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1 道试题
1 . 历史学家黄仁宇主张把历史演变放置在一个总体性的坐标上,从小事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察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看历史事物的特殊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费正清指出:“东周社会……人的思想现在可以自由驰骋了……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希伯来的先知时代及古印度的佛陀及其他早期宗教领袖的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我们对西方文化和外国文化,当然要重视“拿来”,就是把外国的好东西“拿来”。这里涉及到三个方面,物的部分、心物结合的部分、心的部分,都要拿。

——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

材料三   西方文明发展史是几个民族的接力长跑,一个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后走向了衰老。一支年轻有活力的民族就接过了这个文化的接力棒,创造了又一个辉煌的文明……一棒一棒传到今天,每次毁灭都是新的契机。中华民族没有这样的接力,华夏族一直是主体,只是不断的扩大容量。


请回答:
(1)分别列举这一时代“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的思想家(或宗教领袖)及其主要观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是怎样从“三个方面”将外国的好东西“拿来”的?
(3)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关于西方文明“文化接力”观点的?说明理由。
2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尽可能走上一条自由发展之路。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路德的思想和教会成了自由的旗帜,因为路德的原则是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他将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开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与神对话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获得了自由,特别容易在德国和欧洲流行开来。更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会于政府行政和国家法律的掌管之下,从而消除了教会对于世俗权威的威胁,社会又恢复了它的秩序。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定理——因此,要防止滥用权力,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法】孟德斯鸠

通过理想的社会契约建立起来的东西是主权而不是政府,主权总是在人民这一边,因为人民实际上就是公民的集合体。

——【法】卢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背景(原因)。
(2)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路德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
(3)据材料三,概括卢梭和孟德斯鸠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启蒙运动的意义。
3 . 15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全球联系逐步建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尼拉大帆船是一种木制帆船,一般载重量在几百吨到一二千吨左右。它是16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航行于菲律宾的马尼拉与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之间的货运船只。由于马尼拉大帆船的货物主要来源于中国,以当时风靡全球的中国生丝与丝绸为主,因此墨西哥人直接把马尼拉大帆船叫做“中国船”。这条特殊的海上流通路线被称为“大帆船贸易”,形成了跨太平洋的丝、银对流,巨额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1571~1821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共4亿比索,其中一半流入中国。大帆船贸易也促使原产美洲的玉米、西红柿、花生、向日葵、马铃薯等农作物传入中国。勤劳的中国人也通过大帆船贸易远渡重洋,为美洲带来了生产技术和中国文化。

——摘编自韩晗《试析1619世纪跨太平洋“大帆船”贸易及其对拉丁美洲与中国影响》

材料二   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政治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帆船贸易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启蒙思想家汲取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对启蒙思想家政治主张产生的影响。
4 .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 宗教、自然观、社会、国 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 被当作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 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 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反杜林论》

材料二 “我们认为下列这些真理是不言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 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权利。”

——《独立宣言》

“在权利方面,人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是公共意 志的表现,所有公民有权参与法律的制定。”

——《人权宣言》


(1)根据材料一,指出“他们”高举的理论旗帜。结合所学知识,为构建“正义”的新社会,他们提出了哪些主要学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述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变革的引领作用。
5 . 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

材料一   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赋予的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遇有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变成是损害这些目的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利来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

——摘编自《独立宣言》

材料二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整个主权在根本上存在于国民之中。任何团体或个人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确授予的权力。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参与法律的制定。所有公民……都平等地按其能力担任一切官职、公共职位和职务,除德行和才能的差别外,没有其他差别。

——摘编自《人权宣言》

(1)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提炼二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并指出其思想来源。

材料三   这几件事情综合在一起,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点:人的精神在解放,眼界在拓展;人对世界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对人自身的认识,都在发生与中世纪不同的根本性变化。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2)结合14-18世纪的世界历史,运用唯物史观,对材料三的观点进行说明。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给每一个人以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权利,一切已有的价值规范和秩序将被重新估价和重新建构。这确乎是西方社会转向现代建构起“现代性”道德价值观念体系的基本出发点。使人们有可能逐步意识、认同、接受乃至维护和坚持诸如自由与平等、人权与人道,个人与社会、自然法与国家民主(法制)政治……等全新的“现代性”政治和“现代性”道德的基本价值观念。启蒙的道德意义在于摆脱中世纪神学的信仰伦理传统,在于创造和建立一种新的适应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秩序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体系。

