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书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

明朝人叶盛说:“今书坊(印刷并出售书籍的地方)相传射利(谋取财利)之徒伪为小说杂书……农工商贩,钞写绘画,家畜(蓄)而人有之;痴騃(痴呆)女妇,尤所酷好,好事者因目为《女通鉴》……有官者不以为禁,士大夫不以为非,或者以为警世之为,而忍为推波助澜者,亦有之矣。”


(1)根据材料,概括当时社会出现的文化现象,并分析其作用。

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在法国面世,引起了法国社会强烈的震荡。拿破仑说:无卢梭则无法国大革命。


(2)结合所学,为拿破仑的观点提供依据。

1776年,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出版,认为“个体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引导,最终达到的结果并非他自己的意图。个体通过追求自身的利益来促进社会收益,往往比他真正打算促进社会收益时更有效率。”

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认为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达到充分就业;主张政府增加公共支出,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3)结合所学,指出上述两种经济主张的区别,并分别说明这两种经济主张的背景。
1915~1923年1938~1945年
1915年,辜鸿铭写成《中国人的精神》,其目的是“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1923年,柳诒徵完成《中国文化史》,其主旨是“让学生看到中国文化的全貌和真相,也让青年们自己理解中国文化是否真的一文不值”。一批重要的历史学术书籍在这个时期出版,如周谷城的《中国通史》,钱穆的《国史大纲》,张荫麟的《中国史纲》,缪凤林的《中国通史要略》,吕思勉的《吕著中国通史》和柳诒徵的《国史要义》。

(4)结合时代背景,分别说明出现上述两种文化现象的原因。
2020-03-19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届北京市西城区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2 . 礼制和礼仪因地域文化的不同而有别,礼制和礼仪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并在国际交往中产生碰撞和融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期家族组织与国家政权组织合而为一,形成宗法等级制国家。古希腊罗马的家族组织被打碎,建立了纯粹的地域国家。这影响了东西方治国模式的不同。
西周崇尚礼制,礼涵括了典章制度、礼节仪式、道德规范三个方面,以制度层面为主,成为治理国家的重要规范。西周的礼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使人们开始突破狭小的部族组织的局限,通过共同的语言文字、道德伦理和风俗习惯,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它使一个来源多样、由不同族群组成的王朝具有了心理上与文化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罗马法的发展反映了罗马人依法治国的观念和罗马人崇尚法治的意识。罗马法在治理国家和协调社会关系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摘编自王和《历史的轨迹:基于夏商周三代的考察》等


材料二近代以来,西方的礼仪逐渐变得简单、随便而自由。基督教的礼节和教仪对西方的礼仪有重大影响。马丁·路德认为信徒们可以通过祈祷直接与上帝沟通,无须基督教原有的繁琐仪式,使西方人的宗教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启蒙运动使罗马教廷又遭重创,人们的宗教观念从此不再像以前那样神圣而庄严了。如果说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本身还不能使新教徒彻底摆脱那些繁琐礼节影响的话,那么启蒙运动则深深地触动了人们信仰的灵魂,极大的简化了宗教仪式,并且也影响到传统的天主教徒。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及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使基督徒更为世俗化、商业化。19、20世纪以来西方的宗教礼仪逐渐变得简单而自由化了。西方宗教仪式的变化还反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仪式的简化和自由也使基督教对西方人精神世界的统治逐渐松弛。

--编自高福进《礼仪及西方礼仪:变迁与前景》


材料三近代以前,中国无论是疆土的广袤,物产的丰盈,社会制度的昌明,经济水平的先进,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都是周边其他民族难以相比的。于是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先进政治、经济、文化的辐射圈,促进了东亚民族的进步。许多国家的君王使臣“慕中华而王歆化久矣”,“奉跽鼓舞(跪拜舞蹈),顺附如归,咸仰天而拜曰:何幸中国圣人之教沾及于我”,“仰慕中国衣冠礼仪,乞带冠还国”。这种情况,必然促使中国的统治者和士大夫逐渐形成天朝大国、唯我独尊的心理。当时流行的华夷观念认为华与夷二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华夏具有完备发达的礼义,而夷狄则没有礼义廉耻等观念。
鸦片战争以后,英、法、美、俄等国,不断向清廷提出觐见清帝的要求。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1873年2月同治帝亲政后,西方各国驻华公使以公使团的名义,再次强烈要求觐见清帝。清政府起初婉拒,后又以各国公使觐见须以三跪九叩之礼难之。经过三四个月之久的反复交涉,最后清廷终于同意外国公使可以不行三跪九叩之礼。

