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1901年,梁启超在《南海康先生传》中提出,其师康有为是“孔教之马丁·路德”。然而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人士在提到路德时,几乎都是集中于对路德个人事迹的论述和对其勇气的称赞。由此推知(     
A.改良主张缺乏群众基础B.制度改革难以深入人心
C.国人抵触西方思想传播D.维新变法具有空想色彩
2023-06-04更新 | 497次组卷 | 7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陈独秀倡导文学革命,并提出“为立国而造人”的口号。在文学革命推动下,1920年,教育部颁布政令,承认白话为“国语”,学校采用白话文教材。据此可知(     
A.儒家思想长期处于正统地位B.文学改良运动推动社会变革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D.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占主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陈衡哲出身缙绅之家,后留学美国,成为北大第一位女教授。她回忆清末初读林纾翻译的小说《不如归》时,因其所言情事类似从小背诵的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才更好接受之,而缺乏此类成分的新文类就很难戚戚于心”。这一材料说明(     
A.思想启蒙需要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B.新文化运动借传统文化宣扬新思想
C.古典文学蕴含大量婚恋自由的主张D.社会环境对人的观念具有决定作用
2023-03-02更新 | 535次组卷 | 9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20世纪20年代,国内的诸多政治团体竞相标榜自己的“革命”性,如无政府主义派倡导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倡导阶级革命,中国国民党倡导国民革命,中国青年党倡导全民革命等,政治氛围仿佛变成了“不革命即是反革命”。这(     
A.是新文化运动进入新阶段的表现B.体现了国人彻底改造国家的意愿
C.说明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已开辟D.反映出当时各派救国方案的趋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早期维新人士马建忠认为“加税乃我固有之权”,崔国因主张“税则为内政,自主之国应自主之”,郑观应进而提出使海关总税务司及各口海关税务司“皆渐易华人,照章办理,……权自我操”。材料表明当时部分国人(     
A.对国家主权有新的认识B.主张利用国际公法捍卫权益
C.意识到列强侵略的本质D.重视利用关税维护经济独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梁启超说:“畴昔谈立宪、谈共和者,偶见经典中某字某句与立宪、共和等字义略相近,辄摭拾以沾沾自喜,谓此制为我所固有。以为所谓立宪、共和者不过如是,而不复追求其真义之所存。”据此推知,梁启超意在(     
A.宣扬中学西学同源B.说明民主政治须结合传统
C.反思戊戌变法得失D.强调国人未领悟民权真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康有为认为,只要光绪帝下诏变法,中国的面貌很快就能焕然一新,他说:“纪纲一变,十年之内,富强可致。至二十年,久道化成。以恢属地而雪仇耻不难矣。”这可用于说明(     
A.维新运动得到统治者支持B.维新派急于改变落后的现状
C.戊戌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D.维新变法增强了中国的国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梁启超对革命与康有为有不同的看法,他在《新民丛报》(第89号)坦陈:“革命党何以生?生以政治腐败。政治腐败者实制造革命党原料之主品也。政治不从人民之所欲恶,不能为人民捍患而开利,则人民于权利上得起而革之,且于义务上不可不起而革之。”这说明
A.维新派思想主张的骤变B.清政府政治腐败已成为社会共识
C.革命运动存在其合理性D.此时国家政治主要是为人民服务
2022-05-16更新 | 227次组卷 | 4卷引用: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景博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他意在强调
A.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B.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
C.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
D.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2021-06-13更新 | 10309次组卷 | 89卷引用:宁夏银川市银川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严复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他认为当今中国所患者为愚、贫、弱三者,故当务之急乃“愈此愚、疗此贫、起此弱”。“是以讲教育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他很看重体育,认为,“今者论一国富强之效,而以其民之手足体力为之基”,他敏锐地意识到国民体质不单纯是一个生物学问题,更是一个与社会发展和政治制度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关于德育,严复认为德育的目的是教育国民去奴性,讲民主。“欲进吾民之德,于以同力合志,联一气而御外仇,则非有道焉使各私中国不可也”。他批评八股科举具有三大害处:“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其破坏人才,国随贫弱”。同时,严复对张之洞等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也进行了批判。“中国所本无者,西学也,则西学为当务之急明矣。”严复批评了清末学部对教科书未能及时重视,而任凭坊局随意出售教科书的状况。他主张改国定制为审定制。

——摘编自王艳玲《论严复教育救国思想的理性色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的教育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严复的教育救国思想。
2021-05-22更新 | 89次组卷 | 2卷引用: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