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7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如表体现了苏联“八五”期间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学者认为,该时期的新经济体制是列宁新经济政策之后最为成功的一次改革。两次改革的相同之处在于苏联“八五”(1965~1970)部分经济指标的年均增长率
社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国民收入社会劳动生产率
7.4%8.4%7.7%6.8%

A.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B.探索社会主义的过渡道路
C.对消费品生产有所重视D.以行政命令解决实际问题
2022-04-02更新 | 448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部分地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各时期农民平均生活水平估算

人口数(万人)粮农并家口数(万人)耕地数(万市亩)粮田数(万市亩)每个粮农及家口平均拥有土地数(亩)平均亩产(市斤)每个粮农及家口平均拥者毛粮数(市斤)扣除成本加工后的人均粮食数(市斤)除本身口粮外可向社会提供粮食数(市斤)
明万历时12000972071551.166075.46.82561741808458
清乾隆中2000017000103610.993249.85.53101705791441
清嘉庆中3500029750105043.694460.53.23191021474121
清末期4000034000112596101336.4328786140050

——摘自郭松义《明清时期的粮食生产与农民生活水平》

材料二   因粮食和食品供应困难,1962531日苏联政府宣布提高食品零售价格,引起社会激烈的反应。为避免社会不满情绪升级,赫鲁晓夫被迫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70年代,粮食进口量逐年增加。由于苏联外汇不足,苏联政府便不断抛售黄金,并动用外汇储备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向西方大举借债以支付购粮款;…俄罗斯历史学家皮霍亚在其著作中记载了这一时期的一些现象:“商店里的食品越来越少,尤其是肉类和奶制品。后来,植物油、面包和大米突然间变得短缺起来。在1962-1963年,许多州的大部分食品实行凭票供应。“号召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的声音此伏彼起…所有这一切最后换来的是大失望、共产主义信念危机、冷酷无情、厚颜无耻和不得不精打细算过日子。”

——摘编自黄立茀《粮食供应危机与苏联剧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粮食供应问题的成因及影响。
2022-03-29更新 | 2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1989年苏联用于食品需求的补贴金在国家预算中占到支出部分的1/3;1990年,苏联国营店的鸡蛋便宜得几乎等于白送,但是要买到定额的十个鸡蛋,必须排队四五个小时。由此可知当时苏联
A.已基本解决消费品匮乏问题B.经济领域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C.仍然未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D.没有注重工业对农业的反哺
2022-03-25更新 | 646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西方陷入经济危机时,大规模地引进技术及设备。为此,苏联专门成立了全苏专利贸易公司,与西方各国在科技产品方面的许可证贸易活动明显增加。19761977年,苏联向美、日等发达国家进口的先进技术设备价值高达115亿美元,集中于精密仪器、电子设备等领域。1978年苏联从日本购买8万吨的大型活动船坞,既可修理大型客轮和货轮,也可修理4万吨级航母。通过与西方国家签订政府间的科技合作协定以及在西方国家开办合股公司,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合作项目遍及航空、电子、环境保护、农业、食品工业等领域。这些合作协定稳定了苏联与西方国家的长期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彼此在经贸和工农业方面的合作迅速发展。

——摘编自杨家荣《苏联引进西方技术的第二次高潮》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科技基础异常薄弱,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寻求外来技术。我国从苏联引进一系列成套设备用以重大基础项目建设,价值37亿美元。苏联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留学生,并派遣专家学者赴华指导我国科技研究。通过从苏联等国的技术引进,我国有关工业部门的技术水平有所提高,避免了一些弯路。

——摘编自吴奇志、聂文星《让历史告诉未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苏联技术引进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苏联相比,指出新中国初期技术引进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70年,勃列日涅夫提出了经济发展战略,通过组建科学生产联合公司,对科技进步实行统一计划领导,缩短“科研——生产”周期。1979年规定,所有工业部门都要在部一级建立科技发展统一基金,基金由企业和联合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利润提成构成。这些措施表明苏联
A.产业结构发生变化B.意识形态产生分歧
C.强化计划经济模式D.正在进行改革探索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国营商店里一公斤肉大约收款1.8卢布,而国家对一公斤肉的补贴多达3.5卢布,食品行业中仅此一项,每年的国家补贴总额就在600亿卢布以上,而整个国家预算是4800亿卢布”。这表明苏联
A.计划经济体制已无法维系B.戈尔巴乔夫改革关注民生
C.经济政策取得了显著效果D.社会的保障体系较为健全
2022-03-18更新 | 948次组卷 | 9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许昌市、济源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据统计,1973年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1983年、1984年和1985年,苏联食品和食品原料的进口额分别占进口总额的20.5%、22.5%和21.2%。据此可推知,当时的苏联
A.国民经济畸形的状况日益加剧B.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C.成为国际粮食市场最大购买国D.农业改革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8 . 俄罗斯《20世纪祖国史》中曾这样评价赫鲁晓夫:“他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这里的“两面性”在其改革上表现为
A.改革取得了成效,但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改革废弃了计划经济体制,放手发展市场经济
C.经济改革收效甚微,政治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D.涉及经济、政治两个方面,但是重心在政治领域
2022-03-13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绿然国际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半月考历史试题
9 . 20世纪70年代,苏联为了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不仅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且继续坚持把科技发展的重心倾斜到军事和国防建设领域,使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这反映了当时
A.美国在冷战中凸显优势B.两极格局之下战争威胁经济发展
C.突破传统经济发展模式D.冷战环境影响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2022-03-11更新 | 448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如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苏联1981年计划完成情况
国民收入工业产值农业产值
工业全部甲类工业
(生产资料)
乙类工业
(消费资料)
计划增长率3.44.14.14.27.2
执行结果3.23.43.33,6-2

A.农业为重点的改革宣告失败B.政治改革加剧社会动荡
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开始显露D.经济体制问题积重难返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