--摘编自王开玺《晚清政治新论》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代中国和古代欧洲不同的治国模式。分析这两种治国模式形成的背景和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意义。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社会礼仪变迁的趋势,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3)以中国对外交往以及相关的礼仪变化为视角,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三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16-11-27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期中(一模)历史试卷
3 .
依据材料概括佛罗伦萨和伦敦的共同特点,结合所学简述近代两个城市兴盛的背景

4 . 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

材料二:

时期人物主张
6世纪查士丁尼(东罗马帝国皇帝)各民族一体遵守的自然法是上帝神意制定的,因此是始终固定不变的。
13世纪阿奎那(意大利神学家)自然法和人法都受永恒法的支配,永恒法是上帝的意志。
17世纪早期格老修斯(荷兰思想家)自然法之母就是人性,社会交往的感情就产生于此,并非由于其他的缘故。
17世纪晚期洛克(英国思想家)自然法的内容是人们都有保护自身生命、健康、自由财产不受侵犯的权利,如受到侵犯,就有报复、反抗的权利。
18世纪卢梭(法国思想家)国家制定的法律起源于社会契约,它是人民公意的体现。实行这种法律也即实行人人平等。

材料三:清前期修订的《大清律》一直沿用到近代。该律法的特点是以官僚机构组织法和刑法为核心。其内容包括行刑、户律(田宅、婚姻等)、兵律(军政、邮驿等)、刑律(人命、盗贼、斗殴等)、工律(河防等)在施行中,由地方行政机构行使判决权。1905年起,沈家本等人修订、编纂了《大清民律草案》《大清商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和《刑事诉讼律草案》等。新刑律采用西方近代刑法典的体例,取消了适用刑罚上的等级制度。民国初年,伍廷芳提出“视一国之文明与否,需视其司法能独立与否,并其执法廉明与否。”他草拟的“宪纲大旨”包括保护基本人权等内容。在实践中,他坚决反对上海当局不通过法律程序随意捕捉人犯的行径,并推动中国第一次实行陪审团参与审判。他致力于普及现代法律观念,塑造司法新形象,并希望收回外国人在华的法律特权。

(1)根据材料一,比较两者观点的异同。

(2)阅读材料二的表格,分阶段概括西方人对于自然法的认识。结合所学,分析导致各个阶段产生这种认识的社会背景。

(3)结合所学,解读从清前期到民国初年中国法律的变化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佛罗伦萨历史中心区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因其作为文艺复兴的摇篮而闻名于世。
从1380年到1450年,佛罗伦萨文化史的主题,是古典文化作为精神生活的主要源泉、关注焦点和启发力量的兴起,致力于古典研究的学生数目急剧增加,因共同对古典著作有兴趣而联系起来的学术团体的形成,以及对古代作家失传抄本的热烈访求等。
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古典文化”的特点;分析佛罗伦萨流行“古典文化”的背景。
2014-05-14更新 | 11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
6 . 思想文化的演进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说明西汉“儒学在朝中受到尊崇”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阅读表格,从“西方思想文化进步”的某个角度,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
《十日谈》《社会契约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伏尔泰牛顿但丁
柏拉图彼特拉克孟德斯鸠《物种起源》《理想国》苏格拉底

示例:
主题:意大利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的复苏关键词:但丁、彼特拉克、《十日谈》
添加的关键词:达•芬奇
(3)依据下列材料概括20世纪初中国思想领域的新现象,结合所学说明其历史影响。

据统计,五四时期在报刊上发表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多达200多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译文。这样集中地介绍国外的一种思想理论,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是罕见的……在北京,1920年3月,由李大钊主持,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在上海,陈独秀等于1920年5月发起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2019-04-18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省级联考】北京市2019年普通高中高考历史模拟试卷(3月份)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对中国风(Chinoiserie)的狂热追逐曾经是当时欧洲社会的普遍时尚。欧洲人如醉如痴地欣赏和赞美中国文化,“那时,中国的商品、书法、绘画争着买;凡尔赛宫的舞会上,国王身着中国丝绸出现在满朝文武面前;塞纳河边的戏园子里,男女老少聚精会神地观看中国皮影;国王的王后养金鱼,大臣的夫人乘轿子;阔人在私家花园的中国式亭子里闲聊,文人端着景德镇的茶碗品茶……”。伏尔泰把孔子的儒家学说看做他心目中的自然神论,认为这种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的“理性宗教”足以取代盛行于西方的带有迷信色彩的“神示宗教”。