——摘编自万俊人《西方“现代性”道德价值观念体系之建立论纲》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价值观重建运动,是在面对过去、反叛过去的激烈态度中形成的。在民主方面,从对西方的议会制度产生兴趣和仰慕,到君主立宪主张的提出,再到民主共和方案的设计,最后人们认识到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在科学方面,从“师夷长技”阶段对西方“坚船利炮”的羡慕,到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引进,再到自然科学的传入,最后人们认识到科学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知识和研究。

——摘编自薛子燕《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4年的价值观重建》


(1)据材料一概括启蒙运动价值观体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新文化运动价值观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西方现代价值观建立的共同作用。
7 . 文明共享·命运与共

材料一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彼特拉克

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

——伏尔泰

材料二   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引发了一场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大交换。有学者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欧洲移民漂洋过海来到新的土地生活,他们带来的小麦、葡萄、马匹、牛、猪等使得美洲食物和营养的供给快速增加;他们携带的传染病使美洲的土著人口数量锐减。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茄等作物在他们的传播下也在非洲、亚洲和欧洲生根发芽。

——摘编自《新全球史》和《哥伦布大交换》

材料三   



(1)上述材料反映了欧洲哪两次思想解放运动。结合所学提炼两者共同的思想核心。
(2)依据材料二,概述“哥伦布大交换”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3)上图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任选其中两个法律文件,说明其核心内容及对该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相信并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和人的伟大。认为人可以创造一切;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死后升天,而是对现实美好生活的享受;人的各种欲望不应该加以抑制,而应当予以满足。

一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西欧的宗教改革家认为,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信徒得救与否全凭信仰,只有信仰上帝和行善才能上天堂,以此来否定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和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是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反杜林论》


(1)依据上述三则材料,概括不同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高举的理论旗帜是什么?为构建“正义”“平等”的新社会,他们提出了哪些主要学说?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法国崛起的一代启蒙思想大师,也接受孔子思想熏陶,高举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旗帜,将其发展到最高度、阐发到最强度,为法国启蒙运动注入了新的力量,著名启蒙思想家伏尔泰、霍尔巴赫、狄德罗和重农学派代表魁奈,都表现出对孔子学说及其价值的虔诚与敬服,伏尔泰所倡导的“开明君主”就是中国儒家理想中的德君。狄德罗借助中国文化的材料,利用作为百科全书主编的特殊地位,开展对法国现实的无情批判。魁奈认为《论语》满载原理及德行之言,胜过于希腊七贤之语。启蒙思想家们通过研究孔子,进而把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写入1789年的《人权宣言》。

——摘编自陈奉林《孔子在欧洲》

材料二   20世纪的中国历经“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大门,清人“天朝上国”的美梦破碎,“睡狮”惊醒。社会从渐进式的演变,骤然发生了急剧性的变迁,这种脱离循序渐进的发展方式,把中国带入了西方式发展的轨道。随之,文化思想领域“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孔子儒学遭遇空前的危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诸贤们,如陈独秀、胡适、鲁迅和吴虞等知识分子,称孔子为中国历史的祸根,并掀起了“打倒孔家店”的热潮,孔子的地位一落千丈,失去了往日神圣的光环,一时间尊严扫地,甚至成为人们诟病的对象。孔子长期的圣人尊号也被许多人改为“孔氏、孔老二、盗丘”等。

——摘编自傅丽丽《陈独秀孔子观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对待中国传统儒学的不同态度,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传统儒学在古代和近代的历史价值分别作出评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就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

——摘编自【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二   启蒙主义思想的理论对粉碎政治暴政的枷锁和削弱那些丧尽天良的教士特权起了促进作用。但同时,对个人自由的限制也在日益增长。当这种文明与启蒙的潮流扩展到整个欧洲,带来了双重影响。同时又是道德的堕落与文明的丧失。

——摘编自刘玲《高中历史“启蒙运动”一课的教学探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思想解放运动的双重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