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梁启超事迹展
序号时间梁启超事迹(部分)
18954 月,与康有为在北京发起著名的“公车上书”。8 月,协助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开展变法运动的宣传组织工作
1896与汪康年、黄遵宪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政论性文章,呼吁变法图强
18983 月,与康有为一起在北京建立保国会。6 月,参与百日维新
1898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12 月,在横滨创办《清议报》,又著成《光绪圣德记》和《戊戌政变记》等,猛烈攻击清政府及慈禧太后,盛赞光绪帝
19022 月,在日本创办《新民丛报》广泛介绍欧美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批判封建主义,揭露清王朝的黑暗
1904死守保皇、君主立宪的主张,亲自出马与革命派展开大论战
1906在东京成立政闻社,为清朝的立宪呐喊助威
19128 月,成为民主党的领袖,企图在袁世凯政权下推行政党政治
1913担任进步党理事。915 日,进步党人熊希龄组织“第一流人才内阁”,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
1915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斥责袁世凯称帝。后又与蔡锷联合,共同发起了护国运动
班里准备举行梁启超事迹展,依据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人物事迹展览首先要有前言,前言主要说明举办展览的目的。请简要写出本展览的前言。
(2)本展览要分3段进行展示。请将材料中梁启超事迹分段,每段拟定一个主题,并写出该段所包括的事迹序号。
(3)人物事迹展览要有结束语,主要内容是对所展览的人物进行评价。请写出评价梁启超的设计思路。
2023-01-12更新 | 152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改革与社会发展

中国在公元前221年的统一,是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其幕后天候、地理、人事的因素早已酝酿了好几个世纪。在其他国家尚在片面改革之际,商鞅在秦国统治者的支持下,则实行全面的翻新。其执行步骤包括贵族被废为平民,官吏按能力任职,井田制度一体取消,土地得以自由买卖,土地税按亩征收,士兵按征兵的程序入伍。国家又提倡农桑而贬斥其他各业,以求全国普遍的丰衣足食。从史书里看来,秦始皇即位之前约一百年,以上的政策都已付诸实施。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列举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影响。

材料   事物的新陈代谢,决不只是一个简单否定和替代的公式,而是一个扬弃和汲取的复杂过程。近代中国的改革是从上层开始的,是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农民起义的双重压迫下迈开第一步的。20世纪初年《浙江潮》杂志发表文章说:“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权派”,就是这样一个否定一个而且像浪圈一样一圈比一圈大地彼此联系着。你看,着眼于制造的洋务派,不过是地主阶级分化中的一批大官;倡导变法的改良派,则是略为扩大了的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士大夫及其知识分子队伍;号召自由民权的革命派,则是又扩大了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自此以后,才是无产阶级先锋队领导的工农大众革命,然而仍不能没有知识分子的桥梁作用。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2)上述材料反映的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趋势?任选其中一个派别,说明该事件在社会变革发展趋势中的历史作用。

材料   在政权机关的人员构成上,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中间派人士大体各占三分之一,由人民选举产生,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凡是年满18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性别、信仰、党派、文化程度,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摘编自陈先初《从三三制看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角度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设方面的重要贡献。

材料一   1949年,拥有大量资产的投机者试图通过银元的投机来阻断人民币进入市场,一度严重冲击金融市场,造成物价飞涨。人民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查封上海证券大楼,严厉取缔和打击银元投机活动。到新中国成立时,人民币已基本占领了城乡市场。

在“银元之战”后,受到打击的上海投机资本,又转向炒作粮食、棉纱和煤炭,又一次引发了全国性涨价高潮。人民政府运用市场规律,仅十天左右就平息了这场物价风潮。经过这次斗争,人民政府完全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

——根据《中外历史纲要》(上)相关材料整编

材料二   



(4)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为巩固新生政权采取的重大举措。
2022-07-28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侵略与反侵略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个人口达3万万之众的民族,被一小撮欧罗巴人打败,亚洲最大的帝国向西方贸易与文明开放,这便是现代史上占有独特地位的这场斗争之结果。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西方民族强暴的侵略与民族扩张,又不自觉地裹挟着一种不能用意志和感情化解的历史内容,那就是逼迫中国改变几千年来的传统封建制度。

据时人(1846年)记载:“松(松江)、太(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削减大半。”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回答,这场战争是指什么,谈谈你对“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的理解。

材料二

时间

事件

主要内容

19世纪
90年代
戊戌变法运动

康有为等“公车上书”拉开序幕,光绪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除旧布新,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20世纪初辛亥革命

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0世纪前期新文化运动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思想的学者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并反对旧伦理、旧政治、旧艺术、旧文学等

(2)概括上述表格中所列历史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任选一个事件说明其意义。

材料三


首先,大家应该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内(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1935年,《八一宣言》

