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4 道试题
1 .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同具有思想解放的性质,然而两者要实现的目标却有所差别。文艺复兴的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宗教改革则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场变革,目的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这反映了
A.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
B.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C.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用领域的局限
D.两场运动在不同领域产生的特殊影响
2020-04-17更新 | 680次组卷 | 52卷引用:【市级联考】河南省南阳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古希腊哲学家大多认为宇宙为非人格的物质本原,事物的存在和运动有其自在的规则性,并不受神的任意支配,而这种规律性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和理性思辨被发现。这表明,古希腊哲学家(  )
A.具有人文精神与理性精神B.均具有唯物主义的思想
C.强调人人生而平等的精神D.都摆脱了宗教神学束缚
3 . 某一时期的艺术“用古希腊罗马的方法展现人体美和自然美,突破了宗教对人体的禁忌,以世俗人物的形象刻画宗教人物,以市民阶级的审美标准来诠释世界”。可见这一时期的艺术
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起源B.披着宗教的外衣反专制
C.以宗教形式宣扬人文思想D.摆脱了宗教和专制束缚
2020-01-20更新 | 137次组卷 | 28卷引用:【市级联考】河南省南阳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文艺复兴”这个术语是由15世纪的知识分子创造,因为他们相信,他们的时代代表了继“黑暗时代”即他们所称的中世纪之后古典文化的再生。这一解释直到19世纪才为人们所接受,但是,今天的历史学家已经不再认为这是中世纪的漆黑一团和文艺复兴的炫目明亮相对立的一个时期。事实上,中世纪人们对古典的兴趣并没有完全消失,相反,中世纪的某些特征在文艺复兴时期还表现得非常明显。由此可见
A.“文艺复兴”乃创造出来,实际并不存在
B.历史术语是为研究而创造,都具有片面性
C.延续与变迁是历史的两面,研究不可偏废
D.看清历史面貌需时间积累,后世认识更准
5 . 伏尔泰对于中国的传统儒学推崇至极。在他心目中,奉行儒家的中国是开明的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喇嘛教都可以自由传道,大家相安无事,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民间的宗教信仰。他还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他推崇中国的儒学文化是因为
A.儒家思想宽容B.中国政治制度体现了开明君主专制
C.中国古代社会的辉煌和谐D.利用中国儒学文化批判西欧社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
A.法治思想具有理性色彩B.限制了君主的权力C.肯定了法律至上的原则D.注重对人民的管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雅典智者普罗泰戈拉在《论诸神》中说:“关于诸神,我既不能说他们存在,也不能说他们不存在。”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作品均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已出现一些新特点,如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后人评论这幅时说:“圣母好像在说:请你们抱去吧,他不是我的。但同时又把紧贴在怀里,好像如果可能,她就带看他选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去,用自己的奶来喂养这个并非救世主’,而是自己儿子的普通婴儿。

材辩二   他们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自由放任……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在其主要政治著作《社会契约论》(1762年)一书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我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普罗泰戈拉如何看待人和神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对宗教持什么态度并说明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新发展。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16世纪的英国出现了一种矛盾的历史现象: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兴起,另一方面是传统主义文化的强化。传统主义文化给资本主义的发展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传统主义文化的勃兴首先表现在宗教节日增多。“黑死病”之后,随着人口和资源关系的改善,人们把多余的时间用于娱乐和消遣,同时由于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也助长了迷信和宗教情绪。传统主义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吃喝之风日烈。因此,基督教人文主义者反对教会的迷信、愚昧和放纵,力图返本开新,重振原始基督教的纯净道德和风习。对传统生活方式的改造并不完全是出于神学和道德方面的考虑,它也包含着经济方面的动机。经济因素在新兴民族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中以及世俗的、带有重商主义倾向的思想家的著作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材料二   英国的“移风易俗”运动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16世纪早年至1570年左右集中在宗教节日及庆典活动上。但是,传统的生活习性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1570年以后英国的“移风易俗”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改革更为直接地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禁止赌博,反对酗酒,打击明娼暗妓,严肃性道德等。这场改革运动使英国完成了对传统主义文化的改造,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

——以上材料均摘自向荣《移风易俗与英国资本主义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移风易俗”运动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英国“移风易俗”运动的特点。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卢梭平等观与马克思平等观的对比表

不平等的原因平等观的理论平等观的实现

卢梭
法律和私有财产的设定是不平等的第一阶段,官职的设置是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合法的权力变成专制的权力。抽象的自然力与意志是个人的基础,现实人没有任何差别,即人生而平等。法律的存在就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的最大幸福,即自由和平等两大目标。社会契约则是以政治与法律的平等代替了自然的不平等。

马克思
生产资料私有制与阶级对立的存在决定了平等的社会分配是不可能出现的,阶级的对立与分化产生了现实中各种不平等的社会现象。人的本质属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而提出实现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平等的社会理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国家生活的原则,而国家应该代表所有人民的利益。提出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就是消灭私有制与阶级,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达到全人类的解放,最终实现“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摘编自王培培《卢梭平等观与马克思平等观的比较》


(1)根据材料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卢梭平等观与马克思平等观内涵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克思平等观的历史意义。
10 . 《世界小史》:他教导人们,每一个信仰者可以说是他自己的牧师,一个人必须作为一个独立、单个、自由的人去争取上帝的仁慈恩典;他只承认《圣经》是上帝的话语,他所做的尝试就是重新唤回古老的基督教信仰。这可以反映出
A.“认识你自己”在新时代的展现
B.人文主义提倡解放人本身
C.宗教改革协调自由与虔诚
D.启蒙运动重建信仰与理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