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3 道试题
1 . 人类文明的成长往往呈现世界性的特点。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内悬挂着一副清末民初一位学者写的对联:“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这说明他认同的观点是
A.新旧文明与东西文明都是一成不变的
B.人类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承与交融
C.新旧文明与东西文明都是完全一样的
D.人类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矛盾与冲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魏源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之一。以下选项能够支撑此观点的是
①“一据……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
②“彼(同类书籍)皆以中土(中国)人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谈西洋也”
③“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④《海国图志》出版后传入日本,曾在明治维新中起过一定的作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 . 史料大数据统计拓宽了历史研究视野,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青年》中对民主观念类词汇(含民主、民治、德谟克拉西等)评价倾向频度数据


——摘自金观涛、刘青峰《中国近现代观念起源研究和数据库方法》

材料二


——据杨奎松、董士伟《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统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关于史料大数据统计所反映的社会思潮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4 . 阅读下表,完成下列要求。

有关平等观的对比表

不平等的原因平等观
卢梭法律和私有财产的设定,官职的设置,合法的权力变成专制的权力都是不平等产生的原因。人生而平等,法律的存在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自由和平等两大目标,社会契约则是以政治与法律的平等代替了自然的不平等。
马克思生产资料私有制与阶级对立分化的存在决定了平等的社会分配是不可能出现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国家生活原则,而国家应该代表所有人民的利益。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消灭私有制与阶级。
李大钊传统伦理纲常是不平等的社会原因,经济不平等是终极原因。接受进化论、唯物史观思想,主张实行公平分配。
在经济平等基础上追求人格平等。批判传统伦理纲常,主张男女平等,延续传统文化人格理想模式下的平等观。

——摘编自王培培《卢梭平等观与马克思平等观的比较》、冯洁《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2021-05-03更新 | 234次组卷 | 2卷引用: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5 .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提出该思想主张的是
A.王夫之B.黄宗羲C.魏源D.倭仁
6 . 19世纪中期面对中外变局,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两千年,政教修明,具有本末……,中国“富强”的“本源之计”在于循习“西洋政教”,他还批判了传统士大夫“中国有道夷狄无道”的观念。这一认识
A.表明晚清政局出现新的变化B.促使先进分子关注西方制度
C.标志着清政府改变了外交策略D.奠定了洋务运动的思想基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陈旭麓提出,“传统思想,在其开始大都是合理的,一旦成为传统,它的惰性就越来越多。革命与改革在于对惰性的鞭打,鞭打的过了头,抛弃了其中的合理内容,传统又会振振有词、理直气壮起来”。下列事件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清末新政D.新文化运动
8 . 1861年,接受过西方教育的容闳考察太平天国,向洪仁玕提出改良政府、军队,改变教育体制、举办洋务等七条建议,洪仁玕接受了他学习西方的建议。容闳离开太平天国后,以扑灭太平天国为事业的湘军主帅曾国藩也接受了他学习西方的建议,并将其一部分主张转化为实践。这说明
A.民族矛盾刺激下内战双方对时代主题有某种共识
B.以容闳为代表的知识分子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局限
C.太平天国与清朝要员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目标一致
D.清廷将主张转化为实践说明其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9 . 《杂文月刊》曾刊登过一篇名为《中国简史》的文章,其中有:"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康有为说:我变;孙中山说:看我的。"对文中所说的四者认识正确的是
A.纯属缺乏历史依据的文学夸张B.都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C.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救国探索D.四者的斗争对象和斗争方式基本一致
2021-01-22更新 | 329次组卷 | 37卷引用:2010年海南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政府一面让出洋的幼童学习西方语言、文化、科技等知识,一面要求幼童学习汉语和四书五经、国朝例律、圣谕广训,向他们灌输三纲五常等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以达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二:幼童们非常容易“美国化”,不愿穿中式服装,尤其是那根拖在脑后的长辫子,既麻烦,又常遭到白眼,不少幼童索性把辫子剪掉,见清廷长官时再弄一根假辫子装上,对学习《四书》《五经》等失去了兴趣,对烦琐的封建礼节也不大遵守了,还特别好动,经常出没于篮球和足球场上,詹天佑等人还组织了棒球队。负责管理留美幼童的清廷守旧官僚视幼童的这种新变化为大逆不道,清政府对他们失去了政治上的信任,最后不得于1881年将幼童凄然撤回而告终。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了清政府让幼童出洋的目的何在?
(2)如何评价清政府让幼童出洋这一事件?
2021-01-21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华中师大海南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