1936年,中共为逼蒋抗日,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机!中华民族危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中国共产党《为日寇进攻卢沟桥通电》1937.7.8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论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是如何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先进的知识分子反思近代以来的中国苦难历史,认为“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国民性。他们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罗网,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发起了一场新的廓清蒙昧、启发理智的启蒙运动。这个运动被称为(       
A.新文化运动B.五四运动C.洋务运动D.国民革命运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22年,近代学者钱玄同在日记中回顾了自己20年来的思想变化(内容见下图)。该日记
A.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前后社会观念的变化
B.体现了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艰辛历程
C.折射了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思想的影响
D.说明了作者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
2022-01-21更新 | 368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百年伟业

19206月,《国民》杂志发表的《社会主义在中国应该怎么样运动》指出,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起因、革命力量、革命手段与中国国情完全相同。并强调中国应该走社会主义道路,由“经济改造”到唤起“觉悟”是建立新社会的路径。

19212月,蔡和森在《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指出马克思的学理由三点出发:在历史上发明他的唯物史观;在经济上发明他的资本论;在政治上发明他的阶级战争说。三者一以贯之,遂成为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完全为无产阶级的革命。


(1)依据材料和所学,说明20世纪20年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部分重要会议

序号时间内容
19351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共中央的统治。
19493毛泽东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2)说出表中两次会议的名称,并简述其所蕴含的转折性意义。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杨靖宇

杨根思

王进喜

邓稼先
抗日英雄,1932年,受命在东北组织抗日联军,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19402月,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中国人民志愿军连长,19501129日,在坚守长津湖畔某高地的战斗中,率领三排打退了号称“王牌”美军的八次进攻。最后只剩他一人时,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与敌同归于尽,用生命实现了“人在阵地在”的铮铮誓言。新中国石油工人,1960年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成为中国工业战线一面火红的旗帜。因用自己身体制伏井喷而家喻户晓,人称“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1958年毛泽东提出“没有原子弹在国际社会上就没有话语权”,邓稼先等科学家挑起重任,克服了资料少、设备差、环境恶劣等难以想象的困难,1964年中国成功爆炸原子弹。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
(3)从表中选择两个英雄人物,结合时代背景,简述其英雄事迹彰显的时代精神。
序号年份史实
197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
1979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1980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1981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1992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1997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2000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后发展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2001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5十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4)阅读上表,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某个侧面,选出三条资料,提炼出一个主题,运用这三条资料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2022-01-15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陈独秀认为尊孔分为两种,一种是学问尊孔,一种是政治尊孔。“砸烂孔家店”砸的不是孔子儒学,而是孔教的三纲五常。对此观点的合理理解是
A.全面质疑孔子的历史地位B.将反对孔教与求民主科学相结合
C.认为尊孔已经落后于时代D.对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全盘否定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近代国际法的发展

材料一   下图为版画《和平之车》:一辆并非由胜利者而是由和平女神驾驶的马车,滚滚驶过被摧毁的军事装备。这一画面形象地表达了17世纪欧洲某著名和约的理念,即“和平是万物之中最好的东西”。和平之车经过数根立柱,立柱上刻有铭文“理性状态”,即国家利益至上主义。四匹马的胸前各挂着一枚本国的纹章(法国百合、瑞典狮子、帝国之鹰以及西班牙的纹章),象征着新的欧洲国际体系。


材料二   19世纪末,晚清知识分子对国际法的评判出现了一个高潮,维新派对公法进行了大量论述。在他们看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逐步确立了独立地位,彼此之间进行战争和友好交往,必然存在某种规则来约束各国的行为。《春秋》就是各诸侯国家之间的国际公法,而“今之列国环峙……明明一春秋之局。”梁启超说,格劳秀斯“以布衣而著万国公法,天下遵之,今孔子作春秋乃万世公法。”康有为称:“《春秋》者……万国之法也。尝以泰西公法考之,同者十八九焉。”在维新派的大力倡导下,不仅各种公法译著广为行销,一些府、县学考试中也出现了“万国公法义比春秋试广证其例”“问各国不以公法待中国其故安在”等题目,还成立了一个国际法研究团体——公法学会,“专讲公法之学,凡自中外通商以来所立约章以及因应诸务……皆须细意讲求……庶为将来自强之本。”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该和约的名称,并简述其签订的历史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对维新派的万国公法观进行评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16年胡适撰文指出“今日所需,乃是一种可读、可听、可讲、可记的言语。要读书不须口译,演说不须笔译;要施诸讲坛舞台而皆可,谓之村妇孺而皆懂。”胡适意在
A.批判封建伦理B.否定传统文化C.推动文学革命D.提升平民地位
10 .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各阶层人民为挽救危局进行了不懈地探索。下列是探索的相关主张,按其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①“立行宪法,大开国会……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②“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
③“是书何以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
④“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一切的黑暗”
A.①③②④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D.④②③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