加入马歇尔计划,这为法国在战后重建基础部门解决了需要大量资本的难题。到1949年,法国基本上恢复了国民经济。从1950年起,法国经济开始复苏。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后,法国和共同体成员国间的贸易剧增。1959~1974年的15年间,法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高达5.7%,在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日本。

——摘编自王奕苹《浅析二战后法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承认非公有经济的客观存在,统筹兼顾五种经济成分,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同时,协调劳资关系,帮助私营工商业克服生产经营的困难,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到1952年底,全国工农业生产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人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各经济成分发展的政策措施,党和政府在强调统一介绍和稳定就业的同时,进行多样化就业、失业的管理,确定了除失业保险外,老年、工伤、生育、遗属等基本保险项目,建立起劳动保险制度。

——摘编自宋玉军《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就业政策的调整与应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法国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法国经济发展的异同。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国是欧洲的农业大国,但农业现代化却曾远远落后于欧美其他发达国家。二战后法国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农业发展保障机制。1960年,法国颁布"农业指导法",出台了价格保护措施。国家规定了农产品的最低价,当市场价低于最低价时,由政府给予补贴,或由政府委托有关部门进行收购,待市场恢复时再售出。同时,为了鼓励出口,政府规定农民以国际市场价出售产品时,其低于国内市场的差价,将由政府给予补贴。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法国已成为农业强国,国内农产品市场早已异常丰富,加上在国际上遭到英美的指责,1992年法国对农业扶持政策进行了调整。决定农产品三年内降价30%,由此给农民造成的损失由国家补贴。2004年,法国农民获得的直接补贴高达90亿欧元,平均每户农民获得12456欧元。此外还有各种间接补贴,诸如对青年农民的职业补贴、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补贴和对老年农民的养老福利补贴等。

——摘编自陈文滨、刘映红《战后法国政府对农业发展的积极干预政策及其启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法国农产品定价政策有何不同,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后法国农业政策的时代特点。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0年前后,英国经济达到鼎盛时期,其生铁产量占世界的53%,煤和褐煤的产量占世界的5%,占世界人口2%和欧洲人口10%的联合王国,其现代工业生产能力相当于世界工业潜能的40-45%,欧洲工业生产潜能的55—60%。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二   随着海军的日趋衰落,战后的英国实际上已经成为“二流国家”。维护英美特殊关系在战后大部分时间内都是英国外交的重点,甚至连进入欧共体都要看别国的脸色,几次加入的申请都遭到了拒绝。

——刘成《英国兴衰千年回溯》载《历史教学》2010年第13期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工业生产、殖民体系的角度分别指出19世纪中期英国的世界地位并分析形成这种地位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成为“二流国家”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周期特征与增长特征(16个国家的算术平均数)

阶段时间GDP人均GDP非住宅固定资本存量出口量
第一阶段187019132.51.42.93.9
第二阶段191319501.91.21.71.0
第三阶段195019734.93.85.58.6
第四阶段197319792.52.04.44.8

材料二   正如天体一经投入一定的运动就会不断地重复这种运动一样,社会生产一经进入交替发生膨胀和收缩的运动,也会不断地重复这种运动。而结果又会成为原因,于是不断地再生产出自身条件的整个过程的阶段变换就采取周期性的形式。

——摘编自马克思《资本论》第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年作为第二、三阶段分界点的理由,并简析第三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世界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论证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10 . 《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统计,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
年份中国美国苏联日本
19506187852733484
1955285106174527941
196512231192691024116
19752390105821413410231
19803712100801480011141

据此对上述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的基本原因判断正确的是
A.美国受滞胀影响由增长到剧减B.日本受滞胀冲击由激增到减速
C.苏联因体制改革顺利保持增长D.中国因改革开放保持激增态势
2021-03-26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省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