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戈尔巴乔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6 道试题
1 . 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据此,戈尔巴乔夫
A.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B.制定“加速发展战略”
C.加强执政党地位
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 【加试题】《论苏联的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该改革
A.重点在工业生产领域
B.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
C.市场调节与计划经济相结合
D.制定政策的随意性

3 . 20世纪50~8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材料二“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苏联《文学报》评论

材料三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做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历史风云网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两位人物的经济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经济状况如何?

(2)结合史实说明,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评价?

(3)材料三1986年苏联“无法继续前进”的根本原因何在?戈尔巴乔夫是如何解决“铁轨”问题的?结果如何?

4 .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办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
A.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B.放弃党和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接受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原则
D.在维护原有模式下进行修补
2018-09-09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2019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2单元综合测评4(第七~八单元)
5 . 下表反映了苏联国民生产的发展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有
年份1981—1985年1986—1988年1989年1990年国民生
产增长率3.2%2.8%2.4%-4%

①僵化的“斯大林模式”继续阻碍发展
②戈尔巴乔夫改革带来了巨大混乱
③长期争霸,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④全国政局不稳,社会出现了动荡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2018-09-09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2019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2单元综合测评4(第七~八单元)
6 . 苏联解体15年后,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谈到苏共垮台时说:“我深深体会到.改革时期,加强党对国家和改革进程的领导,是所有问题中的重中之重,在这里我想通过我们的惨痛失误来提醒中国朋友:如果失去党对社会和改革的领导,就会出现混乱,那是非常危险的。”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解体的主观原因是
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没有得到纠正
B.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政治体制改革严重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D.西方“和平演变”战略
2018-08-21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七单元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单元测试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是苏俄(联)1913—1925年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情况

1913年1921年1923年1925年
粮食作物耕作面积(万公顷)944666207860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39.7922.1335.5544.24

材料二: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授权农业部长,通过同生产者签订和对参与播种面积控制计划的农场主付以直接补贴的方法,使农场主自愿减少农产品的播种面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一般是政府根据市场需求每年确定和公布某些农作物下一季度的播种面积。凡是农场主同意者,便与政府签订合同,就可以得到优厚的补贴。

—2008年8月《大生》

材料三: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了苏俄(联)在农业政策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农民有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措施,并分析实施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后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两国经济改革的内容分析出现不同趋势的原因。

8 . 1986年,戈尔巴乔夫在其改革之初提出:国家将加大对机器制造业投资,达到“成倍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带动整个国民经济“五年内赶上美国”。他的改革
A.针对苏联经济停滞对症下药B.开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声
C.借鉴中国的“大跃进”运动D.未认清苏联经济问题的实质
9 . 关于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从政治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对“斯大林模式”有所突破
C.改革取得了极大成功
D.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平均增长率的对比:

对应时期的苏联领导人: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
上台:1953年上台:1964年
下台:1964年下台:1982年

材料二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做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历史风云网

(1)从材料一看,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

(2)材料二中1986年苏联“无法继续前进时”,戈尔巴乔夫是如何解决“铁轨”问题的?结果如何?

2018-06-06更新 | 124次组卷 | 2卷引用: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新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课时同步练习:8.20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