——摘编自许明龙《欧洲18世纪中国热》及莱布尼茨《中国近事》


材料二 法国的皮埃尔·索拉内特于1783年发表的《1774—1781年东印度和中国之行》说孔子思想也不过是一些“令人费解的事情、梦幻、格言警句和古老的童话与一点点哲理糅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某学者有如下论述:1789年以后中国的威望黯然失色,除去欧洲新的社会结构使中国思想在政治上变得无用这一事实之外,还找不到其他解释。其中之一是19世纪中国已不是18世纪的中国了……。最大的原因是欧洲文明的巨大进展,它现在开始是在远远超过中国的水平上运动着。                                        

——摘编自《康乾盛世的历史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欧洲兴起“中国风”的原因并概括其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西方眼中中国形象”的变化,并谈谈你对此变化的认识。
8 . 社会转型是近代以来一些国家发展面临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文艺复兴时期,不可能也不应当区分古代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因为它们是合二为一的。


(1)结合所学,说明“古代世界”和“人的发现”分别是指什么;并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

18世纪以来,启蒙思想引发人们对失去人心的政府,或对专横的文化意识形态,或对等级社会制度的反对。


(2)结合世界史的史实,参照范例,论证材料中的某个观点。

民国初期,有人认为:“吾国自通海以来,自悲观者言之,失地偿金,国力索矣。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中日战争)庚子(八国联军侵华)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


(3)结合19世纪末至辛亥革命期间的相关史实,从政治和经济角度说明“甲午”和“庚子”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人大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不断进调整,如下:



(4)根据上表,概括1979年以后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变化的趋势,并从经济角度分析变化的原因。
2016-11-18更新 | 8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卷(文综)
9 . 材料一:“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这是长沙岳麓书院门前的一幅楹联。岳麓山在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地,曾建有万寿宫、崇真观。唐末五代时期,僧人智璇等人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建起学舍,后在此基础上扩建诞生了岳麓书院。
北宋咸平二年,潭州太守李允主持了书院最大一次扩建,还请得国子监的《义疏》《史记》等典籍,正式建立藏书楼于讲堂之后。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因办学成绩卓著,风闻天下,皇帝召见了书院山长周式,并赐予御笔亲书的“岳麓书院”匾额。书院还“塑先师十哲之像,画七十二贤(七十二贤是孔子门下德才出众的学生,十哲指其中最优秀的十位学生)”,并供祀本学派大师以及忠臣学者……这里走出了王夫之、曾国藩等一大批风流人物。后人称赞说:“使里人有必葺之志,学者无将落之忧。谁谓潇湘?兹为洙泗。谁谓荆蛮?兹为邹鲁(洙泗、邹鲁都代指孔孟故乡)。”
——摘编自朱汉民《岳麓书院》
材料二:190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女子国文教科书》,是中国最早的专门为女子教育而编订的教材之一。其第六册目录如下:

材料三:中世纪的学校是培养修士和神父的地方,各种年龄的年青人和一位教师坐在一起,能学多少学多少。15、16世纪,欧洲学校教育开始按年龄和程度分班,每班有各自的教师,学生定期升级。拉丁文仍是主课,又增加了希腊文、历史和道德哲学。学习拉丁文(以及希腊文)是为了能够阅读抒情诗、演说、信札、历史以及哲学论文等古代著作,而这些著作为每一代受教育的精英提供实用的教训,他们或成为未来的大臣、外交官,甚至成为统治者本人。经过改革的教会认为,每一个个体都必须会阅读并靠自己的能力来理解经文。此时几乎欧洲每个地区都有了自己的大学。在许多捐赠奖学金的推动下,英国的文法学校(相当于中等教育),法国的专科学校在城市中纷纷建立。一些私立学校成为向工匠和商人传授必要技能的地方。有的学校为穷孩子保留了房间,并向他们提供简单的就业机会,以解决学费问题……牛津大学学生中约半数是“平民”。其中一些人获得了国王授予的不能继承的贵族头衔,从而有了较高的社会地位。
——摘编自(美)帕尔默《欧洲崛起:现代世界的入口》等
(1)阅读材料一,概括岳麓书院建设过程中的特点。谈谈岳麓书院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概括这本女子教材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结合时代背景,从社会进步与近代教育发展的角度,对材料三加以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2016-06-14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二模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